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7日,我们用一天的时间游览了北雁荡山的几个主要景点。现在,我把一些我拍摄的照片发在这里,供朋友们欣赏。





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市境内,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美誉,史称“东南第一山”。雁荡山因“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
雁荡山系包括苍山支脉,绵延数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通常所说的雁荡山风景区主要是指北雁荡山。由于处在古火山的频繁活动地带,山体主要由属于火成岩的流纹岩构成,后经断裂构造、河谷下切、岩层崩塌等,才形成今日独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在广阔的景区中,触目可见屏、崖、壁、嶂等主要构件,称得上是一个造形地貌博物馆。
雁荡山景色优美,众多诡形殊状的峰嶂洞瀑,错落分布于450平方公里的景区内,以至于三顾雁荡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掷笔而叹:“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全山分为灵峰、三折瀑、灵岩、大龙湫、雁湖、显胜门、仙桥、羊角洞八个景区,其中东南部风景荟萃,“二灵一龙”(灵峰、灵岩、大龙湫)被称为“雁荡三绝”。
雁荡风景以峰、洞、岩石、泉、门、嶂称胜。奇峰怪石,悬崖叠嶂,耸峙嵯峨;古洞石室,茂林幽谷,曲折迂回;飞瀑流泉,碧潭清涧,如带若练;雁湖日出,百岗云海,一向为游客所赞赏,至于灵峰夜景,灵岩飞渡更为神奇幻绝。
雁荡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灵岩正当其中,人视为雁荡山的“明庭”。元代文学家李孝光云:“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正道出了“二灵”审美风格上的区别。以灵岩古刹为中心,后有灿若云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对峙,壁立千仞。因“浑庞”而生肃穆,人处其中,顿觉万虑俱息。灵峰使人情思飞动,灵岩则使人心境沉静。但人又怕沉静太过,于是就有“灵岩飞渡”的准杂技表演。其实,灵岩也有许多奇巧的景点,如天洞、龙鼻水、龙湫、玉女峰、双珠瀑等,只是都被藏掖到隐蔽处去了。人皆知藏拙,不知藏巧更须具一副手眼,灵岩知此中三昧,才成其为博大。
据说最早叩问雁荡之门的著名文人是曾任永嘉郡守的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但他显然在云遮雾罩、乱石荆蔓挡道的门前蹑足而止,未能一窥仙山的奥堂。这样,使雁荡名彰于外的使命便落到了唐代的三位僧人头上:一位是因“花村鸟山”之偈率三百弟子飞锡龙湫而被后人奉为开山祖师的西域高僧诺巨那,一位是画《山川两戒图》留下“南戒尽于雁荡”之语的一行和尚,最后一位是写出脍炙人口的名句“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晚唐诗僧贯休。
“始于唐,盛于宋”,雁荡山来晚了一步,未能在“五岳”中分得一席之地,所以它从来没有一位称为什么“大帝”的山神,只有秋雁曾年年飞临山顶栖息于苍苍蒹葭之中。没有金碧辉煌的涂饰,村野之山的雁荡倒因此多了份游洒风神。“雁荡自奇,不附五岳;龙湫所注,别为一川”,在前辈文人所有关于雁荡出的文字中,此联最令人神思。雁荡,自有它不同于别的名山的独特性。
朱熹、沈括、王十朋、袁枚、康有为、郁达夫、张大千、潘天寿等都游历过雁荡山,无不称之“奇绝”,且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和摩崖石刻。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一文中称雁荡山为“天下奇秀”,从此雁荡山名扬四海,进入名山之列。
——摘自旅游网络



























博主感言:雁荡山的确美不胜收。有时候,同一山峰,移步换景,横看成岭侧成峰,日景夜看,别有洞天在眼前。每座山峰,各俱形态,在下并不点明,且让看客自己领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