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软的会更硬,硬得会更软!

(2008-10-31 02:21:42)
标签:

杂谈

 

软的会更硬,硬得会更软!——关于宋庄批评家年会某些发言的回应

 

                                                                 文/朱其

 

前不久,有一个网友在嘿社会和其他网站发了一个帖子叫“林天强,你有什么资格叫板朱其?”后来林给我打电话,说跟我一直沟通得很好,怎么会出这种帖子。我也看了这个帖子,网上有人怀疑是我自己写的。但是我确实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当然,我没到别人不能冒犯我的资格,就是对我叫板也可以。

 

为此,我专门看了林天强记述宋庄批评家年会的博客。原文如下:

 

“我昨天下午在建设银行财富中心举办的‘艺术化生存’演讲已经提到这个问题,同一个问题,我在上周六艺术资本论坛上和朱其也有一个公开对话。对话的背景是去年这个时候,我曾经和朱其多次交流,说到一种现象就是有些话好像说了没用,但是没用是否还要继续去说,当时我的观点是该说还要说。今年我们看到朱其持续地发出了一些言论,这些言论是对市场发出的,我问朱其:这些言论对自己,对市场产生了什么作用?朱其的回答是:我们可能夸大了某些言论的作用。”

 

我觉得林天强在引用我说的这句话“我们可能夸大了某些言论的作用”,确实是曲解了我的原话,并且给外界造成我对自己的言论很没自信的印象。因为这句话被林引用在他的发言中,意思就变成是:朱其自己也承认批评艺术市场的言论实际上作用没有这么大。

 

我当时实际上是在回答另一个问题:“最近几个月出现威胁我的言论,这些言论对我有什么影响?”我就说:“我们可能夸大了某些言论的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人想象我因为批评拍卖和市场受到威胁,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实际上那些威胁我的某个群体和言论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在最近两年,我觉得一些在外围的艺术爱好者、艺术家和林天强这样的从别的领域刚来艺术圈不久的人,因为听说了很多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传闻,真的认为操纵天价拍卖和市场的某些所谓江湖势力具有“想灭谁就灭谁”的能力。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江湖势力的掌控江湖的能量是被夸大了。如果这些江湖大哥真敢动刀子,就不用在美术圈装神弄鬼坑蒙拐骗了,早就应该去做房地产大亨了。我实际上想说的是这个意思。

 

当然林天强的下文就更有意思,他接着说:

 

“——当我们谈到这个问题时,其实我们是在谈到人文社科领域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软的更软,硬的更硬”。什么是硬的更硬,比如说经济学,由于有数学的支撑,有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家能够对政府政策发生作用,我们看到,经济学获得空前的话语权,不仅在经济管理领域,而且在政治、法律、社会、甚至婚姻家庭领域,经济学都成为一种研究工具。然而在批评领域,当然我主要指电影批评领域,对于美术批评我不太了解,但是我们曾经在电影学院举行“当代艺术前沿”沙龙时,邀请了来自文化研究、思想史、哲学、历史、文化地理、心理分析以及经济学、政治学乃至传媒学的专家来提供我们一种外来的思想和工具资源,这种庞杂的外来资源令我感到困惑,我们的批评,究竟只是灵光一闪的主题词总结,还是可以具有系统的理论支持。”

 

上文写得有点绕,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上文的意思是:我对市场的批评缺乏数据支持,我只是在引用一些从外国搬来的道德和文化批判理论,进行个人的即兴发挥,既不像经济学这样有数据研究,也不像真正的国外理论那样有系统的思想体系。

 

首先,我觉得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和市场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我们的艺术圈在最基本的道德和价值观上出了问题。我们的艺术圈目前充满着拜金主义和精神虚无主义,这还是从好里说。从真实的情况说,其实那些促使艺术市场产生泡沫和炒作的群体,他们很清楚自己违背了哪些道德和艺术准则,但知道了还是要做,这就是中国当代文化现实的邪恶之处。

 

当代艺术创作缺乏起码的真诚和真实,市场运作缺乏起码的诚信和规则,这是近年艺术圈很多人都承认的事情。而且很多人是明知故犯的。对待这样一种明知故犯的群体有必要非得跟他去讲经济学和学术吗?再说,艺术批评并不是统计学,非要说到很精确才算是优秀的批评,我难道要说:今年500个艺术家有187个是认真做艺术的,还有201个半认真半不认真,还有112个是不认真的。

 

任何艺术批评说的都是基本现象,只要基本现象是有问题的,那么艺术批评就可以只说有问题的一面,并不需要每次补一句“当然还有一些人是认真和诚信的”。最近有一些市场炒盘手频频出来说我不是市场专家,没有资格谈论艺术市场。我真的不懂什么叫“市场专家”,中国谁是所谓当代艺术的“市场专家”,我想一个也没有。中国的艺术市场只有倒卖专家。

