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让人靠近的孩子

(2014-12-15 10:54:29)

李跃儿

面对孩子们的各种问题,父母常常焦头烂额,不知如何应对。

本刊特别邀请育儿专家李跃儿(芭学园创办者,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幼儿园那些事儿》等书籍),像美国名牌电视栏目《超级保姆》一样,与家长和孩子亲密接触,从鲜活的案例里发现亲子问题,并演示出正确的解决模式。

不让人靠近的孩子

 

艰难的分离

 

“妈妈,你别离开我。”今天的课需要父母离开孩子到旁边的教室参加培训,孩子则跟着老师互动。大部分孩子都安静地坐进了教室,只有这个4岁、名叫涵涵的小女孩在门口声嘶力竭地哭喊。

“涵涵乖,快进去上课吧。”妈妈温柔地擦去涵涵的眼泪和鼻涕。

“我不进去,我要你陪我。”涵涵坚持。

“不行的,妈妈要去隔壁上课了,你看大家都坐好了。”妈妈试图讲道理。

我知道,如果再这样拖下去,反倒会对孩子的情绪不利,于是我对涵涵妈说:“你现在要坚定一点,请跟孩子说再见。”

听完我的建议,涵涵妈和孩子说了再见,不放心地离开了。

“哇!”涵涵的哭声响彻走廊。

“涵涵,我知道你很难受,老师带你进教室好吗?”我拉起她的小手。

涵涵用力地甩开我,不情愿地跟我进了教室,同时继续她“女高音”般的哭声。

孩子们在教室里摆弄着玩具,唯独涵涵没有加入的意思,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我拿了几样玩具递给涵涵,涵涵却突然说,“老师,你不要碰我。”

为了躲开我,涵涵扭过头,看着窗外,正好看到妈妈躲在窗边,她一下冲了出去。

我赶紧追出去,奇怪地问涵涵妈,“您怎么在这里站着?没去听课吗?”

“大李,我在隔壁教室都能听见涵涵的哭声,你这个办法根本不行啊,她可是一直在哭,嗓子都哑了。”涵涵妈焦急地搂过涵涵,语气中有些责怪。

不管我怎么劝说,涵涵妈还是执意抱着孩子回房间了。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当孩子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时难免不适应,通常的表现就是哭,所以像涵涵这样见到妈妈离开而格外担心和焦虑是很正常的反应。只是,一般情况下,妈妈离开后,孩子过一会儿就会停止哭泣,涵涵竟然哭得这么持久和强烈,这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担心。

晚上,孩子们陆续回家睡觉了,我和一位老师站在路边聊天,正巧看见涵涵蹲在门口玩沙子,屋里传来了涵涵妈的声音。

“涵涵!到点了,该睡觉了。”妈妈提醒道。

“我还想再玩会儿。”涵涵说。

“不行,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该去洗澡了!”妈妈大声地说。

“妈妈,再等一会儿吧。”涵涵央求。

“不行!现在去洗澡!”妈妈几乎是在命令。

见涵涵没有进屋,妈妈走了出来,一把拉起蹲在地上玩的涵涵,边往屋里走边气愤地说,“你这孩子,一点也不听话!”

“不要,妈妈不要。”涵涵一下子不知所措地哭了。

这一幕让我十分诧异,我猜涵涵妈肯定没有看到我们站在院子里,所以她并没有掩饰自己的焦急,可是这和之前那个心疼、宠爱涵涵的妈妈是一个人吗?

   

                      

爱面子的涵涵妈

 

第二天一早,我在食堂门口碰见了这对母女。早晨风很凉,涵涵妈忽然关切地说:“涵涵,快把外套穿上吧!”说着,涵涵妈帮涵涵穿上外套,系好扣子,“好了,这下涵涵就不会冻着了!”

天啊!眼前的涵涵妈和昨天晚上的她简直判若两人。看来,涵涵妈在别人面前对孩子如春风化雨,但是私下里和孩子相处,态度却又是生硬的。

“大李,我要跟你沟通一件事情。”见我走过来,涵涵妈一脸严肃地说。

“您说,涵涵妈。”我也正想找个机会和她聊聊。

“是昨天送孩子上课的事,对于您的做法,我有些不理解。如果我认真地跟孩子商量,我相信涵涵会答应的,但是您却让我态度坚定地直接离开,可实际上涵涵却一直在哭啊!”涵涵妈尽可能礼貌地表达了她对昨天那件事的不同看法,“我看过很多育儿书的,什么事情都应该跟孩子商量着来啊!”

