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月读书单
(2015-05-01 23:21:32)
标签:
阅读书单儿童文学 |
分类: 随笔 |
这个月一直在外出,书虽然不间断在读,但阅读量是大大减少了。顿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感。抗争生活和命运是艰难的,有时不能不被裹挟,但再无奈也要坚守,抵抗。
董桥的《乡愁的理念》属于重读,三联那素洁的小开本,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我喜欢董桥,他是典型的文人,也属于才子那种类型的,可是,他有很多文章我不喜欢。犹如鱼喜欢水,不喜欢天空一样。阅读总是和个人的爱好与阅历有关的。我不喜欢他那些谈收藏谈字画的文章,但却保持着一种极高的敬意。我喜欢的是他的随笔,散文,游历,人生感悟,阅读之类的东西。更不喜欢他时不时夹杂英语的文字,就像小品里的话一样:好好说话。要么用英语写作,要么用汉语写作,夹杂那玩意总有卖弄之嫌,或者不知如何用汉语表达之嫌。他的文字,常有妙语,这是一个人有灵性的表现。当然,更有思想。在中国以及港台地区,董桥的散文随笔自成一家,大气蓬勃。许多人喜欢他是很有理由的,如同木心一样。但是,如果捧得过高,那就是感情用事了。
卡尔维诺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在青岛大学,山东淄博师专,我给大学生专门做过卡尔维诺的专题讲座。他的文字是需要慢慢品,慢慢读的。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一书,最初认为是一篇文章,拿到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是众多书评中的一篇,但此篇例外。这篇文章,是给经典下定义的文章,也是他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虽然我们都在谈经典,但在世界上确实没有几个人能给经典下定义,且让人信服。卡尔维诺对经典的诠释,我是信服并采用的。卡尔维诺在这本书中,评了不少作家的作品,我大多数都没读过。所以,我先读他评的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我发现,卡尔维诺这个人是个很能读书很会读书的人,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很了不起。虽然世界上作家很多,但能有资格谈阅读的人,依然是少数的。读书和写作是两回事。能写的人,并不代表他会读书。所以,看到作家们讲课,我总是笑笑。若谈自己创作,那是最好的。谈读书,那真的需要不一样的能力。阅读,同样需要经验。对于我没读过原著的作家,卡尔维诺的评论我暂且不看,等我读了,我再去看,比较他的阅读体会和我有何不同,这样收获最大。况且,我不太相信他读的都是经典,而且,有些经典只适于极少数的人阅读。
在世界读书日期间,我一直在读儿童文学女作家谢倩霓的三本书《一个人的花园》《总有一朵微笑》《一路遇见你》,三本都是小说,自传体小说,或者是成长小说,把一个女生从学前写到小学毕业。在北京,专门为这三本书做了一个发布和研讨会。基本一致肯定了这三本书。个别也有意见,但都无伤大碍。谢倩霓是实力派女作家,是越写越好的女作家,但她在写高段女生时候更出色,写低段女生的生活稍微逊色一些。这只是把她自己和自己相比。也许是太熟悉,也许是有自己的影子,所以,写作有时会放不开,会拘谨,这是任何作家都难免的。但她很擅长写细节,写心理,把小女生的性格和心理展示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第一本有点松散,二三本结构比较紧凑。语气词使用过于频繁,这是很多作家的通病。她长于抒情,长于构筑故事,但有时会不精致。正如我始终评价她作品的一句话:都是小问题,不是大问题。但要能改变,那就很完美了。我常常想,也许孩子们都喜欢,我这样要求谢倩霓过于苛刻了,但我又一想文学是个很严肃很真诚的事情,我不得不帮她指出来。只有那些浅薄的作家才会说:“我的作品只要孩子喜欢就行。”
殷健灵也是个实力派的女作家,和谢倩霓一样,都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一线作家。我没想到的是,她也从事翻译工作。《幸运的坏男孩》就是她翻译的。我想,纯粹的翻译家和那种作家类型的翻译家总是有区别的,他们总是带着个人的语言表达习惯,或者性别的语言表达习惯。我想,忠实原著的程度比那些纯粹翻译家是要差一些的,他们不免会带一点个人的创作色彩。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一件好事。这本书很薄,几乎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作家莫波格是电影《战马》的作者。这本来是可以写得很长的一部长篇小说,但作者却很凝炼地把它压缩成薄薄的一本,足以见作家本人的艺术功力是何其精湛。但是,作者着力于表现主人公传奇的经历,并不考虑那种成长过程的细致转变过程,所以,作品读起来未免有点跳跃感。我很喜欢这样的小说,类似于那种灰姑娘的故事一样,让平凡的孩子有不平凡的遭遇和转变。我们儿童文学作家,总是要给孩子一些梦想,一些希望,一些温暖,这就是所谓的成长陪伴。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孩子们的童年一定是很乏味的。总之,这是一本很优秀的儿童小说,值得向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