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孩被同龄小孩打,家长是否应该教育孩子打回去?

(2017-08-18 08:43:03)
标签:

杂谈

校园霸凌剧甚嚣尘上的今天,每隔一段时间媒体上就会进行一番激烈讨论:孩子被打了怎么办,父母是开撕还是认怂?如何避免孩子将来成为容易被欺凌的对象?从眼前来看,在游乐场或幼儿园,孩子被另一个小孩打了,要不要让他再打回去?先来看看一个孩子受委屈了,孩子妈妈的口述:

http://p3.pstatp.com/large/320c00007c56b2c0234c

“玩得好好的,突然孩子哭着跑过来说,滑梯上面有个哥哥踢他的脸,痛得都哭了。原来滑梯上有个大孩子非常霸道,把经过的小孩往滑梯下推。那个大小孩推我儿子,推不动就用脚踹。当时我就全身气抖,暴怒!

于是我就去找那个小孩,他居然还在推别的小孩。让他下来问个清楚,不理会我,然后我更火了,对着全游乐场的吼‘谁是这小孩父母?’吼了很久终于有人应声了,过去就理论。

我不需要他们的道歉。大孩子的父母其实都在下面看着,孩子欺负别人却不管。这样的父母,就是要好好教训,让他们记住任由孩子欺负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要遭受难堪。

而且我也要让孩子知道,平时不能欺负别人,但也不能被别人欺负,别人打了自己就要打回去。打不过,爸爸妈妈会在你的身后挺你,为你出头。”

http://p1.pstatp.com/large/322c0001543ac2cddc26

“打回去”听起来特别解气又痛快是吗,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你以为一句苍白的“打回去”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了?我们不如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来寻求一些思路和方法:

我们的讨论要从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开始:“为什么就你家孩子容易被欺负?”

很多“受害者”的父母都会回避这个问题。得知自己孩子被欺负,首先责怪的是老师管理不善,对方缺乏教养,孩子胆小懦弱,却从来没想过和自己有没有关系。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要跳起来,说孩子被欺负你不去骂对方,反而说“为什么人家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居心何在……在此特地声明,有一些霸凌者的确是随机找人欺负的,但是更多的都是抱着“杮子找软的捏”的心态来找欺负对象。我们今天只讨论后一种情况,而且是抱着“如何避免”的角度来讨论的,绝对不是去指责受害人。

http://p3.pstatp.com/large/322c0001543c14fae7ea

为什么就你家孩子容易被欺负?“软柿子”是如何“养成”的呢?

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出,那些容易受欺负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自尊心”很低,是同学眼中的“软杮子”。受欺负的时候不愿意主动求助,事后还不愿意与人分享。

看看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熟悉:

出于对孩子满腔的爱和尽可能的保护,从上幼儿园开始,你便今天帮他抢回一个玩具车,明天替他挡一次来自同伴的肢体冲突,后天又冲到对方家长面前要好好算笔账。凡事都有你这棵大树作庇佑,你觉得孩子如何学得会自己该如何处理?甚至他还有没有想要自己搞定问题的信心呢?

http://p3.pstatp.com/large/322d0003f06e97a235b4

与此同时,你还颇为不满,主动忙着帮他收拾“残局”,嘴里还不停苛责:“你怎么那么傻,太老实了,人不欺负你欺负谁?”茶余饭后跟亲戚朋友讨论起来,更不免给孩子贴标签“我们家孩子就光窝里横,出去啥都不敢,以后可怎么办?” 这些不经意的话就像紧箍咒一样,轻而易举地,就帮孩子建立了一个清晰又坚定的“我不行”“我不能独立处理问题”的自我认知。

这样的孩子,当他在一个人面临威胁的时候,对方还没出手,他势必已经认怂。还教育孩子“打回去”?开撕不是你想撕,想撕就能撕。

一句话忠告: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多让孩子尽可能先自己处理问题,其中也包括肢体冲突。

比“打回去”更好的方式是帮助孩子重获“自信”

说到被欺负了,要不要让孩子“打回去”,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非常纠结。但说实话,这三个字本身对孩子之后的行为到底能产生多大影响?

你凭什么觉得一个已经非常缺乏自尊心,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摆平同伴冲突的孩子听了你的话就能“打回去”呢?如果他硬生生地听从了你的建议,下次两眼一闭豁出去了选择“打回去”,结果招致更大的暴力,岂不是更糟?

