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过生命的爱与愁——王芳散文集《彼岸风吹》读后
(2012-01-04 02:08:25)
标签:
彼岸风吹散文评论文化 |
分类: 文化评弹 |
王芳在《彼岸风吹》里曾两次引述叔本华的这段话:“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而我还想在此引用这位哲学家的另一段话:“从根本上说,不外存在着两种作家:一种是为了他们一吐为快的东西不得不写作的作家,一种是为了写作本身而写作的作家。”毫无疑问,王芳属于前一种作家。但王芳自己又十分信奉尼采的一句话——真正的写作者,是耻于成为作家的人。她说:对于我而言,文学从来不是只有“发表”与“影响”就够,更非“成名”或“地位”所能左右,它不会带我走到别人所渴慕的“圈子”里去,也不会成为我走向哪里的敲门砖——它只是我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某些时刻太需要记载”,她的成篇成篇的文字就产生了。如是而已。所以,我们还是遵循她自己的意愿,姑且称她为“作者”吧。但她显然不是一个一般的作者,而是一个秉持内心,记载真实,亲吻大地,升华生命的作者,如诗经的作者,汉赋的作者,唐诗宋词的作者,明清小品的作者。这样的作者,现世已经不多了。
《彼岸风吹》里的83篇散文,大部分我都在博客或邮箱里读过,也曾经选中一些适合发表的发表过,所以本不陌生,但收到印制精美的集子后,我还是全神贯注地从头读到尾,捻一支笔,时不时地做些圈点。正如交一个朋友,以前是零零星星的几瞥,有印象,却不完整,或不深刻,而今却是围炉品茗,促膝长谈,几臻知己之境。走进字里行间,深入作者的心灵深处,我以为,我触摸到了本书的核心,或曰灵魂,即可用两个字来概括:“爱”与“愁”。
亲人之爱,涌动的愁
一个优秀的作者,一般都要拥有这两个写作条件:较丰厚的生活体验,较高超的表达能力。王芳的母亲38岁就离世了,当时她还在读高中,面临高考,下面又有年幼需要照顾的弟妹,这种生活情境逼迫她迅速早熟,给予了她关于家庭、关于亲情、关于生死、关于人性等方面巨大的情感体验与思考空间。苏轼诗云:诗人例穷蹇,秀句出寒饿。罗曼·罗兰也说:幸福的人便没有什么故事。苦难就是财富,无论大小,都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最好养料。所幸的是,王芳在自家不幸的废墟上,坚强地站立了起来,含苞吐蕾,绽放成了一朵始终灿烂着的“妈妈花”,并且用看似孤独清冷的方块字铺就了一条草碧木修、芬芳撩人的天路,从而连接起了爱与愁,人间与天堂,短暂与永恒。
《晌午前的葬礼》一直是我认为闪耀着灵异之光的篇章,看得我内心颤颤,神思邈邈。一个未成年的少女,如何面对至亲母亲的离去?这实在让人不忍。首先,在得知妈妈喝了农药在卫生院里抢救时,“我”急得往家里跑,惹得雪姨说“这孩子真无情”。“我”在家里烧火做饭,安抚弟妹,心里忧郁而木然,没有悲痛和哭泣,只有求医祈神的希冀。然后是无涯的等待,焦灼,恐惧。直到天亮后妈妈的死讯来临,“我”还是不哭,也不笑,只有仇恨,仇恨这个报讯的人。乡人在奔忙,有人在哭泣,“我”还是没有哭,一滴眼泪也没有。这是个多压抑的孩子呀!她不是无情,不是冷漠,而是决然地不相信妈妈的死亡。直到妈妈的遗体运了回来,“我跑过去抓住她的手,她手心里还有一缕微温。我像往日一样轻轻地叫了一声‘妈妈!’母亲左眼的眼皮缓缓地睁开了。眼珠没有动,但一滴泪从她的眼角淌了下来。是的,我的母亲在死了两个小时后,见到她的长女时,淌下了她的最后一滴眼泪!” “看见挂在母亲眼角的泪珠,我知道,死已成定局,于是,我从持续了一个晚上的迷茫与麻木中一下子清醒了,我的泪开始汩汩地流淌。”