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区行的不了记忆

(2008-07-09 09:24:47)
标签:

帐篷

红疙瘩

灾民

老人

灾情

四川

杂谈

分类: 乐宁工作室

                     灾区行的不了记忆

             下了飞机后捕捉到第一个关于地震的信息,接下来的信息只能用应接不暇来形容了

 

5月23日去四川采访,5月27日回到北京,到现在算起来也一个多月的时间。30多个日日夜夜,有了较多的时间让我终于有心情整理四川行的一些记忆与感受。

其实很多事情,到现在都不想面对。也有一些事情,到现在都历历在目。

忘不了在一个灾民聚居点看到的一个孤独的80多岁的老人,独自一人坐在政府捐助的可同时容纳40人左右的临时住房里,孤独地望着外面来来回回穿梭的人们。她其实是幸福的,因为虽然遭受了苦难一无所有,但政府让她有了栖身之所,也保证了她的一日三餐。不同的是,她没有了家庭的温情,在耄耄之际,不幸遭遇亲人离去的苦难,寂寞伤情地为自己后续人生勾画着没有生机的句号。

在一个灾民自发的聚居地,一个满脸阳光的小女孩,同时带着两三个小孩子在帐篷前玩耍。我们问她,“地震可不可怕”。她的回答让我们吃惊:好爽呀,再震一下更爽呀……我们失语,是因为地震可以让她不受学校管教?还是因为她的确是天真无邪?或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为什么巨大的灾难面前她居然会发出“灾难不够”的呼喊?那一刻,同行的记者们都用奇怪的表情看着她那变了味的一脸灿烂……

                灾区行的不了记忆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灾区的口号让人激奋

 

一个激愤的老人,领着我看了一个简陋的帐篷又一个简陋的帐篷,这些帐篷都是灾民们自己用彩条布搭起的,有的一家十几口睡一个几平米的帐篷,有的里面还住着80多岁的年迈老人,有的则住着刚出生的婴儿……一个糖尿病老人裸着背坐在太阳底下,旁边是他的午餐——一碗水煮兰花豆。那盘兰花豆常常像梦魇一样在我眼前闪现。激奋的领路人嘴里只是在反复地强调一句话“帐篷哪里去了……”。彩条帐篷群里时不时会闪现出一两个政府发放的赈灾帐篷,从老人的话里得知,那些住户必定是某种背景关系,所以能够第一时间拿到赈灾的帐篷,而那些老人和孩子,因为没有那些所谓的丝丝缕缕的关系,就只能住着自己家里的简陋帐篷……我虽然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是个别违规执行人不按规矩办事导致,政府最终会为所有的灾民解决帐篷甚至更好的居所的问题,但老人激愤的表情还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当她的母亲把他的衣服扒开时,满眼的红疙瘩让人触目惊心,腿上、屁股上、肚子上,到处都长满了红红的小疙瘩。见有记者拍照,旁边的家长也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撩开,几乎是同样的效果。按照家长们的说法,可能是因为水源不足孩子们无法洗澡导致的皮肤过敏,也可能是因为住在几乎露天的帐篷里晚上湿气太重白天帐篷里又太炎热所致,有医疗人士给发了一些外涂的药品,但是用过之后效果并不明显。一个志愿者听说后马上过来进行关照,但是面对孩子身上的红疙瘩,他似乎也无能为力。我们很能理解,在这段大家都在遭难的日子里,很多事情并不能做得尽善尽美,我们需要的是时间,还有宽容,以及自救。

                        灾区行的不了记忆  

                                     这样的场景让人震惊

 

在采访的几日,每当乘坐采访车行走在路上时,我都手举相机,随时准备拍摄窗外的一切。原野上,到处是裂了缝或坍塌的民房;城市里,整幢或半幢倒塌的楼房也随时映入眼帘。其实,相对于更严重的灾情,为了采访团的安全,我们看到的都是灾情相对较小的地方。即便如此,在我的内心深处已是唏嘘长叹不能自已,地震带给生灵的伤痛以及对一个家庭及个人毁灭性的打击让我更加体会到人存在的幸福与可贵。面对大自然的灾害,我们实在渺小。但渺小亦有渺小者的生存之道,活着,就要选择坚强,哪怕是无奈的坚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黄豆入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