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读书单

(2015-02-28 07:40:29)
标签:

阅读

书单

分类: 随笔

                                月读书单

                                    安武林

2015228

又到了月末,汇总一下这个月阅读的部分书目。

                      

《到坦桑》

读这一本书的初衷特别有趣,因为该书是总统写的序,我很好奇,想看看总统写序的水平如何?于是,就打开了这本书。不读不要紧,一读吓一跳。很不错的一本书,一口气读完了。

这是一本介绍坦桑尼亚自然生态的书,植物的,动物的,基本上都是野生的资源。以往的印象,那个国家应该很穷,很荒芜。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坦桑尼亚的野生动物、草原都是世界上极其丰富的。书中还有大量的照片,给这本书增添了可视的感官愉悦。

阅读这样的文字,会让我们憧憬这个国家,会让我们产生去那个地方旅游的冲动。那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神奇的国家。而此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写给喜欢旅游的读者的。毫无疑问,它的目的和效果都是极佳的。

我觉得不错,就送给了曹文轩教授一本,他也很喜欢。

                 

《香港寻书》

《香港寻书》是高法的一个法官写的书,卫卫送我书的时候如此介绍。作者自我介绍:法官,业余写作。著有《书文化大观》《纽约寻书》《叶灵凤传》,另有法学著作三部。

阅读作者的介绍,差不多就有了一个粗浅的印象:这个人是真正的书痴。

本书好像是集中写成的,作者去香港参加学习讨论或者什么法律方面的交流,呆了一段时间,这些访书的经历和文字,就在这段时间发生和产生。

作者每一次淘书,访书,确实有趣。此类书是专门写给爱书的朋友的。自己访书固然快乐,而阅读书友访书的经历和过程,也能给人带来兴奋和感动。

作者差不多把香港那边有书的地方都访遍了吧,我相信也差不离了。作者的文字很流畅,有趣,访书的甘苦跃然纸上。但是,其中过多地涉及到了法律问题,知识,观点等。不过,这很容易理解,那是他的本行,他的专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写我的书》

《写我的书》也是孙卫卫送给我的,是台湾林文月所著。

 书很精致,典雅,清新,拿在手里就喜欢。虽然是精装本,但装帧的质量还是蛮不错的。

第一次看到书名,心里一动,差点误解了,以为是别人写林文月的评论散文什么的。真正的内容是:林文月收藏的书,林文月阅读的书、林文月翻译的书、林文月访到的书。作者写自己的书。

林文月是个教授,翻译家。书中有她翻译的心得体会,也有她学术的见解。文字极其朴素,娓娓道来,像是和人聊天一样。令人叹服。

写文章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其实就是把话说明白,把道理说清楚。这份体悟,青年的作家和学人是不大能体会到的。一个人写到最后,才能恍然大悟。

在书话类的书中,这也算一本质量上乘的书了。

依稀记得,自己应该藏有林文月的一本书,或者是金波先生送我的,记不大真切了。

 

 

                   《美的透视》

这是一本需要一读再读的书,作者是美国的爱默生。

反正,我读一遍,就震撼一次。其实,文章的好,体现的形式是很少的,要么,很真挚,靠感情打动人,要么,美不胜收,靠文采打动人,要么,靠思想打动人。但是,很少有人能把三者高度统一,世界上的大家们,能做到的,也寥寥无几。

但是,爱默生就是一个。那优美的句子,那闪光的思想,那喷涌的激情,你用笔去作标注,那会把一本书涂得五彩纷呈的。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那些经典论的人,提倡阅读经典的人,爱默生最好的回答是:人类的眼睛生于前额,并非生于脑后。只有天才,才向前看的。

爱默生那个年代,美国还是荒芜的吧,但爱默生是如此热爱他的国家。他去英国,非常不满意英国朋友对英国的盛赞和对美国的讥笑。所以,两个人经常针锋相对,甚至不欢而散。我们说爱国主义,我觉得爱默生是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诗,叫《花开的声音》,这篇作品的灵感来源就产生于爱默生的著作。

爱默生在《梭罗》一文中说:“他的眼睛随时能发现美,耳朵能随时听到音乐;他不仅在非凡的情况下找到美和音乐,而且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发现。”