这个时候,我们读者也不禁和作者一同沉浸到失去至亲的疼痛中,心头涌起无以名状的压抑和悲愁。可是,还没有完,依照乡俗,母亲的遗体不能进屋,只能放在禾场里,而老天偏下起了暴雨,母亲在泥泞里躺着!“我拿起手绢为母亲拭去落在她脸上的雨水,然后,在泥水中,我跪着向主事的一个个哀求!求你们让我妈妈回家吧!求你们让我妈妈回家吧!”“所有的人都淌下了悲伤的泪水,违背祖祖辈辈订下的规矩,把我母亲抬进了屋!”“于是,连续两个日夜,我目不交睫,守着母亲,哭哭停停,停停哭哭,我就是悲伤,悲伤到生命的最深处,一切事物皆成虚无。”汹涌的悲伤河流,淹没了一个少女所有温热的梦想,铸就了她冷眼观世的性情。她哭着抢过姑妈们扫路洒米不让她妈妈的魂儿回家的扫帚,对现实的人世充满了厌憎;她因父亲的失责,鄙视一切不能给予女人幸福的男人,觉得他们虚伪、做作而无能。母亲的悲剧,使尚未长大的女儿经受了一次次心灵的煎熬与蜕变,也学到了课堂里永远学不到的知人阅世经验,这就是泪水的馈赠和苦难的回报。这篇文章涉及的两个梦、下葬时的电闪雨骤,也增添了现世与来世交杂纠缠的诡异气息。创痛的丧母内容、丰富的情感变化、跌宕的结构安排、激烈的语言交汇、神秘的梦象印验,使得这篇文章长久地占据着我的心怀,使我悲伤惆怅,不能自已。
失去妈妈的创伤和空白,必然要以深情缅怀妈妈的美丽和美好来抚慰和填充。于是,作者写下了一系列散发妈妈发丝里的芳香、言语里的温情、动作里的慈爱的优美文字,如《比水静,比草低》《妈妈花》《天使的翅膀》《草栓上,扑棱棱的爱》《远山含笑》等。接着,作者也写起了自己作为妈妈的故事,以及周围人的妈妈的故事,勾勒了一个个我们无不熟悉和感到温暖的暖色调画面,如《一袋子的吻》《母亲的诗和村庄》《妈妈的味道》《当那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走了》等。母爱是永远也描绘不尽的,但人类史上总有一茬一茬的儿女深情歌咏着,因为“母亲”这两个字里,有着无限的爱的容量、愁的重量,我们皆活在母亲的恩典与翼护里。
除了母爱,还有父爱。作者写父亲的篇章有《生活不是美丽的诗行》《谷仓》《不是牧歌》等,作者的父亲是一个有文化追求的农民,善下棋,会书法,还写诗,品评文章,会在艰辛贫乏的稼穑生涯里糅进一些诗情画意,从而使生活本身充满了一些艺术情趣和浪漫色彩。他指点作者的写作,说:“你已经不是当年的你,就像你的文章,开始软绵绵没有力道,开始掺杂某些杂质。”“文字应该有它存在的意义,你不能玷污了她,她就像雪一样,融化了可以变成春水,渗到地下,能滋养万物,你若写不出如雪一样的作品,就只能做一个平常的写者。”(《雪,径自飘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很多城市评论家羞赧失色的文学高人吗?可见作者的文学灵气,由来有自。但父亲毕竟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有他春耕秋收的喜悦和烦恼,有他安贫乐道的自在和淡泊。“每次开仓一筐筐地放进金灿灿的谷粒,父亲的脸上都会有一种志得意满的神情,那时的父亲高声谈笑,和蔼幽默,是世上最好的父亲。”“如仓后的谷子沉睡了。父亲把它们看得比生命还重,他没事就会打开仓看看,检查检查,以慰藉他一年来的辛劳。”(《谷仓》)父亲生活在山水美丽却耕作辛劳的农村,有着复杂矛盾的心绪,他鼓励儿女逃离农村,自己却无奈地坚守,他把青春、健康付之劳作,年年收获希望,也储存悲苦。柑橘欠收是失望,丰收却也是失望,这难免不叫他怨天尤人。“等到父亲摘完下树,日已西斜,昏黄的光照在父亲苍老的脸上,不由使人生起一股悲凉之感。这就是我写诗的父亲。