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9月25日

(2015-09-25 14:49:32)
标签:

杂谈

http://ww4/large/487f7637jw1ewep6mfn5tj21kw165gq7.jpg 悲观与乐观不是一种天生的人格特质,而是指对人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风格。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一个人对生命的控制力,尤其是在对挫折和危机的应对上,很大程度是由悲观和乐观这两种思维习惯决定的。

 所谓解释风格,是你为什么对这件事会产生这样习惯性的解释方法。如果你是一个乐观的人,你会倾向于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暂时、具体的因素,将积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普遍的因素。

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你会将积极事件归因于外部、暂时、具体的因素,而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普遍的因素等。

这两种解释风格是从童年时代开始形成,那时候发展出来的悲观或乐观的态度是基础性的,挫折或胜利经过它的过滤,最后变成一个牢固的思维习惯。它可以让人对生活失去兴趣,也可使人充分享受人生。

一般来说,青春期以前的孩子非常乐观,有无限的希望,对抑郁也是免疫的。他们会认为好事会一直好下去,而且都是自己的功劳。不好的事只是碰巧发生的,很快就会过去,而且都是别人的错。

这种无限的、不合情理的乐观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进化对人类幼年的一种保护策略,但它仍然会受到他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比如父母的解释风格(尤其是母亲的解释风格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批评方式,以及早期生活经验中的生离死别或巨大变故等。

一个心如死灰的妈妈,很难养育出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儿。
有研究显示,在孩子8岁左右,解释风格就基本定型了,对这个世界就已经拥有一种相对乐观或悲观的看法,而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分析
从小我们都爱问“为什么”,我们要得到对周围发生事情的解释,尤其是社会生活的解释。尤其是母亲,这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物,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和母亲的乐观程度极为相似。

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会认真聆听我们对每个事件的解释,我们的很多语言都是解释性的,而且大部分我们并不自觉,然而孩子会对这些一字不落地听进去,特别是对不好的事件的解释。

比如一个妈妈的车由于停的位置不当被人剐蹭了,她会怎么抱怨呢?“我真倒霉”、“我太懒,如果停得靠里点就不会出现这种事”。我们不难看出,以上的妈妈对一个简单的坏事件的解释都是悲观的,第一句把自己当成生活的受害者,第二句是对自己人格的悲观解释,而且这些因素是很难改变,固定下来了成为永久性的悲观解释。

正如上文所言,悲观者将消极事件归因于诸如人格这样内部、稳定、不易改变的因素。当一个人嫌自己笨的时候,那真是一种无药可救,无法改变的事实。

或许我们可以不让自己心情那么糟糕,安慰自己:“还好,没有剐蹭太厉害”。

当她的孩子跟着她,也就慢慢学习用这种风格来看世界,孩子每天从父母身上要学到诸如此类对各种事件的因果分析,儿童慢慢适应了他们父母解释世界的方式,倾向于采取相似的方式解释万事万物。

老师或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内容也会影响孩子对事件的解释风格
孩子在最初的时候,当老师或父母批评他,会认真地相信这些人的批评,并用它形成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另一方面,当坏事件来临时,女性总是去想而男性是去做。
只有像这样行动起来的男性做法才有可能转移注意力,不去陷入悲伤失常的思维,从而打破抑郁的诅咒,越去思考越是火上加油,最后钻了牛角尖。

所以女性比男性更易患上抑郁症,有统计数据显示,女性抑郁症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所以,作为女性更需要有意识地调理出自己的乐观思维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