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摄于青海湖)
谁还为诗人献身
——由电影《周渔的火车》说开去
谁还为诗人献身?
如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问这个问题,那一定是有点神经。那个时候,诗人的身价是很高的,丝毫不低于现在的影视明星。但是,现在问这个问题,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了。
再问一句:谁还为诗人献身?我的口气里,隐约有了些悲怆和迷茫。
因此,在这样的悲怆和迷茫里,巩俐演绎的少女周渔就无比凸显起来。陈清问她:你爱的是诗,还是人?周渔说:我爱的是诗人。可见,她不是爱陈清,也不是爱陈清的诗,而是爱“诗人”这个符号,或者意象。符号或意象本身是苍白的空洞的,需要一个载体才能鲜活起来飘动起来,才能具有抽象和具象统一的质感,而周渔眼中的这个载体就是图书管理员、诗歌爱好者陈清。其实,她自己也认为,她了解陈清多少呢?除了和他亲吻做爱是真实的,和他赌气吵架是真实的,一切都还只是个梦,一个笼罩了仙湖雾气的飘渺的梦。这样一个俗世里少见的梦,注定了它的悲剧性,周渔把少女宝贵的贞洁甚至唯一的一次生命都搭付进去了,这不能不教人在景仰之余叹惋不止。
在如今这样的俗世里,周渔应该是凤毛麟角。也正因是凤毛麟角,周渔才有了她的震撼心魄的魅力。爱好诗歌的观众且不必说,就是爱好柴米油盐的观众恐怕也会在内心里打上一个问好:周渔总是在追求,到底在追求什么呢?诗歌?爱情?还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谁还为诗人献身?这个因周渔而起的问题,其实包含着当下知识道德界一个争论不休的难题:人文关怀的旗帜还要不要打?能打多久?前几年的二张与二王之争似已平息,但那个对精神领地“悲壮的抵抗还是潇洒的放弃”的命题仍牢牢地吸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你怎样解释它都是合理的,怎样过自己的日子都是正常的,但作为人类本身,还是需要有一部分人能够常常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它关乎我们的未来。
在这里,女孩或女人的献身当然只是一个隐喻,所谓的诗人也只是一个借托。俗世中的献身很泛滥,可谓成灾,不管他是否诗人或兽医,流氓或屠夫(君不见,网络横行的作品大都是以献身的肉感描写开始和结束的,当然,生活本身也确实是这样肉感地展开的),但精神层次上的献身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了,它作为一种心情的牵引,一种思想的浸染,已深入到人的灵魂里去了,没有它就是失魂落魄了,就像我们可爱的周渔一样。
谁还为诗人献身?
这个问题显然不仅是问题,还是一个很真实的答案。
2003年3月3日南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