一个在地里刨食的男人,一个被土地累弯了腰的农民,一个爱农村又恨农村的人。”(《不是牧歌》)随着作者自然年岁的增长,人世阅历的丰厚,痛苦磨难的砥砺,她愈来愈懂得父亲了,原先的怨怼、隔膜也渐渐在岁月中风化,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心性里本有的爱惜与同情、理解与悲悯、崇敬与想念。命运遭际的坎坷、婚姻几度的磨砺,使得父亲疲惫、瘦弱而沧桑。“我的父亲,如农村里千千万万个卑微的父亲一样,如这蜂箱里的千百万只蜜蜂中的一只,他这样活着,企图活出他的价值来,却不知道因为什么,什么价值都没有了……如果他突然死了,我会不会泪流不止呢?我会永生永世地怀念他一日怀念我的母亲吗?”(《生活不是美丽的诗行》)
除了父爱,还有夫妻之爱。作者花了相当多的笔墨,记述她与爱人的挚爱深情,字字句句,读来令人感佩和向往。她与爱人的初相识,初相爱,在青春年月里发生,在僻远乡村里演绎,也在诗情荡漾的《呵手为伊书》里温情重现。她与爱人的长相守,痴相恋,也在《长日的秋光》《牵着手走向田野》《爱你苍老的容颜》《那一天,当我真的老了》《好好爱——送给我与海的教师节》《临秋随笔》一一呈现,如一部部好看的爱情电影,黑白的,彩色的,在我们眼前反复播放,令人羡慕,教人嫉妒,可是更多的,是和他们的学生一样发自肺腑的祝福,绵长、深厚、悠远的祝福。
乡人之爱,漫漶的愁
王芳的散文,我以为状人者最佳,写景者次之。大概因为人本身就是千变万化、千愁万绪的物种吧。文学即人学,好的文学即是深刻、准确地再现或升华人生的一切行为情感。泰戈尔说: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兽类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歌唱着的,但是人类却兼有了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所以,在王芳灵动的笔下,我们看见了一个个沉默的人,喧闹的人,歌唱着的人。
《小阳春》记述了一个穿旗袍,撑油纸伞,哼着歌,风姿绰约地走在乡村路上的阳春癜子,让人感觉有一种美丽瓷器湮没与破碎的伤痛。
《那些花儿,那些人》里,满布着作者儿时辍学玩伴的或辛酸凄美、或苦尽甘来的故事。有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美”的“彼岸花”柯玲,倔强地转战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最终却嫁给了一个有钱的跛子;“眼睛又大又圆,乌黑水亮,灵气逼人”的芦苇姑娘少云,通过顽强抗争,最终获得了芦花一样沉静、安好的爱情;粉嫩娇美,好学肯问,热情待人的“早桂花”魏蓝,南下做了男人的“猎物”和“猎人”,活得有点折腾,有点零落。
《云卷云舒间的想念》更是记载了一个让人无端生起怜爱与忧愁的水一样的少女云飞。这是一个才思空灵、冰雪聪明的卓绝女子,这是一个憧憬真爱并敢于活出自己底色的不凡女子。作者与她的友情绵延曲折,令人一唱三叹:由对未来的共同期盼,她们走在了一起;由对生活的不同探入,她们成为了知己;又由对人生的体认之差异,她们甚至形同陌路。唉,这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啊!
《听,炊烟在唱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远嫁广东,却爱着家乡炊烟的少妇,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更在她的内心画上了情感游戏的线路。这,就是生活!