作家遍地都是,思想家总是稀罕物,所以,我深深地喜欢他。

 

                      《还乡》

哈代的长篇小说,我是第一次读到。我只是偶尔读到过一些他的诗歌。

这个人的成就在小说上,但却对他的诗歌偏爱有加。他甚至不愿让人家说他小说写得好,他硬可人家夸奖他的诗歌。

这个怪人,我多多少少知道一点。

打开《还乡》,我差点都读不下去了。开始的介绍,冗长,罗嗦,而且是多此一举的东西。这是作家故弄玄虚的一种方法。为了让你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总要给你来点历史的考证,家谱的罗列等等,这是作家惯有的一种手法。

但往下阅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我个人的感觉中,农村小说是否有气势,是否大气,是否有史诗一般的气魄,并不在于你所写的事件有多么宏大。《还乡》可以视作一例。当然,还有波兰莱蒙特的《农民》。

也许,我曾出生于农村吧,对农村小说总是有偏爱之情的,但是,我很难能读到让我兴奋和满意的农村小说。阎连科和杨争光的早期小说,有让我深深喜爱的东西。

《还乡》有很深的抒情味道,也有我们称之为原生态的东西。至少,能够令我信服。农村,就那样的,哈代笔下的人物,是真实的。

读这样的小说,容易让人体会到“激荡”两个字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书,让我产生了想读他;另一本书的欲望:《德伯家的苔丝》。

 

 

                      《寻访行家》

厚厚的一本书,说实话,我只读了其中两篇文章,而我,就算把它读完了。因为,我并不打算继续读下去。

从事新闻写作和采访的人,读这样的书,大有益处的。作者采访的功力很深,能够把自己的身份淡出。不像我们电视台饶舌的主持人一样,自己先说个没完。把主角和配角都分不清。而这本书,倒是实战经验的集结。你几乎看不到访者。

我读的两篇文章,一个是写妓女的,一个是写动物标本制作家的。

不喜欢,不等于不好;这是我始终持有的心态。

可笑的是,我们很多阅读者,以自己喜欢和不喜欢来判断一本书的好坏的。

 

 

           《达利  蒙德里安   画风》

这是一本精装的美术画册。

前者,清楚;后者,没听说过。看样子,真的是隔行如隔山。

这个世界需要专家,真正的专家的意义就在这里,他们给我们做鉴定工作,做解释工作,作评论工作,让真正优秀的作品发扬光大。

阅读画册,美术类的。我总喜欢看看人家的介绍,否者,如瞎子摸象一样。

尤其是现代派的东西,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在碰这些东西之前,先读一些常识性的介绍。

在大学,读西方现代派文学流派的作品之前,我先阅读了各种流派介绍的一本书,这样,理解力会增强的。

这两位画家的东西,让人灵魂震颤。而我,会产生一种恐怖的心理。

夸张,变形,粉碎,怪诞,狰狞,变态。现代人灵魂深处的东西,被这些画给表现出来了。

我承认,这些就是神经质的东西,变态的东西。我不是说这些画神经质和变态,而是说这些画表现出了人神经和变态的一面。这个世界的丑陋,紧张,焦虑,无不在这些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两性生活史》

人类的世界,就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

读这样的书,这样的文字,这样的画,不必要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非常有趣的是,这本书是由多人写成的。每人都写了自己最熟悉的一面,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这样的著作,倒是第一次读到。

我阅读的很杂,波伏娃的《第二性:女人》,《理想的婚姻》,《开放的婚姻》之类的书,我都读过一些。女性学,男性学的书,也读过不少。

最初,我热衷于写婚恋家庭两性的文字。

这本书虽然是学术类的书,但它写得很有趣,不枯燥。尤其是,还有大量的图片,让书变得生动了不少。

人类的历史已经很漫长了,所以,两性的研究总是在不断深入,而两性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读这样的书,不仅会让人更了解自己,而且会了解他人。它们会改变我们对异性的态度和认识。

我们之所以对两性问题持谨慎态度,总是担心它们会冲击和改变我们的伦理道德。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

历史,人为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历史就是历史,它会有自己发展方向的。这个方向必然是大多数人所希望所努力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节里的事儿
后一篇:一份书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