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年话“牛画”

(2009-02-10 13:13:42)
标签:

文化

艺术

牛画

欣赏

杂谈

原创

   这是一篇应邀为《中国教育报》撰写的文章。2009年2月16日该报第四版以“《与牛为伍耕犁试早春》——中国牛画艺术与农耕记忆”为题刊登了此文   

 

  牛年话“牛画”

 刘咏阁(老墨)

 

   一,说在“牛画”之前

牛年话“牛画”

    牛,是最早与人类“为伍”的动物。应该说自有了关于人的记载,也就有了牛的记载。人和牛,牛和人,可谓是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关系。在我国绵长的历史上,牛的角色非同寻常,它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和艺术都与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与牛有着不解之缘。西方民族是狩猎起家的民族,他们的生存观和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有我没你的杀戮和掠夺。我们则是农耕文化浸濡的民族,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也就是顺其自然。双方在对牛的认知以及对牛的态度上,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欧洲,最早出现牛的形象的记载是两万多年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一万多年前的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画面中的牛可谓一号主角,但命运多舛,不是被人类追得仓皇逃窜,就是被射杀。西方人的祖先认为,只有牛肉可以强健他们的肌体。而散布在我国西南西北的大量岩画遗存中,则记载的是我们的先民与牛同耕同作,和谐相处的场景,绝没有对牛血淋淋的杀戮。牛是我们的先民膜拜的神,是图腾,是力量和信念的象征。

   因而可以这样讲,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了解牛的民族。自从盘古开天地,牛就与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它既是我们生产的帮手,又是我们生活的朋友。它温顺的性情,忍辱负重的精神,以及不经意的给予我们生命进程中的某些启示与思考,被历代文人墨客、志士仁人所推崇。千百年来,更是有大量有关牛的诗赋书画遗存。

 

    二,古人的“牛画”

   (一)原始岩画与古象形文字中的“牛画”

   中国最早的牛画,无疑是新石器时期的先人刻画在原始洞窟壁上与山崖岩壁之上的牛的图型。这类牛画的特点就是极其简单,或用锋利的器皿刻划,或是用动物的血浆直接涂画。这类岩画在西南与西北各省几乎都有发现和保存。

   牛的形象经过思考的过程,被转化为既可实用又可以愉悦精神的图象,那应该是在古代先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中了。象形文字中的牛,是一颗水牛牛头的简化图型。从牛角的对称造型,到五官的概括,无不透出先人对牛的认知程度之深。而由象形文字中的牛,到小篆字体中的牛,即演绎了先人智慧的发展过程,更叠就着一幅幅美丽的牛的图画。

   (二)汉画像石上的牛画

   画像石与画像砖是中国艺术史上极为近似的艺术样式,它们都留存了大量的牛画给后人。我们择两幅来品析:

牛年话“牛画”

   先来看一幅直接用毛笔画在砖上的彩色牛画。此砖画是西晋墓室壁画中的一块,横长50厘米,宽30厘米。画面向左大半部被前后两排共七只牛撑满,牛的后面是牧牛者手持弓箭尾随护卫。此画对牛的刻画非常精准,画工采用了透视方法,牛与牛之间互有掩映,寥寥数笔即勾勒出牧牛成群的感觉。艺术史上认为,汉代以及魏晋时期的绘画是后来水墨画的雏形。在这幅《牧牛图》中,我们已然看到了粗细有别,刚柔相济,或抑扬、或顿挫的线条。同时,                        

也有以近似今人或墨或色的涂染,来烘托牛群的前后关系和层次的方法。整幅画面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语言,手法娴熟,疏密有致。画中的牛儿们健硕精悍,使人联想那个时期一定是安稳富庶的社会。确切地讲,这是一幅极具生活细节,又极具表现力的“牛画”作品。

牛年话“牛画”

   我们再来看另一幅用刀刻在石砖上的牛画。此幅作品出自汉代,名曰《牛耕图》,一九九二年曾被中国邮政公司印制成邮票。画面讲述了农夫驭两头黄牛抬杠犁地的情节。牛儿健硕昂首,尾翘蹄扬。农夫左手扶犁右手挥鞭,身后随一童子手提种袋,想必是其幼子。这样一幅优美的牛耕之场景,是不是会给我们带来诸多想象呢——乍暖还寒的田野;牛儿翻犁过的土地散发着清香;农夫悠然地以歌声抒发着春天的惬意;等等。此画对牛的体态和神情之刻画更可谓匠心独具。比如,画中两只牛的步伐是一致的。二牛抬杠耕地,讲究的是一个统一的节奏,节奏一致了,地就犁的深浅适宜,就陇直迹畅。还比如,两只耕牛体态有力,精神饱满,它们与农夫健硕高大的身影,以及童子健康活泼的身姿共同向我们传达了他们的日子是美满的这样一个信息。这幅《牛耕图》堪为汉代画像石中描写牛之形象的精品。