 

我想有一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最严重的警惕,这两年确实有一些艺术家、经纪人和从别的领域转到当代艺术的人,就是想趁着艺术泡沫时期发一笔横财,忽悠一些资本、基金和新贵阶层买高价作品,他们在别的领域没有什么暴富机会,就是想通过这次艺术价格爆炒狠挣一笔,但他们对艺术的未来不会去承担任何责任。

 

我的批评市场的文章主要是针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我想我在艺术江湖做了十五年策展人,如果对这批人的动机都看不透,就不用再玩了。对这个群体不用讲什么学术和论理,最有力的行动就是进行无情的道德抨击和事实揭露。很多人问你有没有数字依据,揭示这个事情难道真的还要用经济学理论吗?

 

上海《瞭望周刊》一个记者前些日子一个劲的跟我要数字证据,我说有些证据是常识,推论一下就很清楚了,并不需要我把拍卖行的账本偷出来给你看才叫证据。有三个数字在公共平台上存着:媒体上公开报道的拍卖纪录、税务登记的缴税纪录、以及拍卖行的银行帐务往来过账记录。大部分拍卖行这三个数字一定是对不起来的。前几个月网上有一些攻击我的匿名帖说,我们炒作集团大不了出点血,花巨资将假拍帐务填平,就不是假拍了。这些马甲就很傻,现在填资金进去有什么用?前几年的银行纪录你还是抹不掉的。

 

我想我不用再告诉林天强们更多的数字经济学了。要么你就是一个天真可爱的书生,看不透江湖的玄机,还要说书呆子的话;要么你自己就是一个深藏玄机的书生,两者只可能是其中之一,我当然愿意相信你是前者。其实,我也写过很多深层思考当代艺术和市场的文章,但是大家都没有好好研读我的这些文章,只是纠缠于我的所谓揭露黑幕那篇文字。就是这篇所谓非常狠的揭黑文章,其实还是一个爆点皮毛的“马赛克”版。之所以推出“节本”,还是出于对当代艺术基本面的爱护。

 

艺术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艺术品是一个特殊的商品。房子、车子、冰箱、彩电都是有技术指标的,所以它的定价和销售可以相对脱离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由市场专家来确定。但是艺术品的价值是相对的,它的价值是由批评家、艺术史学者、美术馆等评价体系来确定的(可能有一些伟大的艺术家的价值不需要批评家和艺术史评价也可以成立,但我想这样的艺术家一百年也不会超过十个),大部分艺术家没有牛逼到靠自身作品就可以让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人理解和欣赏,批评家和艺术史学者的解释和评价还是决定着它主要的价值评估和推广,怎么可能由拍卖公司和画廊所谓市场专家来确定呢?

 

股票、期货和金融市场是可以纯数据模型分析的,因为它有金融体系、政治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全体地储蓄体系作为保证。但中国这样的政府操纵型市场你能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吗?

 

艺术品市场如果价格与艺术品的价值是相对应的,那么它一定是以艺术批评和艺术史评价为基础的,那么就没有所谓纯粹的市场专家,因为作品定价是由整个学术评价体系决定的。

 

如果艺术品价格不以艺术批评和艺术史评价为基础,那么有十个富翁哄抬某个艺术家作品,就足以决定艺术品的价格远远高出实际价值很多。这个模式确实存在所谓的可以脱离学术的纯市场专家。但这种市场专家基本上就是倒卖专家,或者炒作专家。

 

所以,目前三年的当代艺术市场,各种自命为艺术市场专家的实际上就是一批倒卖或炒作专家。正常的艺术市场一定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批评家和艺术史家决定价值的评估,画廊和经纪人只不过掌握一些销售和定价技巧,并不存在所谓的像股市、证券、金融业的那种纯粹的市场专家。如果有,那只能说明艺术不是艺术了,只是金融产品之一。

 

你要这样做也可以,那么请不要以艺术的名义。如果是以艺术的名义来进行金融和资本炒作,那么这就是艺术的谎言。

 

最后我想说的是:艺术批评和所谓经济学、法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软得更软、硬得更硬”,相反是“软得更硬,硬得更软”。此话怎讲:艺术批评本质上是在强调一种精神和美学的软力量,这种看似力量柔软的发言,它只会产生越来越强硬的深得人心的社会力量。而那些建立在追求资本硬通货、现实利益和物质主义的言论,它所代表的精神只会越来越疲软、空洞。这个道理可能是有些人永远不会懂的。

 

2008年10月30日写于望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