由于心性的原因,我对世上美好女子的命运纠葛,有着超常的敏感和关注。她们如花,似玉,又如寒星,冷月,凝聚着人间的真与善,弱与美,她们的命运总是桃李一般开了即谢,谢了成泥,又如湖边芦苇,青了一片地,白了一片天,最后却无不颓败在水之湄。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人儿,教我不能不万般爱怜,千般愁怨。由此也感谢王芳,是因了她也是这样的如花似玉,如星似月,才在笔下流泻出了这些水一样的女子,梦一样的故事。
自然,作者的目光除了远照童年的怀念与哀怨,还有近距离的对周边人物的折射与透视。作者用了显微的镜子,教我们一一看出生活深处的美与丑,高雅与宵小。《生活的艺术》《凤罗》引我们认识了身边平凡却美好的同事、教师;《卡西莫多的微笑》《稻草人》《最后一个房东》《泥水匠与木匠》教我们在亲近底层社群时,发现美时不忘施与善与笑,发现丑时也不忘警醒或宽宥。尤其是《草帽的老去》这一篇,生生的有悲悯与壮大之力道。“每一顶草帽都是一个诗人的梦,黄澄澄的,散发着草儿独有的香味,光亮,柔韧,轻盈,细密,筛得下最细碎的阳光,给得了最小的清凉。”“草帽下黝黑的脸庞上,汗水是流淌在皮肤表面的河,河面有阳光跳跃,草帽的阴影使这些河水咸里带凉,编织的间隙成就了河面的碎金。皮肤的里层有一条更长更雄浑澎湃的河,雄赳赳地唱着歌,把流淌的力量输送给那黝黑健壮的身躯。”“在亲人的眼里,每一个农民工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家庭的主心骨,世界没了他们照样运转,他们没了他们,世界都会沦为一片黑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尽情歌颂农民工的悲壮与博大,却并不落入俗套,而是借了“老去的草帽”这一意象,朴实、生动而贴切。一顶顶草帽在奉献出全部自我后会老去,会退出头顶,会掉落尘土,这不就是农民工苦难的人生吗?
一个作者,倘不对人类怀有深切的悲悯心,文字里只有他自己,只有他的自以为是,那么这样的作者无论如何都是制造垃圾的能手。达·芬奇认为,好的文学都来自正直的人,因为应该受赞美的毋宁是源而不是流,在不擅长文学而正直的人和擅长文学而不正直的人之中,你就应该给前一类人以更高的赞美。观照王芳的文字,她始终将目光投向身边的亲友,投向远方的故乡,投向历史长河里的斑斓浪花,与他们同呼吸,共悲欢,她的文字走向是符合她的内心的,也是符合广大读者内心的。
学生之爱,轻舞的愁
作者用了一个专辑《青春的叶子》,来记录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发现美、体认美、享受美的前因后果。正如学生是青春美好的学生一般,老师也是青春美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个闪耀着露珠清辉的纯真叙事。《青春的叶子》里的艺术生龚烨,就把女老师当成了和他一样青春的叶子。只要心里有爱,有孤独,有丁香一样的愁怨,那么谁都可以是那片青春的叶子,不管年轮,无论男女。
《生如夏花》《香水百合》《也给她一个温暖的眼神》《泪眼之外》《让生命留有葡萄的香味》《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愿人长久》《好好爱》,这一个个标题就饱含了无限的怜爱、慈爱、热爱。趟过标题唯美的河面,潜入文字的河床,我们发现,那里有丰茂的名曰教育的水草,有活跃的名曰智慧的游鱼,还有繁多的名曰德行的卵石。作者受到学生的拥戴,我们不奇怪;学生得到作者的喜爱,我们也不奇怪。因为他们是用心去温暖心,用生命去润泽生命。
如何当好一个教师,如同如何当好一个作者一样,命题里有着类似的答案。自己心里有阳光,才能给别人以明媚;自己心里有黑暗,别人得到的也只能是阴影。学生的心晶莹剔透,既可以映衬出为师的博大透明,也可以烛照出为师的混浊厚黑。在当今鱼龙混杂的教育界,有着一颗透明心的师者已经不多了,他们往往存活在我们的儿时记忆里。这,是不是新时代的一种悲哀?是不是我们教育中人难以言说的心灵隐痛?是不是我们所有为人父母者轻舞于心的一种愁怨?
