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7个月,4岁8个月:浩仔经历的两件大事
1.浩仔人生的第一次考试
5月5日,浩仔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考试”,参加了中科院育才小学超常班招生考试。学校招生的对象是6岁多的适龄儿童,但我们想让他测试一下,所以也交了一百多的初试费。
老师问浩妈:“他能自己单独进来答题吗?之前也有偏小的小孩报名,但是到了门口,他死活不进来。”浩妈肯定地回答:“他没有问题的。”老师的疑问是很正常的,因为答题的时候,家长在外面等候,小朋友一起进去,独自考两个小时左右,看大屏幕的题目然后自己填写答题卡(都是选择题)。为此,浩妈教会了浩仔如何涂答题卡和考试号。额且要求小朋友会写名字,所以浩妈也教会了浩仔写他名字的三个字。之前是没有教过写字的。关于考试的内容,浩妈也没关注过。因为电话问过,中科院的老师都说:“我们只考先天性的。”既然是先天性的,那当然就不用准备什么,选择裸考,呵呵。
考试那天,报名的孩子非常多。浩仔跟着小朋友一起进去,浩妈跟他交代了下,要上厕所和喝水就举手,别的都没多说。
因为考试是分三波的,之前的一波孩子出来时,家长们都纷纷焦急地询问。有的孩子说五百多题,有的说一百多题。只有一个妈妈对儿子说了一句:“考得怎么样都不重要,你能坚持两个小时的考试就已经很棒了。”浩妈为这个妈妈的开明感动。
浩爹浩妈在外面等候时,看到了一些培训机构的“复试培训”,很多家长都报了名。当下,浩妈很疑惑,不是说考先天性的吗,还能专门培训出来吗?这样一来,公平公正还有吗?即使现在考上,上了以后跟不上不是害孩子吗?这些想挣钱的机构,真得非常可恶。然后还有人发关于学前班的传单,边发边说:“他们考的都是图形题。”浩妈当下又吃惊了,总以为先天性的是可以用仪器检测大脑测试DNA之类的,看来中国还没有如此先进。如果只是单纯的考试,当然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而我们也没专门给浩仔讲过图形题,也许他看到题目,还不懂得是什么意思。
果然,两小时之后,浩仔出来时满脸凝色,告诉我们:“都是考视力的题,全是图。”“第29题我不会。”我们也没多追问,他一出来就又玩起来,踢地上的石子,从路边的台阶跳上跳下的。回家后,爷爷奶奶也问他:“今天去的小朋友多不多啊。”“多呢,成千上万吧。”浩仔用了一个词,逗得他们也笑起来。浩妈也早就做好准备:如果按这种测试,浩仔属于超常儿童,那就看看该如何“专门教育”;如果他就是一般孩子,那还是按我们自己的教育坚持下去——发掘他的兴趣点,然后给予他成长的土壤,顺其自然地成长下去。
一个星期之后,测试结果出来,浩仔的成绩是中等,没有选入复试。中科院的老师说:“我们的题目是针对6岁多的,4岁多太小了点。”但浩妈还是很困惑,既然是天生的,那跟年龄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跟年龄有关,那就是年龄大的小孩“懂得”更多,而这个懂得当然又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思维的开发等等。那还是有很多“人工”因素在啊。所以培训机构很火爆也是因为有市场所在。
说实话,浩妈不是没失落感,这样能选拔出超常儿童吗?而浩妈也相信,如果给他讲一些图形题,浩仔也一定能理解的,但这算是“作弊”吗?到底该不该刻意进行呢?之前有教育专家老师给浩妈发过“瑞文”智力测试题,也都是图形题,浩妈做的时候是错了两三个,当时还挺得意,所以特意让浩爹也测试了下,想以此“嘲笑”他一番,没想到浩爹只错了一题。如果题目类似这些,个人觉得还是不太适合孩子的,很多就是“奥数”题型啊。
关于考试结果,我们没有告诉浩仔,他也没有问过。其实浩仔还不太明白何为考试,对他来说,就是参加了一次“视力筛查”,因为全是图嘛。
目前,浩爹浩妈还是坚持着原来的教育原则。不管是不是超常儿童,浩仔还是会按他自己的速度成长。
