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自私的真相,你真的了解吗?

(2017-08-24 08:54:07)
标签:

杂谈

女儿以前对待小朋友很大方,她会把小伙伴想要的东西都给他们,现在突然之间变得很自私。为什么会这样呢?

http://p1.pstatp.com/large/37ca00018feeab165377

注:图片来源于“新浪微博_康成女院”

说明宝宝长大了,他开始意识到,“这些东西是我的”。在宝宝更小的时候,他没有所有权的概念,他身边的人对他也没有什么威胁,所以他会觉得没必要要有所防备。现在,宝宝有了全新的自我感知和主人翁意识,所以跟其他以自我为中心的宝宝在一起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和玩具,这些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你要理解,保护自己所有物的冲动并不是自私,而是一个发育阶段。现在要宝宝真正大方起来是不可能的,至少等到他懂得所有权,并且跟人分享会让他觉得很舒适的时候。即使现在的你知道分享,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愿意和别人分享。

http://p3.pstatp.com/large/37cb000187a43e2c8842

孩子并不是生来就会分享或不会分享的,影响孩子分享行为的都有哪些因素呢?

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又包括角色采择、社会规范和自我概念三个方面。

角色采择

通过让儿童分别扮演助人者和被助人者的角色,可以发现这种训练能够增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没有接受过角色技能训练的同龄伙伴相比,受到角色采择技能训练的儿童更富有同情心,更关心他人的需要。

社会规范

研究表明,儿童更乐意帮助曾经自愿帮助过自己而不是在实验者监督下才帮助自己的人。

还有研究表明,儿童在参与一项任务得到了过多的报酬,如果告诉她们应该把自己的所得分给其他没有参与任务的儿童,这些儿童会慷慨的与其他儿童分享自己所得的报酬。

自我概念

在试验中,让5岁和8岁儿童完成活动,一种情况是当儿童开始活动时,告知他们是“友好的”和“乐于助人的”(自我概念训练条件),另一种情况什么也不说(控制条件)。自我概念训练对8岁儿童产生的影响比5岁儿童要大。被告知是“友好的”、“乐于助人”的儿童比控制组儿童更可能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情绪因素

移情是儿童利他行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的一个中介因素,是通过使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成为助人者的重要动机源泉。

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和年幼的学龄儿童,移情和利他行为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而对青少年期的儿童和成人,二者联系更强。

研究发现,一个生气的孩子会打人或霸占玩具,而一个高兴的孩子更有可能分享。

榜样行为

行为榜样能有效的引起儿童的分享行为。

在研究中,让四年级和五年级的男女学生玩一种滚球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儿童赢得一种可到玩具店换礼物的代币。让一组儿童看到一个成年人把他的一些代币投到一个孤儿基金箱子中箱子上画着穿破衣服的儿童。

这组儿童中,有47.5%的人后来在他们单独一个人时也作出了分享行为,而另一组没有看到成人榜样的儿童,没有一个作出分享行为。

还有研究发现,年幼儿童观察慈善与助人的榜样时,而且这个榜样是他认识和尊敬的,并和这个榜样有友好的关系,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在儿童心目中自私自利的成人提供的表扬通常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会减低受表扬儿童将来的分享或友善倾向。

http://p3.pstatp.com/large/32220004890f65cfe0aa

分享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可以让孩子具有同情心,和同伴友好相处;可以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的技能,促进社会化……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养成分享习惯呢,爸爸妈妈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1、培养宝宝的分享观念

“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以前,一位母亲吃鱼时总是把好吃的鱼身留给儿子,自己吃鱼头,有时儿子让她吃鱼身上的肉,她总是说自己爱吃鱼头,儿子信以为真,以后每次吃鱼,儿子都乖巧地把鱼头夹给妈妈。这样一直到儿子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儿子带女朋友回家吃饭,妈妈又是烧的鱼,儿子夹起了鱼头,恭敬地放到妈妈碗里,满含感激地说:“妈妈,谢谢您养育儿子长大成人,从现在起,您什么也不用干了,我能养活您了,以后,我要让您天天能吃到您喜欢吃的鱼头”。看着儿子满含深情的目光,妈妈不能告诉儿子,其实她是不喜欢吃鱼头的。