大地之爱,深藏的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诗人艾青就这一句诗,便活在了无数的时光里。
如果没有一片美丽的寄生的大地,那么作家不可以诞生,画家不可以问世,音乐家也只能永远喑哑。因为,大地是产生灵感的温床,那里有文字漫游的河流,那里有情感绽放的森林,那里有爱和愁并肩踏步的小道。
王芳的乡村散文有一种热情恣肆、乡恋漫溢的美,它让人恨不能如蚯蚓一般钻进那发散着牛粪的异香、稻谷的芳香、芦苇的清香的洞庭湖畔去,也让人恨不能化作一缕轻烟,融进那昼夜晨昏缭绕在村庄上空的炊烟里去。
《椿晶》写得晶莹剔透、精致曼妙。对于自己的童年生活,所有作家都会投以深情眷眷的目光,无不刻画得美感四射,柔情缱绻。一切皆因童心使然。幼时的作者在玩遍打酸枣、捉蝉蜕之类的游戏后,终于发现一个其乐无穷的世界——椿晶的世界。“那天我被臭椿树的味道吸引,顺便看了一眼它光了一大截的树干,一些亮晶晶闪者五色光彩的东西闯进我的眼睛。我凑过起摘了一个,用拇指和食指轻捏着它,对着阳光看,天啊,那小小的晶体里流动的波光,令人沉醉!放它在掌心,它温润如玉,像一朵盛开的钻石花。于是我一只手轻轻地托着,另一只手将这棵树上其他的晶体全摘了下来。我迫不及待地将它们摆在书桌上,总共五六件,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璀璨夺目,把人带进一个由光组成的神秘海洋。”“我两三天一遍地去摘,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每一棵的树皮都被我的目光一寸一寸地抚摸过。”孩子的快乐总是那么容易获得,为什么一长大就快乐不再呢?或许,真是成人的欲望太过茂盛,成人的痛苦烦恼皆因欲望而来?倘若生命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的快乐,快乐的简单,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机地长大呢?日子在忙碌中遁去,心也会在忙碌中沙化。“于是,那一架子椿晶,不知不觉就没了去向,就像那些在生活里不知不觉消融了的爱。”“年复一年,面对椿晶,我热情澎湃,冷却,再热情澎湃,再冷却,然后,岁月轰然一声就好像呼啸着而去了。”“从那以后我就永远地走出了村庄。但即使我赢得了整个人生,也无法弥补我失去的那个夏天,失去椿晶时出现的瞬间空白。如果不是它们,我永远无法感受到大自然向人类心灵灌进去的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那是一种对真正伟大的,平凡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那是只有完全把心交给大自然,才能得到它完整平等的回馈的爱。”
一个椿晶的世界,让作者明白了人与大自然相处的秘方,明白了爱的真谛。
《乡村的稻草》《亲吻大地》《胭脂湖》《暮色中的村庄》《一个村子说老就老了》《烟火人家》《回乡偶记》等篇章,汁液浓烈地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洞庭湖地区乡土风物的水墨画。“风从田畴上掠过,收割后的田野弥漫着醉人的香味,那是稻草的味道。”(《乡村的稻草》)“我双膝跪在家乡肥绿的大地上,虔诚地俯下身去,用我年轻的,饱含着水分与热情的唇,贴近大地的胸膛。此时大地的脉搏与我的血液汇作一处,河流欢唱,山花怒放,那些曾经丰富了我童年的各种野草,一层层地青翠;那些自杉树上飘落的针状树叶,一片片地堆叠,它们仿佛在对我说,回来吧,我们等待你已久。”(《亲吻大地》)“村子再也不是那个充满孩子的欢笑与青年的劲歌的村子。它安静极了,因而染上了沉沉暮气。风从村庄上空吹过,一年比一年少了往日那种温暖熟悉的气息,它的路过,也成了例行公事。”(《一个村子说老就老了》)“人在长大,一些东西在悄然改变,一些美好的东西在这种改变中不经意地被我们丢掉。”(《回乡偶记》)……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文章的妙句,是因为这些句子已经不可模仿地道出了作者的本意和本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在字里行间,浓缩了无限的热爱与痴恋,也深藏了许多的哀怨与忧愁。对故乡往日美好的追忆,对故乡今日不堪的忧思,对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扭曲式发展,作者均赋予了浓烈的倾诉与责问,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与思考的同时,内心充满了迷惘和忧伤。
