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咏叹 |
四
女儿渐渐地长大了,心思也渐渐变得内敛含蓄。正如人们所说,小孩子就是三四岁、五六岁好玩,天真无瑕,可逗可塑。但只要有心,有情,就会发现渐长的孩子也同样很有意思。
女儿人大了,心却没大。比如,在她小时候我给她买的一个塑料活动小洋娃,她至今仍喜欢不已,十来年了,一有空就拆胳膊卸腿,把玩不停,或给她做衣服、帽子,冬天做棉衣,夏天做短裙,可谓花样百出,别出心裁。我见了就常常打趣说:“思思,长大了你就做时装设计师吧。你很有这个天才呢。”她往往就撇撇嘴,瞄我一眼,不说“是”,也不说“不”。 有时天特别冷,她会问我们:娃娃会不会冻坏了呀?我就说:你好多管闲事啊,她知道什么。思思就白我一眼,不理我,兀自帮娃娃盖上毛毯或被子,让她睡自己旁边。
思思喜欢画画,也许这是很多女孩的通病,尤其是内向型的。高兴时,郁闷时,生气时,她就蹲在茶几上,扑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画。她画得最多的,是穿古装的女子,或卡通女孩,眼睛大大的,嘴巴小小的,头发长长的,身材细细的。可见,她心目中的美女就是这个样子。在她穿新衣或拍照时,我们往往会夸赞她:哇,思思好漂亮哦。她听了脸就红扑扑的,血液都加速了,可见特别开心。
思思喜欢照镜子。在她七八岁时就常常端个镜子,左看右看,看牙齿,看眉毛,看眼睛,看头发,现在就更是镜子不离身了,梳洗打扮要照,出门前更要照。以前的小镜子坏了,我就提议去超市买个新的,她听了特别高兴。在超市挑选时,她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最后选了个有很多布条花纹装饰的台镜,我反对了,说:那么多装饰的,不好看。她有点失望。也许,我只是站在成人角度想问题,而没有理解小女孩的心思,这是代沟吗?最后,她选了个心形的双面镜。现在,这面镜子放在她的卧室书桌上。
五
思思有很多顽固坚持的行为习惯,有时真令我们气恼又无奈。
她一直喜欢吃肯得基。以前年纪小也就罢了,但现在是要身材的时候,就得控制了。我们常常对她讲道理:你知道吗,美国人欧洲人都不吃肯得基的,因为它是垃圾食品,脂肪太高,吃多了会发胖。她这时往往就反驳说:我又不会吃多了,是偶尔才吃的。的确,她吃的频率并不高,但我们还是主张尽量不吃。有个时期,媒体中说肯得基的用料中含有致癌物苏丹红,我就及时用这个教导她,她听了也就被吓住了,那个时期就没争着要吃。后来到处流行禽流感,鸡鸭的名声很不好,我更抓住机会教育。可她反驳:禽流感病毒在高温里会被杀死的,报纸上都说熟食可以吃。我们哑语了,但还是不主张她吃,有时候拗不过,就准许只在她过生日、重要节假日或有大喜事时才去吃。
她只肯骑自行车上学。这也许并不是因为她喜欢,而是无奈。她说:老爸你又没有小车送我,不像我班的XXX;坐公交又太花费时间,有时候等几十分钟也不来,还会遇到堵车,经常会迟到;走路又太远。所以,她每天要往返四次,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一次要骑半个来小时。最让我们不能理解的就是,我们要她中午别回家,就在学校吃食堂,尤其在下雨或天气特热时。可她仍旧要回,她妈妈于是就经常说一句经典的话:她就是落刀子也要回来。为什么呀?问她她不说,我想,也许是她觉得中午在学校很无聊不知怎么打发时间吧,因为她班的同学们中午绝大多数都回家的,还有,她从小就特别舍不得离开家。
思思读小学时很喜欢看故事书、写作文,现在却只喜欢看故事书,不喜欢写作文了。每次写老师布置的作文,都是紧皱眉头,万般泄气。我把原因归结于她看多了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的卡通剧或古装剧,丧失了想象力;而喜欢看的故事书,也往往局限在《童话大王》《故事大王》或杨红缨的校园小说,一本《童话大王》她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十来遍也不厌倦。如果哪年我不给她订阅,她就要责怪我一年。我有时候拿自己的经历教育她,说我读初中时就看古典名著,希望她也接触名著,可她望着砖头样厚的书就却步了。但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她却显得很有兴趣,常常陪我们一起看,还问三问四,加入评论。现在的孩子处在一个读图时代,真是不知祸福啊。
以前她写的作文,喜欢拿给我们看,以期得到表扬,但现在我们想看也不给看了。她妈妈为此责怪我,说是因为我打击了她的自信和自尊。我评价别人文章时喜欢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对女儿也不例外。所以女儿读小学的后半阶段,我看她的作文就实事求是地评价,而且不足之处往往说得多些,批评多而表扬少。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她也许就觉得自己不是写作文的好料了。以后她对写作就变成应付塞责了。我们也没办法。我如果再拿我爱好写作教育她,她就会很生气,甚至有点哭泣地说:你是你我是我啊,你知道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和你一样啊!那气势直把我噎得呆若木鸡。
六
女儿毕竟还小,虽然她已经14周岁了,也已经来了那个了。但事实上,她的心态、举止还很天真,她的外表、容貌看起来还像个十来岁的孩子。比如,她有时候还会撒娇地要求在我们的床上嬉戏或睡觉,我就会说:不行啊,你已经长大了,不能再和爸爸妈妈一起睡了。她会辩驳说:为什么不行?有什么关系嘛!现在电视里大人亲热的镜头也太多,她毕竟受到了影响,所以她其实也知道一二缘由。我们再这样强调时,她就会嘟哝着离开。
我们很喜欢看电视里的百姓生活,尤其是一些感人的真实故事。比如,故事里说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如何如何自立自强,照顾父母弟妹,撑起一个家,我们就想教育她,要她好好向人家学习,还说如果换了是她,可能就什么也做不了云云,语气里带着对如今独生子女的不放心不信任。她往往会不高兴地回答:你怎么知道我就不行啊?我如果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也许也一样的。我们听了很高兴,就觉得自己的女儿还是很自强的。又比如,故事里说到儿女们不赡养父母,弄得父母和儿女打起了官司,我们就考验她说:思思啊,我们老了以后你会不会养我们啊?她往往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会养啊。我们接着考她:我们死了后,你会把我们的骨灰怎么处理?买块墓地安葬,放在殡仪馆,还是撒进大海?她想了想说:还是放在家里吧!
女儿从小就没给别人带养过多少时间,奶奶带过一个来月,外婆带过三四个月,保姆也只请过一个短时期,仅此而已。她一天一天的变化、长大,都是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所以就造成了她和我们非常非常难以分离的心理。现在,她不一个人逛街,不一个人做客,甚至不一个人出家门玩,无论到哪里,都希望和父母去。家里如果来了客人,她会很腼腆,会躲进书房玩电脑去。她也有两三个玩得比较好的同学或朋友,但往往不主动联系,常是很被动地接他们的电话或什么邀请。这样的性格,很像我们,好静,有点孤僻。
我出版的散文集里,有一篇《小女点滴》是写她小时候生活小细节的,我们叫她看看,她显得有点惊讶和兴奋。晚上她躺在床上看完了,我问她写得怎么样,她看起来很淡然,宠辱不惊,说:不知道。其实,我想她的内心里一定是波翻浪涌呢。现在,我写这个续集,也征求了她的意见,问可不可以,她显得很大方:随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