   (三)出自唐宋大家笔下的牛画

   唐宋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巅峰时期,涌现了很多艺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和作品。我们先择唐代最具特点的三幅牛画作一品析:

   1、《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这是一幅长卷形式的画作,作者是唐开元年间的孟令瓒。画面中,一位宿神盘坐牛背,其赤裸上身,腹间有红布围裹;络腮散须且疏发后系,眼神炯炯身姿瘦健;左手扶膝,右手似菩萨手印状置于胸前。其坐骑是一头正值壮年之牛,牛头侧仰,其面目煞有生气。牛的身驱硕大而充盈力道,四肢劲健而轻盈。作品的表现手法多样,先以游丝描勾勒,尔后多遍着色,且以凹凸法将人物和牛的结构强调出来。统观画面,线条秀逸细劲,色泽古雅匀洁,作者尤其在牛的晕染上下足了功力。此画中牛的身躯庞大,如果缺乏整体设色的把握能力,势必会造成简单或空泛。作者采用了逆光处理,既有意模糊了明暗对比,也增加了主题的神秘感觉。使得画面的立体感,质感,空间感都非常精到。孟令瓒的这幅“神牛”之作,有着典型的西域画风的影响。

 

       牛年话“牛画”      牛年话“牛画”

             

   2、《五牛图》。这是一幅画在麻纸上的长卷形式的作品,画幅高20.8厘米,长139.8厘米,作者是唐代的韩滉。此画乍一看上去,似乎是一幅简单而平淡的作品。但是,当我们驻足凝神于该画细节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许多门道正是隐含在表面的简单之中的。韩滉是个有着多方面深厚功力的艺术家。其书法学的是“草圣”张旭,绘画学的是西域风格的名家陆探微。我们先来看《五牛图》的造型用线,可以说讲究至极。平直处,以干涩凝重之笔中锋走过;转折处,以苍润之锋或偏或中而行;细微处,线条虽短却有始有终;整体用线之布局,或抑扬、或顿挫,或稀疏、或稠密,即照应章法之需,又顾及形态结构之用。这样的用线,如果没有很好的书法功力是很难达到的。再看此画的着色。前面说了,韩的老师是陆探微。陆氏的画风属西域凹凸风格,强调用色彩之晕染显现物体之结构与形貌。韩滉首先在赭黄色的区域里,确定了五头牛的色相。我们会感到,画面的色彩不是一种跳跃的反差,而是一种暖色相中的区别。在具体的晕染上,他并没有照搬陆式的凹凸法,而是将凹凸法与中原的平涂法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在牛的形体转折与结构处,他采用了虚染与实染结合的方法,同时以重色和淡色兼顾了明暗的变化。至于五只牛的神情姿态和位置安排,也是神态各异,静中有动,纵横有别。看该作品,我们是不是还会生出这样的感觉:虽然画面上没有人物出现,但作者以牛的栩栩如生的状态,间侧表达了人与牛共同生存,相互依附的情感。《五牛图》是失而复得的国宝,我们自然多用了一些笔墨来品析它。通观整幅作品,造型精确,形态生动,凝重不失灵动,精微不失整体,是古往今来中国绘画史上最杰出的“牛的肖像”作品。

牛年话“牛画”