2.浩仔经历了一次身体的伤害——骨折
在奶奶的良好厨艺的喂养下,浩仔的身体素质一直不错。到目前为止,基本很少去医院,感冒了就是自己抗,睡一觉基本就会好。浩爹浩妈坚持不给他输液打针,担心这影响以后的体质。
但是家长再注意,孩子也难免出问题。
5月12日,浩仔自己看过日历,知道明天是母亲节,他跑过来跟浩妈说:“妈妈,我提前送你一个礼物啊。我的礼物是一个拥抱。”然后我的小伙子就抱着妈妈,还用他的小嘴在妈妈的衣服上轻轻吻了三下。还有比这更深情的礼物吗?呵呵,浩妈特别感动。
结果母亲节刚过完,14日,星期一把浩仔送到幼儿园后,他在幼儿园手臂骨折了。接到老师的电话,说浩仔被后面的小朋友从滑梯上推了下,摔倒了。浩妈当时也没在意,觉得应该问题不大,因为之前有一次他也是刚从滑梯上来下,老师没看见把下面的垫收走了,浩仔的手臂擦伤了下。但没想到,这次很严重,去医院一拍片竟然骨折了。亲爱的小浩仔不得不打上了石膏吊上绷带。
虽然幼儿园每次出车出人带着去医院,然后付医药费;虽然那个“肇事”小朋友的家人,也到家道过谦。但身体上的疼痛谁也无法承担,看着浩仔晚上睡觉的时候翻来覆去,因为胳膊动起来不方便。浩妈也要一次次地注意,看看胳膊有没有被压着,是否时刻放在他的肚子上。浩妈的心里不是没有想要骂人的,我的孩子我教育得好好的,为什么你们就不能教育好你们的孩子,给我孩子带来这么大的伤害?万一有什么后遗症,我绝对不会放弃追究责任的。
浩仔的骨头只接上了一半以上,为什么没有完全接上呢?会不会影响到以后呢?浩妈又从别的医院找了一个熟悉的医生看片子,浩爹也将片子用手机拍下传给他的医生朋友看,最终医生们的结论都是:小孩子长得快,只要有二分之接上就完全能长大,对以后没有影响的。
浩爹浩妈这才稍微放点心,但我们从没在浩仔面前说起这些来。浩仔也说那个推他的小朋友;“因为某某是新来的,还不太懂规矩。”这种态度,当然也是受家长和老师的影响。比起父母的担心,浩仔似乎完全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他用左手吃饭下围棋,甚至在家还单手骑他的自行车。唯一的不方便,就是他不能跑跳了,经常他想奔跑,被我们一再制止。但是,孩子的天性,让他还是一再地跑。这又比较让人担心,所以一再地给讲道理。
每周计划他爬一次山不能继续了,围棋课暂时不能上了,浩爹近期也不能再教他轮滑和拍篮球吊单杠了。这些似乎也都没影响到浩仔,他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被爷爷带着去公园遛弯,在家和爷爷奶奶下棋,听他的新概念英语。幸好,他没有任何不良的情绪。除了复查的时候,在浩爹浩妈问完各种疑虑后,浩仔自己问了医生一句:“我的骨头接着怎么样了啊?”“接着挺好的。”“挺好的啊,那就好。”然后浩仔可能仅有的一点担心就完全消散了。
但这个事还是让浩妈思索:教育真的应该是全民化的,如果你的孩子很好,但有其他的孩子有问题,那你的孩子还是会受影响的。那个爱推人的小男孩刚从深圳转过来,父母都在深圳工作,因为工作很忙,所以把他送到北京的姑姑姑父家,到北京来上幼儿园。但语言不通,而且比较沉默,喜欢推人。那天,也是他的姑姑姑父到家来看望浩仔的。浩妈特别想跟他的父母谈谈,其实这是一个很可怜的孩子。这么小就远离了父母,而远离的原因是父母为了挣钱给他更好的生活。可问题是,没有父母的陪伴,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是最悲惨的生活。
你挣再多的钱,错过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他一定不会跟你特别亲近。而且他可能会有遗弃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是你无法用钱来解决的。如此舍本逐末的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家长在做着呢?所以想要好的孩子,一定要家长觉悟。只有家长改变了,孩子才有可能改变。