我遇到过一些家长,他们平时会看很多育儿书籍、听育儿讲座,大脑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但实际上,他们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理念背后所要表达的含义,所以有时候,家长们讲得头头是道,实际操作时,却又严重走形了。

“我们的确提倡和孩子商量,但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这样做。如果吃饭时,你问孩子要不要吃胡萝卜,TA很有可能说不要。但如果你说,现在请把胡萝卜吃掉,那就会比较顺利。”我解释道,“送孩子时,孩子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毕竟孩子刚到一个新环境里。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平静处理,平和地跟孩子再见,既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态度,同时又给孩子创造了必要的安全感。这样,到了中午,你准时来接孩子,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信念,慢慢地孩子也就成长了。反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老是给孩子讲道理、摆事实,只会适得其反,无法真正缓解孩子的不适应,甚至会加重这种现象。”

“大李,您说得很有道理,但我还是不太确定,这个方法真的管用吗?平时我在家里朝孩子发脾气,我是说,我严肃地和她说话她都不听。”涵涵妈一不小心说漏了嘴。

“那我们不妨来试试吧。”我建议。

“好吧。”涵涵妈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然后对涵涵说,“上课时间到了,涵涵,快进教室吧。”

“妈妈,不要,我不要进去。”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对白,再一次上演了。

于是,涵涵妈蹲下身子,坚定而平和地看着涵涵的眼睛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舍不得离开妈妈,但是我相信你会做得很好,我看着你走进去,然后中午准时过来接你。”

涵涵很快觉察到了妈妈今天不一样的气息,她没有被妈妈推出去,而是得到了理解和支持。涵涵一下子不哭了,犹豫了一下,乖巧地走进了教室。

“涵涵,拜拜,好好听讲哦。”妈妈鼓励道,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大李,太神奇了,真的管用!”涵涵妈惊讶地说。

“其实,当你和孩子说话时是放松的、坚定的、信任的,那孩子也会被你感染,所以我们不用大喊大叫。”我说,“其实昨天晚上,我看到你和涵涵发脾气了。”

涵涵妈一下不好意思了,坦白地说,“大李,实际上,我对涵涵一点招都没有,但是我怕别人说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所以在外人面前,我总是克制自己……”

“其实,任何人都不是一上来就懂得如何科学地当一个好妈妈,不是吗?那么多人都是第一次当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谁也不会批评你,更不会笑话你的。别着急,我们慢慢学习!”我安慰涵涵妈。

“大李,真是太感谢你了。”涵涵妈坚定地说。

 

 

正话反说有疗效

 

于是,我们开始了帮扶之旅。

“涵涵,我们去做操吧?”我说。

涵涵没有理我,转过身去,假装没有听到我说话。

“大李,怎么办?涵涵总是不愿意理别人。”涵涵妈妈焦虑地说。

“涵涵妈,这是因为你对孩子的态度前后不一致,导致她不信任别人。”我解释道,“妈妈一会儿对我很好,一会儿又发脾气,到底爱不爱我呢?这会让孩子很困扰,所以她需要观察很长时间,来确定别人是不是安全的。”

和涵涵妈达成一致后,我走到涵涵身边,坐了下来,涵涵立马往旁边挪了挪,把头扭到看不见我的方位。

“哇,做操好有意思啊!”我大声地说。

 涵涵没有理我,继续看着别的地方。

“枕头底下住着小精灵,带来一面小鼓响咚咚,一只老鼠跑来敲三下,咚咚咚!枕头底下住着小精灵,带来一面大鼓响咚咚,一只花猫跑来敲三下,咚咚咚!”我跟着体操歌哼唱了起来,并且夸张地做着动作。

这时候,我偷偷瞄了一眼涵涵,她已经转过身来,时不时地看看我又看看正在做晨练的小朋友。

“涵涵说她不喜欢做操。”我故意说,“但是我很喜欢,所以我要和大家一起去做操了。”

“我也要去!”涵涵妈附和道。

随后,我们两个人都加入到队伍中,只剩下涵涵一个人坐在那里。这时候,没有老师的劝告,也没有妈妈的央求,涵涵有点坐不住了,她一点一点朝我们移动。我们假装没有看见她,各自投入在广播操中。

终于,涵涵按照自己的节奏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边唱边跳地做起了动作,和小朋友一起开心地笑了起来。

接下来,涵涵妈勇敢地改变了自己原先的教育方法,用一致的方式对待孩子,涵涵很快就变得能融入新集体了。

温馨小贴士

面对跟别人有距离感的孩子怎么办?

1.在外人面前和与孩子单独相处时应避免前后不一致,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在和别人相处时变得困惑和迷茫,也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待孩子的态度、心态和想法都要保持一致,不要顾虑面子或者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2.6岁之前的孩子,一般不会太在意你说话的内容,而是关注你说话时的态度和语调,所以与孩子沟通时要做到温柔而坚持。有时候,我们会过分强化自己的情绪,实际上孩子会被你的情绪吓到,而不是真正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能给我带来什么益处。

3.当孩子十分抗拒你的指令时,不如试试正话反说,把你想邀请孩子做的事情描述得很好玩,但却不让孩子去做,这样可以激发孩子想去做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引导方法,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黄小黄责任编辑

dundunpao@163.com

T:010 5102 638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