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婚姻与家庭情感帮助地震心理支持情感 |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顷刻间,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家园,许许多多的人失去至爱的亲人,稚嫩的孩子们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原本健全的人们失去坚强的手臂、有力的双腿成为残疾人……这残酷的现实也许无法改变,但我们终归可以做些什么,让创痕累累的心灵早日平复,让失落的人们感受到温暖,让他们知道——我们永远与他们同在。
链接
◎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精神医学范畴中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从而安全地度过危机。
◎灾难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
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一场灾难给生者内心留下的,也许是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痕。夜夜来袭的梦魇,反复重现着灾难的情景,让他们无法安枕。如何拯救这些心灵,让他们重拾往日的快乐?灾难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应运而生,势在必行。
只有重建了人心,我们才能真正地重建家园。
当我们面对的是:失去父母的孩子
◎他们,可能会感受到什么:
对于地震孤儿来说,财产损失、房屋坍塌算不了什么,永远失去父母才是他们最大的灾难。这些瞬间被推向生活厄运的孩子们,内心世界中隐藏着一个不被人知的孤寂的心灵苦岛。他们心理上具有强烈的孤独感,日夜追寻着失去的或是从未得到过的母爱和父爱;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普遍不愿与别人交往,不愿谈论父母和家庭;对未来的向往比一般孩子更为实际,性格孤僻偏执。
◎ 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关键词:及时地帮助他们了解和接受事实真相/理解包容他们的行为
专家支持:河北开滦精神卫生中心院长、13年来致力于唐山大地震孤儿心灵危机调查和干预的心理学教授张干。
渴望重获家庭温暖、身陷孤独中无法自拔,这样的行为体现在灾后4到8周内最为明显。在这段时间里,学校老师、幸存的亲人和心理辅导师应该及时来到他们身边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即前期心理干预。尽可能平静地向他们解释灾难,以及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切,让孩子及时地了解和接受事实真相比隐瞒更为明智。
在儿童失去父母的情况下,出现什么样的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候作为心理救援的人员或者是家长或者是周围的人不要对这些孩子的表现大惊小怪,而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对孩子来说,恐惧就是恐惧,伤痛就是伤痛,所以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恐惧和伤痛,多跟他们交流并沟通,如果他们不肯表达,救助者可以代替他们表达出来。同时我们要尽可能给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理解和包容他们的一些行为,可以用一种仪式性的告别来帮助孩子理解失去的概念,让他们真正有了失去亲人的确定感,从而帮助他们宣泄哀伤的情绪,这样也可以使孩子更好地和新的抚养人确立亲密关系。而在接下来比较长的时间周期内,要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来进行相应的后期干预。
汶川大地震后,相关部门对孤儿给予了特别的照顾,和其他父母健在的孩子不一样的是,孤儿们都被收留在像家一样的房子里,少数“家”里有心理老师,有哥哥、姐姐,还有叔叔、阿姨。事实证明这可以很好地排解他们的恐惧和孤独。
值得庆幸的是,汶川大地震后,一股领养地震孤儿的风潮迅速在民间刮起。领养孤儿,在他们心灵最孤寂无依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家,用父母般的爱让他们走出心灵孤岛,这无疑是对孤儿最好的心灵救赎。
◎ 同时,我们不能忘了什么:
通过对一组母孕期经历唐山大地震的青少年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母亲腹中遭受过地震应激的胎儿,成人后其情绪状态、智力水平,均较没有相同经历的组群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被称为“孤儿”,因为母亲在怀孕期间焦虑、恐慌,没有倾注足够的爱和关心给腹中的孩子。因此,父母、教育机构和心理老师,在他们出生后就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孩子,并在其成长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心理帮助。
当我们面对的是:失去伴侣、亲人的成年人
◎ 他们,可能会感受到什么:
唐山大地震中,一对正在熟睡的新婚夫妻匆忙从房子里逃了出来。出来后丈夫发现妻子没穿衣服,就慌忙跑回屋里取衣服。这时候余震发生了,丈夫没能活着出来。一个月后幸存的妻子就疯了,逢人便念叨:“我咋不知道还有余震呢?”3年后,她的尸体被发现在一座水库中……