   3、《斗牛图》。此画是唐代另一位画牛名家,韩滉之弟子戴嵩的作品。与韩滉不同的是,戴嵩以画水牛著名。后人评价他的牛画有“野性筋骨之妙”。明代李日华评其画曰:“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斗牛图》属册页形式,高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与《五牛图》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斗牛的动感十足,二是以浓淡墨渲染未着色。一般意义上讲,古代绘画重意轻形。画家对形的概念是融在对立意的把握之中的。因而,形的准确性会有所降低。然而,戴氏的《斗牛图》完全是另一番模样。首先说二牛的形体结构,是一种完美的对透视把握之下的准确描绘。一纵一横两只牛,不仅造成了宽阔的空间感,更从多角度展示了水牛的健硕肌体,和看似笨重实则灵动的戏斗情景。再来看墨色的晕染,更是以唐画少有的纯水墨的形式出现。应该说此画中线的作用被淡化了,重要的造型手段是浓淡墨的凹凸晕染。此画的情趣性比比皆是,首先,两只牛的头一低一扬极具夸张性;二来,后牛以角顶撞前牛后,造成了瞬间的紧张感;再就是牛之野性和顽疲在它们夸张的眼神,腾跃的四蹄,夹着的尾巴等处尽显无余。整幅画只有眼睛,四蹄,犄角用浓墨作了处理,不仅免使画面灰淡,更有点睛之妙用。可以说,传神与生动是该画的最过人之处。我们不得不赞佩画家对生活观察的精微,绘画技能的高超。

    看罢唐代的作品,我们再择两幅宋代名家的牛画作一品析。

   1、《四季牧牛图》。该作品是南宋画家阎次平的作品,属绢本,以近似连环画的形式合装成卷。该画描写了四季之中水牛、牧童、丘野、树木、河湖的不同形貌和精神状态。此画的人物神态,生动有趣。对牛的描摹,更是精细入微。如果说唐代大师笔下的牛超于生活,更显现画家本人情感所依的话,《四季牧牛图》中的水牛则是彻底回归了生活。四幅作品,四个季节。水牛们或食草,或戏水,或于秋色之中凝眸落叶,或逆朔风急切归返。作者在表现方法上,极尽皴擦渲染之能。在对牛的造型上,作者认真摹写了水牛的习性特征,结构特点,有着很重的写生之痕迹。即便是对牧童,对环境道具的描摹,也非常精到。强调了生活的真实。作品中,有三幅勾画了牧童在牛背上充满情趣的姿态,强化了人与牛的情感和依附关系。作者阎次平是南宋大家,画路宽,技法精,仅从《四季牧牛图》中,我们即可领略他的深厚功力,并可窥见其对自然、对生活积极而乐观的态度。

  牛年话“牛画”

   2、《风雨归牧图》。作者李迪是南宋孝、光、宁三朝画院的实力派画家。此画描绘两个牧童沿河堤牧牛,忽然风雨大作,河喧柳闹,苇摇草动,牧童策牛逆风疾归的场面。一人披蓑紧拉斗笠,另一童子的斗笠则被大风吹落在地。此画的生活气息之浓,人与牛的精神状态描写的之细腻,可谓画史上罕有。想必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足奇,但画家就是在这平凡之中发现了美,并赋予了它相应的美的形式。整幅画面工谨精细,用笔多见中锋。牛的描写更是神形兼备,憨态可掬。尤其跑在前面的牛,那一瞬惦念后面的伙伴猛然回头张望的情景,煞是令人感叹。此画着色清淡,仅在柳叶苇丛处著淡绿色,却给人丰富的风雨之中的色彩想象。

   (四)明清画家笔下的牛画

   这里,我们把元代空了过去,只因为笔者暂时还找不出元代画牛的名家。据传有毛伦和杜本擅画牛,但见不到画迹就不便多说了。

   在艺术史上,明清两代堪称是艺术的整合与总结期。明清画家笔下的牛也是很多的,但像唐宋那样的画牛大家却没再涌现。这里,我们择四幅作品来作品析。

   1、《牛耕图》。这是一幅被收入《中国绘画全集》的作品,作者是明代画家马轼。此画描写了春耕时节,农夫驭牛耕田的场景。画面上人牛混杂,石坡,杂树,荒草,一派春闹的景象。牛在其中,似乎并不是主角。但略带俯视角度的耕牛,还是以其躬身用力的姿态抓住了观者的眼球。想来,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这幅画中,可以见识作者的笔墨功力是深厚的。就牛的表现力来说,虽不及唐宋大家,却也以简率的造型将牛融在了大的环境之中。牛毛的干笔直写,与水墨湿润的擦染浑然一体,令灰色调的牛亦颇有质感。此画的整体风格近于率意。

    2、《夏晌》和《江田种秫图》。这两幅作品是清代画家萧晨的力作。之所以放在一起品赏,盖因为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两幅作品的风格都是清新淡雅,也都是人牛共享自然之美。《夏晌》的画幅下端,人在柳荫下静卧小憩,享受晌午的美梦,而牛则在一旁同享惬意,时不时俯身寻觅草中的香气。画的上半部分空灵,似有云雾悠然流淌。《江田种秫图》同是一幅充盈着南方乡野味道的佳作。画面上,牛在前,人在后同过小桥,向着柳林一侧的田头而去。牛的神态轻松,蹄下绝无倦怠之虞。两幅牛作的格调,因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而凸现高雅不群。