父母爱孩子无可厚非,但盲目的爱会造成伤害。研究已经发现,幼儿的分享行为受分享观念的影响,主动分享的幼儿,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谦让”,“小朋友要相互帮助”等观念下进行的。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而不是因为宝宝喜欢吃,就让宝宝独占,不要再当“爱吃鱼头的妈妈”。

2、表扬宝宝的分享行为

当幼儿由于分享受到成人表扬和鼓励后会逐渐发展起一种相应的内在的自我奖励倾向,当再次与人分享时,自己会认为这样做是好的,以后就会持久的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所以,成人要对宝宝的分享行为进行强化。如对宝宝的分享行为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等表示赞赏和肯定,提高宝宝的分享概率。

可能的话,要让宝宝认识到,分享能让他得到快乐:你把小铲子借给了小朋友,结果你们一起挖了一个隧道。渐渐地,宝宝会意识到,分享能让游戏更有趣。

3、做好榜样示范

有研究发现,一些29到36个月大的幼儿,假如在自己没有玩具时接受过同伴让给的玩具,那么,当他们自己有好几个玩具而同伴一个也没有时,他们就能以相同的友好行为将玩具分给同伴。但是,如果同伴以前曾拒绝过分享玩具,轮到这些儿童控制玩具时,他们也都拒绝同伴分享。可见,同伴的影响非常大。

所以,父母要鼓励幼儿向乐于分享的同伴学习。同时,父母也要做出表率,因为父母对宝宝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父母处处表现得很大方,经常拿出自己的东西帮助别人,或与别人一同分享,宝宝也会模仿父母的样子,乐于分享。

通过下面的话给宝宝树立榜样:我想和你一起分享这个蛋糕,或者,我们轮流拍打那个球,在我从1数到10,你来拍,然后我拍,我们一起数。

4、培养宝宝的分享技能

有时,孩子具有分享的意愿,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就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分享行为。如只有一个玩具,而有多个同伴想玩时,宝宝由于不知道该如何分享,就会放弃分享行为。所以,成人在培养宝宝的分享行为时,要注意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分享的技能。

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告诉宝宝:“这些玩具是你的,小朋友玩后还会还给你,别的小朋友也会将他们的玩具和你一起分享的,这样你们就能玩更多的玩具了。”宝宝就学会了如何利用玩具与小朋友进行交往,也初步学习了人际交往的技巧。

5、跟宝宝分享

当宝宝将他的物品与家人分享时,你一定要接受,而不是“宝宝真大方,妈妈不吃,给宝宝留着吧”。如果一直这样,宝宝会认为这只是个形式,你并不会真吃。如果某个时候你真吃了,宝宝就会接受不了而哭闹或大发脾气。所以,宝宝跟你分享的时候,你就大大方方地拿过来,并说“谢谢,很高兴你和我分享。”

你也要跟宝宝分享你的东西,比如给宝宝吃你的饼干,同时解释给宝宝:“这是我的东西,但是我喜欢跟你分享。”

6、尊重宝宝的不愿分享

在宝宝的“物权”观念中,只要是他喜欢的就是他的,所以你首先要承认宝宝的所有权。如果宝宝愿意和别人分享,要表扬宝宝的慷慨举动,如果宝宝不愿意分享,你也不要勉强,不要强迫宝宝分享。通常,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宝宝,更乐于分享。

你应该通过下面的话了解宝宝的感受,“我了解与人分享是件不容易的事,有时我自己也不愿意这么做。你也不必随时随地和人分享,我相信当你准备好了,一定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通常,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宝宝,更乐于分享。

避免让宝宝蒙羞,也不要将宝宝定性为自私的,小气的。这样做并不能鼓励宝宝分享。但是理解的话会让宝宝克服对分享的犹豫,也可以让宝宝理解别人的感受:“你不让小朋友玩你的拼图,他很难过。如果你想玩别人的小汽车,别人不给你玩,是不是也很难过呢?”

当需要宝宝分享时,要提前跟宝宝讨论一下,比如家里要来小客人,要跟宝宝讨论,哪些玩具不想跟别人分享要收起来,没有收起来的就代表他是同意分享的。

7、跟宝宝聊聊借与还的概念

向宝宝解释,借来的东西要还回去。比如借用宝宝的玩具熊,几分钟后还给宝宝,并向他说谢谢。把你的太阳镜借给宝宝,过几分钟再要回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