如果亲人的死亡是突如其来且完全在意料之外的,那么这样的冲击往往较可预期的死亡更加令人难以承受,也使得哀恸反应更强烈、更持久。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愤怒(怨恨逝者弃己而去,或埋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过失)、愧疚、自责、焦虑、疲倦、无助感、孤独感、惊吓、苦苦思念等等。在哀痛之余,很多人会自责,想象原本可以把亲人救出来,然后把亲人的死亡当成自己的过错。也有可能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甚至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其他心理问题。
◎ 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关键词:这不是你的错/自救同样重要
专家支持: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咨询师李洁/心理学家叶斌
首先,生还者应该学会适应逝去的亲人已经不能回来的新环境,坚强地扮演一个以前所不习惯的新角色,并掌握以前不具备的一些生活技巧,从而适应新的环境。要认识到环境已经改变,生命的目标不得不重新界定,否则就容易长期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这对健康和以后的人生都是极不利的。
其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自我调试:
避免、减少或调整压力源。比如不要道听途说,少接触刺激的信息;降低紧张度,和有耐性、安全的亲友谈话,或找心理专业人员协助,太过紧张、担心或失眠时,可在医生建议下用抗焦虑剂或助眠药来协助,但这只是暂时使用,有较快安定的效果。
做紧急处理的预备。逃生袋、电池、饮水、逃生路线等,多一点准备可让自己多一份安心;近期少安排事务给自己,一次处理一件事情。
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朋友、亲戚、邻居、同事或心理辅导团体的成员保持联系,和他们谈谈感受。
规律运动,规律饮食(尤其青菜、水果),规律作息,照顾好身体;学习放松技巧,如听音乐、做瑜伽、打太极拳或学习肌肉放松技巧(可请心理专业人员教导)。
同时,心理专业人员可以在问题解决以及作决定方面予以协助,帮助幸存者注意特别重要的事,帮他们安排事情的优先级,积极寻求各种可能的方法并拟定行动计划;也可以直接处理一些问题,包括提供信息、填表格、清理,安排医疗及照护、找到交通方式等;也可以帮忙转介至特殊的资源,比如贷款的协助、居住、工作及一些事情的许可。在安排新生活上对他们提供有效帮助,从而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可以自然地面对、过渡到新生活中。
◎ 同时,我们不能忘了什么:
尽管近几年来,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在如此突然又重大的灾难面前,不是每一个灾区群众都能及时得到心理帮助。因此,勇敢坚强地展开自救就显得刻不容缓。与缺乏自制力、人生刚刚起步的孩子们相比,有着足够生活经历和成熟思维能力的成人,具备一定的心理自愈能力,如果得到及时到位的心理治疗,并在接受心理救援时积极展开自救,那么就能更好更快地走出灾难的阴霾。
当我们面对的是:在地震中伤残的人们
◎ 他们,可能会感受到什么:
突然的灾难,突然的残缺,让他们或许感受到更多的挣扎,以及对未来的无助。身体的残缺让他们不得不改变多年的生活状态和习惯,但心理的巨大落差,却让他们在“庆幸存活”和“痛苦未来”中左右摇摆。
◎ 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关键词:公平的对待/换一种方式感悟生活
专家支持:中国残联副主席汤小泉
首先,自我心理治疗很重要。有人说:“若上天拿走我们宝贵的东西,那是因为他要给我们更宝贵的。”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遭遇无法预料的灾难,重要的是有勇气重新站起来,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二三十岁前我们是站立着看世界,那么此后,也许我们要习惯于坐着,换一个角度去体悟人生,丰富了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对生命的认识,增加了勇气,增长了智慧。如果我们能让更多健康的人活得更好,岂不是要比死去更有意义。
其次,各地残联协助要跟上。受灾比较轻微或者没有受灾的残联组织,应该在震后积极伸出援手帮助肢残人士,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心得安慰鼓励他们,共同渡过难关。
第三,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对残疾人来说,得到社会公平的对待,不被歧视和嘲讽,是他们最需要的强心剂。
◎ 同时,我们不能忘了什么:
在灾难中伤残的不仅是成人,还有很多稚嫩尚未明白人世艰辛的孩子。对于他们,现在的情绪躁动大多是来自伤残和灾难后的应激心理反应,但当他们逐渐长大,要更多的面对社会的时候,势必要经历一个剧烈的心理不应期。对待他们,不仅要给予长期的生活援助,也需要长期的心理援助。
面对灾难,我们可以做的
如此罕见的地震灾害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中还有其他一些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们痛不欲声,无法面对。比如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即便如此,面对灾难我们仍能做些什么,来愈合伤口,重建人生。
◎ 自救:你们可以为自己做什么?
