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故事
(2016-07-10 07:17:19)
标签:
肖复兴儿童小说新书 |
分类: 书评 |
肖复兴的长篇儿童小说《红脸儿》,是一部充满着浓郁的怀旧情绪作品。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浓厚的自传特色,而且有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它的故事背景是五十年代中后期的北京,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都鲜活在老胡同和大杂院里。老北京的文化、饮食、风俗、建筑、学校在作者的笔下郁郁葱葱,作者如数家珍一般娓娓道来,充满着深切的怀恋和真挚的热爱之情。它呈现的是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的童年。在浮躁和喧嚣的当下,这本书如同镇静剂和清凉剂一样,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和清新的审美体验。
也许,作者从前就是搞儿童文学创作的缘故,所以作者的书写显得驾轻就熟,从容不迫。作品一开始,就让大华、小姑、我、九子这些主人公纷纷登场亮相,而且打下小小的伏笔,让我与大华的相识不仅带有戏剧化的色彩,而且还与我始终保持着比别人多一点点情谊的关系,尽管他们的友谊也曾出现过误解和波澜,但这都合情合理。正如爱之深,恨之切的人之常情一样,他们的友谊经历了考验。其实,这是一本典型的儿童成长经历小说。大华和玉萍独特的身世让他们的心灵与肉体都经历了非凡的折磨,他们的精神得到了磨练和升华。
作者很善于构筑故事,可以说讲故事的技巧非常精湛。无论任何一个读者打开书,都会被一个悬念深深地吸引,那就是大华的身世之谜。渴望了解和知晓大话的身世,是强烈地吸引读者阅读下去的一个深深的理由。但是作者始终捂着这个答案。作者不仅不急于告诉我们谜底,相反,又抛出了一个玉萍。毫无疑问,这是小说中的平衡术,作者并不想让大华一个人显得太孤单,不想让他有世界上的不幸和痛苦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的感觉。故,作者塑造出了玉萍,这是大华孤独之中的一个慰藉,不幸之中的一个联络,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的恻隐之心,或者说人文关怀吧。直到最后,作者才把大华的身世告诉读者,这个悬念是全书的一个大亮点。作者如同层层剥笋一样,把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一一交代出来,显示出了作者精湛的叙事技巧。
《红脸儿》中的主人公们,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北京土著。他们都是后来定居北京,如我,或者来北京讨生活,如大华的大姑,玉萍的养父养母。他们都是普通的北京人,换句话说,是普通的北京市民,所以,这部作品的生活气息非常浓郁。尤其是,作者极其熟悉,写起来如鱼得水。就连牛大嫂的油条,作者都写得与众不同。所以说,这是一部很有生活底蕴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人际关系是简单而纯净的。那些成人或者说家长对待自己孩子的过失从不庇护,是非好恶分得很清。如九子这个淘气鬼的父亲,总会很不留情很不客气地收拾自己的孩子。作者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候的道德风气,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伦理价值。他们对一些字眼视为洪水猛兽,如私生子。也表现了人们的善良,如我的新妈。我的新妈对大华的生父、玉萍的生父都充满着深切的理解。人生之艰,人性之复杂,孩子们是很难体会的,但是我的新妈却循循善诱,让我慢慢有所体悟。
那时候,是一个温暖而又亲切的字眼,它是记忆深处的一点微光。那时候,是什么时候?作者并没有并没有交代。但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我们不难考证出具体的时间。《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曲、《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曲、《林冲》的电影,这些都出自五十年代中后期。如果考虑到玉萍的实际年龄,最多顺延到六十年代初期。也就是说,《红脸儿》的故事发生文革之前,这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期。老童谣,老歌曲,老胡同,老北京饮食,老北京建筑,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相当有历史厚度和生活厚度的老北京。当然,作者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甚至是过于考虑儿童文学的规范以及儿童阅读的接受问题,所以有点小小的遗憾。但这无妨大碍,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经典作品,都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的。
肖复兴的《红脸儿》是一部极有特色的儿童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优秀的儿童小说,它如北京的老胡同一样,既是历史的见证,一代人的记忆,也是一种人性的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