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尊不等于自大

(2010-12-02 09:43:49)
标签:

东方爱婴

0-3岁早教

依恋

自尊

儿童评价

归属感

工作模型

育儿

分类: 教育宝典

   

http://s16/middle/487f7637t9663c715451f&690



    与大家经常提到的自尊心不同,心理学上的自尊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力和特性的自我评价,也是人们对自我价值体验的情绪状态。

    我们先看看儿童会怎么评价自己,下面是一个4岁男孩的自我描述:
   我4岁大,我知道所有的字母。听我背出所有的字母:A、B、C、D、E、F、G、H、J、L、K、O、M、P、R、Q、X、Z。我比任何人都跑得快。我喜欢吃披萨饼。我有一个好老师。我能够数到100,想听吗?我喜欢我的狗。我可以爬到攀高架的最上面。我很强壮。我可以举起这个椅子,你看!


    这个小男孩对自己的评价完全没有消极的方面,从凌乱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哪些方面是儿童比较看重的:
     学业能力:如何看待自己在学业上的能力
    运动能力: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感受
    社会能力:是否感到自己受同伴的欢迎
    外表长相:觉得自己有多好看
    行为举止:认为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接受的程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尊也发生着变化:
    5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完全没有消极方面,缺乏组织性,无法做出整体评价;
    7岁之前,儿童自我评价不再完全是高评价,与老师的评价和学业成绩这些外在指标越来越一致;
    7岁以后,儿童评价自己越来越现实,既承认失败,也承认成功;
    在儿童期中期,同伴的接受和运动能力在大多数儿童评价中变得更重要;
    青春期开始,长相几乎是所有年轻人都看中的东西。

那么,儿童的自尊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呢?
    研究者认为,自尊在生命早期的发展,与父母和孩子的互动经验有极大的关联。抚养者与儿童的这种关系在自尊形成的理论中具有核心地位。追根溯源,研究者发现,婴儿在同抚养者的互动中形成了积极或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型,这是自尊发展的基石。
    这也是自尊的一个重要方面——归属感。
    归属感是无条件的喜欢,大多来自于家庭、朋友,比如人缘好。归属感是指无条件地喜欢或者尊重的感觉,它不需要任何特定的品质和原因,而只取决于个体本身。归属感给人的生活提供了安全的基石,它让人感觉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个体都会受到尊重。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婴儿面对的第一个发展任务是建立对抚养者的信任感。如果抚养者能及时、适当的满足婴儿的基本需要,婴儿便对抚养者产生了信任感,这就是婴儿的归属感,这是决定个体自尊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依恋关系在自尊形成的理论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婴儿在同基本抚养者的不断交往中形成了关于自己、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和形成对人际关系的期望。敏感、反应及时地照顾与回应,会使婴儿认为他人是可以依靠的、“我是可爱的”,那么婴儿就会发展出一种对他人和自我的积极模型。而不敏感、忽视或者虐待的照顾或者是常常误解婴儿发出的信号,将导致婴儿产生不安全感、缺乏信任,并且认为“我一无是处、讨人嫌”,这样就会发展出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模型。
    安全依恋的儿童可能建构起对他人和自我的积极工作模型,比起非积极工作模型的非安全型依恋儿童,他们可能会更乐观地评价自己。与非安全依恋的儿童相比,和母亲有安全依恋的儿童不仅认为自己更可爱,从老师那里也能得到能力和社会技巧更强的赞美。非安全依恋的儿童没有表现出和母亲很强的情感联系,也不愿意接触世界;因此,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有可能形成高自尊。有研究发现,婴儿期时对母亲有安全依恋的学前儿童在情绪上较少依赖他们的老师并且更有信心应对环境,他们的合作性更强,而且在自尊指标上的得分更高。
自尊不等于自大,家长要帮助宝宝正确的认识自己。
    自尊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掌控感。掌控感是一种能力,取决于完成一件事或者克服困难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能力强。
    当儿童被鼓励去探索、创造和修改周围的世界(如搭建、画画、涂色)时,他们的掌控感就发展得好;而如果父母破坏、嘲笑或者过度批评他们的努力,掌控感就无法形成,它是决定个体自尊水平及其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掌控感更具有个人化的特征,是能对世界施加影响的感觉,它是我们专心做一件事情或努力去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的感觉,不一定要在大范围的意义上,处在日常生活的层面即可。
    对儿童的肯定和无条件的接纳能够增强他们的自尊,但是自尊不等于自大,不要让父母的甜蜜呵护蒙蔽了儿童的双眼,使他们无法看清自己,面对自己。

对儿童的评价要具体:
    当儿童做的很好,父母往往会说 “你真聪明”或者“你真棒”,其实不如说“你能拍10下球,真棒”“你能把拼图拼好,真聪明”;
    当儿童犯错误,说“没人喜欢你了”“你真是个坏孩子”,不如说“我不喜欢你打小朋友”。


   自尊不等于自大。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让孩子充满自信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