往大里说,真的是希望世界和平,往小里讲,每个家庭都能和谐。只有如此,孩子们的未来才更值得期望。
育儿心得:
①坚持是最可贵的事,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水滴石穿。
浩仔每天从晚上9点到9点半的阅读时间,一直坚持着。这两个月来,浩爹给浩仔念《开明国语》,目前已经念到第七册了。浩仔很有兴趣,当然这和浩爹的方法也有关系,比如浩爹会用各种方言来讲;会他讲完了,让浩仔复述;会俩人分部分讲,儿童部分浩仔来念,浩爹用手打拍子。因为书里涉及到一些历史故事,浩仔还比较感兴趣,所以浩妈又趁机给买了一本美绘版的历史故事书。
阅读真的是不能立即见效的事,但它是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种子,假以时日它定会长成葱郁大树的。所以,一个孩子如果爱看书,一定不会差的。
《新概念英语》也在浩仔这一年多的坚持下,也已经听到第四册了。第三册浩仔说他听不懂,但60课也都坚持听完了。有时候,他也会看英语辅导频道,里面小学四五年级的英语选择题,基本也都会。
②教育孩子其实挺考验家长的心态。你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能坚持住你的理念。
比如,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是超常孩子,但我了解我的孩子,他有很强的求知欲望、领悟能力很强,属于比较聪慧的孩子。我不能因为他没有通过测试,就否定他。
这两天教育部新颁发了一个规定,要求6岁的孩子只能学到10以内的加减法就可以,不能进行所谓的“超前教育”,提前教识字教算术等。对此,浩妈另有看法,其实这个规定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是对孩子的禁锢。数学对孩子来说,应该是先来整体上的掌握,而不是分阶段先学10,再学20,再100。只有从整体上来讲,孩子才不会困惑,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字的意义。浩妈还记得那个上二年级的小女孩,问她100以内的,几乎都会。问101,她立即说:“不会。不知道。”这就是没有明白数字的意义。
一开始就应该告诉孩子们:数学的位数,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等等直到无穷;它们的规律,其实都是1-10的循环,11-20,21-30等;关于进位,只要会算10以内的加减法,那就讲进位,因为其他的都是和10以内的加减一样的,除了借位和近位。
这是浩妈自己的看法,目前也还比较坚持。一定不能盲从盲信,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我家的孩子就要怎么样。而是要发现我的孩子的特质是什么,我该根据这份特质给予他什么。
③还是浩妈一再倡议的,父母一起参与教育。在我们家,浩仔运动方面的,基本都是浩爹的责任。关于轮滑,浩爹当教练是完全没有问题:分几个部分学,如何滑如何摔跤等等,都很有一套。这都是他从网上学的,还是比较花心思的。浩妈教的都是比较“无用”的,观察蚂蚁搬家,看公园里的竹笋是如何成长的,张开手臂感受风从身边穿过,坐在长椅上听树叶莎莎作响等。这叫“生活的美学”吗?浩妈也不清楚。浩妈每次走在路上,都比较感恩,觉得一草一叶都很美好。希望也能让浩仔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推荐图书《第一次发现》系列胶片书,浩仔两三岁的时候读过几本和汽车火车飞机有关的,最近又翻看起来,要求买里面的“手电筒”系列。书里面有一个纸做的“手电筒”,放在胶片和黑纸之间看的时候,就好像用手电在照亮那个部分,让孩子觉得挺有意思的。;《开明国语》也还是值得反复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