   3、《秋江牛牧图》。该画的作者是以画楼台界画著称的清代画家袁江。这虽是一幅牛牧图,却依然保持了作者惯有的大气萧然之风。江的对岸,林木亭阁掩映,以一片秋雾衔接淡墨泼就的远山。秋江自左至右胁穿,水气缭绕。画的左下角一线江堤,头戴斗笠的牧童,俯在一只牛的背上,轻唤另一只看上去不大愿意离开的牛。整幅画最浓重的墨色,也在这两只牛的身上。画面充盈着萧然秋意,更漫溢着牧童与牛的情义。袁江是清代画坛上的大师,故而他对该画的描绘是精益致精的。画面几无颜色,秀美的笔墨是该画主要的表述语言。

   4、《溪林散牧图》,此画系长卷,横长527厘米,纵高37厘米,作者是清代大名鼎鼎的王翚。这是一幅拟宋人刘松年笔意的力作。画面总计活跃着四十一只水牛,十八个牧童,五只山羊,数十只雀鸟,数十棵树木,以及溪水、石桥、湖泊、田野、小路、沟谷石坡、荆棘灌木等等。王翚是名震至今的山水画宗师,但它也是清代少有的画风多样,涉猎题材广泛的大家。如果说韩滉的《五牛图》是牛之静止的肖像,那么王翚的《溪林散牧图》就是牛之动态的全书。这幅作品不仅集中展示了作者在山水、人物、花鸟多方面的才华,更是在牛的刻画上凸现了独到的造诣。虽说是拟古人笔意的作品,仍不失为一件难得的牛画珍品。细细品阅,画上的牛绝无重复之躯,且神态各异,尽享自然之赐予,尽得世人之关爱。

   古人画牛,用心用情。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和相对淡泊的心灵之应,确实产生了许多风格各异的牛画之佳作。因篇幅有限,不一一叙述了。

  

   三,今人画牛

 

      牛年话“牛画”       牛年话“牛画”

 

    时代不同了,今人与古人反映在“牛画”上的无论方法还是思想,会变化不小。我们拾两幅过来一同品析吧。

    1、《五牛图》。当代画家林曦明刻意在自己的这幅作品上题写了与古人画作相同的名称,用以自勉。林先生的《五牛图》无论画法、用意、效果与韩滉的《五牛图》绝无半点瓜葛。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白的昭示:他是以韩滉的《五牛图》作为自己创作的坐标和引领。林先生的《五牛图》是一幅纯水墨泼洒样式的牛作,牛的或站或卧,或静或动都统一在了大写意水墨的语言之中。有个成语叫得意忘形,这其实也是中国画传统的审美和哲学思想的概括。该画作中的五只牛没有任何细节的描摹,也没有刻意位置安排。但它仍将牛的鲜活,与牛的精神状态传达给了我们。画中的几笔粗线,不仅概括了牛的结构,也注解了作者对牛的精神,牛的力量,牛的诚笃的认知。我们眼前这五只墨色浓淡各异的牛,是可以仰靠的大山,是我们生活中最淡然的且又是最亲密的朋友。

牛年话“牛画”

   2、《春曲》。这幅作品是当代画家张广的力作。简单的说,这是一幅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牛身边的囡囡,牛身后的麻雀都是作者极富夸张的设计,即是出于画面对比之需,也为烘托春的气氛。牛的结构与动态处理,都恰到好处。作者有意识将牛堆砌成山石的感觉,以强化长久以来我们的民族与牛的那份渊源。

   今人画牛的名家还有徐悲鸿、潘天寿、李可染、宋吟可、范曾等。

    我们由古至今品析了许多牛画。其实,牛一直是与中国各类传统艺术相依相随的伴侣。它的形象在四千多年前的青铜器上,在汉代的铜灯造型上,在历朝历代的各种材质和形式的工艺美术作品中,都有遗迹。工美史上古老的“牛尊”和“铜牛”,即是明证。今年是牛年,相信牛会将好运带给我们每一个热爱牛的人。

 

 

                                                                2009年2月9日于西坝河墨庐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02/16/content_4789.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