在这种时候,帮孩子重获自信才是最实际有效的做法。

一个劲儿骂孩子蠢,或者嘱咐“以后别和XXX玩了”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告诉他再遇到类似的事该怎么做才是王道。而且,千万别等到“欺凌”这么严重了再讨论,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成长。

http://p9.pstatp.com/large/32100004982887c476f6

遇到类似肢体冲突的情况,你可以这样开头:“妈妈很理解你现在一定特别不开心,你可以和妈妈分享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接下来你可以等待孩子的描述。然后教他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小明抢玩具、打你的时候,你有没有和他说你不喜欢他这样呀?就像你今天和妈妈这样说了,妈妈才知道你心里很难过,如果你只是嘟着小嘴,不大声地说出来,小明就没法理解你的意思,下次可能还会抢你的玩具。下一次,你可以试着直接和他说。”

如果孩子说已经和对方说明了,还是被抢,你可以继续和他讨论:“妈妈很高兴你和小明说了,如果下次还是这样,你会怎么做呢?”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也许他们会给你令人惊喜的回答。

即使想不出来也没关系,你可以给一些提示:“妈妈觉得小明可能很喜欢你的玩具,不妨你可以给小明一些建议,让他再给你找一个他觉得好玩的东西和你来换玩具;或者找一个你们都信得过的人给你们计时,让他玩一段时间之后再还给你。你要做的是商量出一个解决方案来,不然大家打来打去也没有解决问题。”

和孩子讨论完之后,还需要让他演练一遍,确定类似的事情如果再次发生,他真的知道该怎么做。

从根本上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单纯和他说“打回去”要强得多,并且孩子能在不断的经历和总结中积累经验,获得“独立处理”的自信,一旦拥有了这样的能力,自然很难成为被欺凌的目标。

当外界环境对“受害者”不友好时,更要教会孩子的事

校园暴力在全世界都是特别头痛的问题,因为大家发现其实外部的介入很难改变一些孩子的“暴力”行为。

美国倡导“校园暴力零容忍”,一旦发现就会召集家长、老师、学区领导一起开会,制定处理方案。不要只盯着“施暴者”,因为这个因素是不可控,或者很难改变的,更多的关注应放在教会孩子如何self-defense(自我防御)校园暴力。

怎么做呢?以下是4条比较有用的方案:

1. 相信直觉,走为上策

中美两国在孩子“生命权”的教育上有很大的区别,美国人永远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比如消防教育中,他们会告诉孩子如果发生火灾,先推一下自己身边的父母,如果他们没有醒来,自己必须马上逃出去,再向别人求救。保证自己的生命是第一位的。

大部分的校园欺凌你是可以感受到的,比如你发现有一群人站在一起抽烟,或者有一些非常奇怪的车辆成群出现在街口。你要告诉孩子,如果认为当前的环境不安全,一定要选择绕开而不是心存侥幸甚至凑热闹地去看,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2. 尽可能“成群”活动

研究表明,施暴者更喜欢寻找单独出行的人作为施暴对象,因此哪怕只有一个同伴,也可以很大程度降低你成为受害者的概率。

http://p3.pstatp.com/large/3212000422a92c014e7b

3. 帮孩子训练“大声呵斥”

一般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心理还是有顾虑的,害怕被发现,因此他们喜欢捏“软柿子”。你需要在平时就告诉孩子如果遇到危险情况,逃是第一选择,并且永远不要放弃寻找逃的机会。

如果实在没法逃,那就必须“大声呵斥”地说话,并且尽可能用大叫来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力,往人多的地方或者老师办公室转移,并且直呼老师和校长的名字来震慑对方。

4. 学会基本的自我防御技巧

虽然不鼓励孩子使用暴力,但是在非常时刻还是需要让孩子知道几个非常手段。比如要不停寻找周围地上是否有投掷物,比如石头砖块等,向施暴者扔投掷物可以给自己争取撤离的时间。

如果对方已经在“近身”状态,看看是否有机会硬掰施暴者的手指。如果被施暴者从后背抱住,可以试图用肘击来脱离。在做这些自我防御动作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大叫和震慑对手,并向人多的地方转移。

http://p3.pstatp.com/large/322c0001543d5f87fc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