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助理教授周育如,曾经当过七年的中学英文老师,因为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开始投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专攻儿童心智与情绪发展。
周育如认为,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的方法,很少有符合儿童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特质,孩子从学习中逃走,是因为成人们没有在对的时候提供对的学习方法。“我们从来没有给孩子透过实际操作、结合经验、形成知识的历程和能力。把对的学习方法还给孩子,没有孩子学不会的!”周育如十分肯定。
孩童在学习上的失败,我们常归咎于没有“提早学习”。所以父母让你学更久、更多,看你会不会学更好一点?这样的迷思,造成我们的孩子都在努力学习。
按照儿童的发展,幼儿阶段明明就该着重观察、操作、玩耍,为什么他要去学拼音呢?因为父母担心他小学时拼音会学不好;当他小学拼音学不好时,害怕他中高年级作文会写不好,所以他低年级要就开始写作文;到了中高年级要观察事物写作文时,他又开始补初中数学先修班。
我们从来没有思考如何在对的时候,用对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习,只是不断逼着孩子“提前学习”。
借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孩子身心、认知发展,有几个重要的阶段:
七到十二岁小学阶段,属于“具体运算思维期”。有两个重要的心智能力开始出现:就是“以具体事物思考”与“可逆思考出现”。这时的思考不再像是幼儿阶段,用事情的表象做直接推理;他开始可以做类似成人的逻辑推理,只不过他在做这样有逻辑的运思时,很需要透过具体事物的帮忙。
现在的小学教育常被诟病的原因,是成人以为只要把大人学的东西内容简化一点、白话一点、可爱一点,就可以给比较小的孩子学。但真是如此吗?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孩子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学习知识、运算思维的方式都不一样。小学阶段的孩子很需要透过具体事物的观察跟操作,来获得实际的概念,然后成为他的知识。成人可以给他复杂、多元的内容,但重点是必须透过他的实际观察跟操作。
例如数学一开始学的是加法跟减法,如果老师教2
3=5,是用两颗球加上三颗球,这就是透过具体操作,叫做“点数”。大人看起来很无聊的动作,但对孩子很重要。孩子要透过看到、摸到的点数一二三四五,把数字变成数量。但很多老师连这步骤都跳过省掉。
乘法呢,我在一颗盘子里有两颗球,我要五盘才变成十颗,所以我有第二盘、第三盘到第五盘,看到这东西的五倍的量才成为十颗。这年纪的孩子在实际的观察跟操作中,才能形成概念、变成他的知识。当他有了这个基础认知之后,你才叫他去背九九表,抽象符号才能跟他具体操作所形成的概念相遇,成为他的经验与知识。
孩子太早被迫强记结果
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把这块拿掉了,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的学习方法整个都被架空。我们从孩子一入学开始,就填塞给他成人思维的最终结果,让孩子通过背诵来习得,逼孩子透过强记、不断的反复纸笔考试,产出一些表面上的学习成果。但是实际的操作、实际概念的习得,在脑袋中形成连结的过程,是一直没有的。
这是为什么孩子到国小五、六年级发现数学好困难,甚至到了国中他可以用抽象符号运思时,却愈来愈学不会的原因。
在常态分布下,只有少部分的孩子勉强可以应付这种直接背诵结果、用抽象符号的学习,可是那未必可以成为真实的能力。即使是在教育体制中一路顺利成功长大的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去国际上参加数学科学竞赛可以得到很好的名次,但是多少人成为科学家,能够成为这领域真实的研究者?少之又少!因为我们都在学最终结果,实际的概念形成历程却没有。所以我们只会考试,参加国际大型竞赛,但我们没有真实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因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们那个能力。
十一至十二岁(初中)以后,属于“形式运算思维期”。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透过符号思考”以及“逻辑和抽象运思出现”。到了青春期,照理说孩子就可以透过纯粹的符号,去做运思跟思考。但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在于,他从小到大一直在透过符号在思考,前面都不知道在学什么。当他进入青春期,真正需要透过符号思考时,前端是架空的。
为什么很多孩子到了初中时都放弃学习?一个班有三分之一能跟上学校学习就很了不起,其他三分之二就等着被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告诉他没关系,鼓励他探索自己的性向,事实上就是在告诉他说:“你就是读不上去了嘛。”为什么他读不上去?因为他该有的内在真实体验跟概念,从来没有真正学习到。在常态分配中,最后只剩下极少数孩子可以勉强透过纯粹的符号概念来学习。但很多的孩子在这过程中,不是愚蠢,也不是没有学习能力,而是缺乏前面具体运算思维的能力。无法形式运算思维的孩子,就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出局了。
不是教太多,而是方法错误
所以皮亚杰的理论虽然受到很多修正,但它依然是个经典理论。今天回头来看,还是能给我们很多教育的省思。我们整个教育完全不讲求历程,孩子真的不是这样学的,你如果没有让孩子经历知识形成的历程,如何能要求孩子达到最终境界?
应当把考试箝制拿掉,孩子有机会真正去学习。我们更应该重视,在教学方法上,是不是真正看重孩子的学习历程,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可能学会的。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快乐学习,要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但问题恐怕不是学习的内容太多,而是没有找到适合孩子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也许方法还给孩子了,你给他的东西还嫌太少呢!孩子这么长时间在学校,老实说他真的可以学很多事情,可以有很多的操作跟体验,但这时段我们到底让孩子干什么去了?就只是让孩子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用不适当的方法教他,然后再告诉小孩说你不行、你不会,然后还逼他回家再去补习,再用同样错误的方法,把他没有办法学会的东西再学一次,真的是浪费孩子的青春跟童年。
后一篇:给孩子自由,也要给他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