当你在努力试着恢复身心时,还有可能面对下面的几种情况无法越过:
如何应对亲友们过度热心的询问
⊙亲友并未经历和自己相同的遭遇,不容易感同身受,不要责备他们的误解或拒绝他们的关怀。
⊙可以明确地告诉亲友你要什么,不要什么,你有自己的应对方式和步伐,他们会了解、支持你的。
⊙可以要求你信赖的亲友给予陪伴、心理支持及真诚的倾听。
如何与孩子讨论灾难事件
⊙鼓励或接纳孩子讨论事件发生的过程。
⊙允许他们表达因灾难而带来的挫折、混淆、害怕及悲伤等情绪。
⊙给予孩子一定会有人陪伴及会有人帮助他的保证。
⊙不要期待孩子一下子长大,变得懂事、乖巧、听话。
⊙尽可能让孩子恢复正常生活,参与学校活动。
如何与我先生(太太)相处
⊙夫妻关系会因为灾难而产生紧张与冲突。
⊙因为性别的不同,在应对失去亲人时会有不同的方式。失去孩子的爸爸多采取沉默而内敛的态度,妈妈会因为爸爸的反应,觉得自己孤独,妈妈面对失去孩子的痛苦而责备爸爸,使得夫妻之间关系疏远。如果能彼此接纳不同的应对方式,又能表达共同的伤痛,有助于夫妻关系更加紧密。
◎ 互救:我们应该如何陪伴受灾者?
有时候人们陷在巨大的痛苦中,很难逃脱。这时,亲人和周围人的关怀接纳就显得尤为重要:
亲友处于伤痛中,如何帮助他/她
⊙请允许他/她说出对整个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亡者的各种感觉。
⊙当他/她悲痛哀号、哭泣不止时,不必过多说“不要再难过了”、“不要再哭了”、“不要伤心了”,这样的安慰话语对于悲伤者的帮助较小。而要支持与接受他/她表达情绪,轻轻地说一句:“我就在这陪着你。”
⊙用肢体接触来表达对他/她的关心,例如:握住他/她的手、拍拍他/她的肩、拥抱。
⊙当悲伤者表示想一个人静静哀思时,陪伴者应默默地陪在一旁,让悲伤者静静地独处等等。
⊙我们要了解,在这个时刻,我们并没有办法减少悲伤者内心最深处的痛。但是我们的陪伴、支持与安慰,仍然有重大的意义与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我们陪着他/她一同去承受、去经历,去走过这段痛苦的生命历程。
寻求专业的心理协助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亲人过世后出现的哀伤历程是人类心理在面对重大失落时的必经过程。对于大部分的哀伤者来说,如果能够在家人亲友的陪伴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走过忧伤,那么通常不需要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协助。但是出现以下状况,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了。
⊙在哀伤历程中出现强烈的自杀意念
⊙由正常的哀伤历程演变成抑郁症的情况
⊙持续地否认亲人死亡的事实
⊙延迟的哀伤历程:情绪隔离、情绪压抑
⊙对死者的病态认同
⊙无法逐渐恢复的哀伤历程
(贴士部分鸣谢华夏心理网)
文章出自《婚姻与家庭》杂志2008年7月上半月刊
更多精彩文章,请翻阅《婚姻与家庭》杂志
上半月邮发代号:18-148;下半月邮发代号:18-198
定购电话:010-6527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