自然,无论是文本上的大地,还是心灵里的大地,都不会只局限于邮票一般大小的故乡。人类因为有了双脚,才使得熟悉和钟爱的大地不断扩展,得以辽远。旅游,之所以成为热词,是因为人类在寻觅心灵寓所方面的贪婪吧。文集中一系列游记,便是作者将灵魂栖居之所从故土延展至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明证。《当脚心与岳麓相遇》,写出了一座文化大山的厚重与深邃;《阳朔,青石板上的梦》,让作者明了与爱人的安居美地,乃是人生的终极追求;《湘江,灯火阑珊处》,揭示了生活中处处有高人,他们平凡得令人浑然不觉,却掌握着最简单的真理,用他们的精神滋润你,就像湘江不动声色地日日流淌;《柳叶湖之冬》,作者逆季节夜游,却发现了平时人们忽视的柳叶湖内在之美,从而悟出人生正是因为有种种未知的可能,才有种种新鲜的魅力,诱人飞奔而去。
大地之下,深藏着多少人类未知的秘密!而大地之上,又生息着多少渴求秘密的人类!所以,命运注定了人类和大地根脉相连,荣辱与共,爱恋与忧愁永远纠结。
王芳是有才情的女子,也是有思想的女子。思想,在这个泛物质化的时代里,常常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思想者,注定了不得安宁,注定了激情依旧,注定了饮尽孤独。你若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那么非得揽思想入怀不可。思想,只爱有思想准备的人。“人生的潮涨潮落,生命的繁华萧瑟,本是人生最自然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去全部的真情去投入对短暂生命的爱,我们将由此变得焕发,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便会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因为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将变得万紫千红。”(《远山含笑》)“有一种爱叫放手。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他,爱,更好的保存方式是储藏,只有放手让他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相思鸟》)“爱情往往电光石火,固然强烈,有席卷一切之势,然而爱情一旦长驻,便容易褪色,而知音之情则相反,知音更为绵长久远,任由岁月洗涤,不仅不会褪色,反而如酒般日益香醇。”(《引刀成一块,不负平生亲》)“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它平常得如同每一次日出日落,无需逃避,或者拖延,惟其如此,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辽远。”“我常常想: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个人的生与死?既然最终都是一个死,活着时的分秒,有什么意义?反过来想一下,如果获得长生,面对永无止境的未来,当下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凝望落叶,开始懂得,只要我们仍有欢乐、悲伤、贪婪、嫉妒、恐惧以及其他千变万化的情感,我们就永远是人类行动的洪流中的一分子,这股洪流时深时浅时缓时急,而其存在的本身就是希望。”(《凝望落叶》)……这些散落在文中的句子,就如粒粒思想的珍珠,串起来是美丽的项链,可以荣耀和成全一个女人,散开去也是晶莹的星星,可以一小片一小片、聚少成多地点缀夜空,绽放光明。有思想的女人,不一定是最美的女人,但一定是最耐品的女人。有思想的作家,不一定是畅销的作家,但一定是可流传的作家。
最后,我不得不在此抒发一下隐藏在我内心的比生命还长的忧伤,物非人非,今夕何夕——书里几篇静美的文章均写到了已在天堂的朋友陈雁,她的音容笑貌清晰如昨,她仿佛又在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附:
欲购《彼岸风吹》,请进王芳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5157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