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改变人生
(2014-05-06 07:16:28)
标签:
阅读人生育儿 |
分类: 新闻 |
“在这个喧哗、浮躁的时代,要使一个人的内心丰富、强大起来,只有依靠阅读。如果读了四年大学,只拿了毕业证而没有大量阅读,可以说大学读得不合格。”近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武林,在山东大学与学子畅聊阅读在人生中的意义时如是表示。
上世纪60年代,安武林出生在山西农村。对于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来说,读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虽家境贫寒,安武林从小就痴迷读书。“我人生中真正意义上阅读的第一本书名字叫《海岛女民兵》,20多万字。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是一本时代色彩很强的书。正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让我这个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知道了海边渔民的生活,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小学时,安武林就萌生了以后当作家的理想。
然而,受现实条件所迫,安武林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务农。为了谋生,他曾在西宁的饭店打工。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书始终陪伴着他成长。但凡有时间,他就去当地邮局买报纸、杂志,向很多报刊投稿并发表。回望那段岁月,安武林认为,是阅读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让他忘记了现实的苦难。在其散文《遥远的快乐》中,他写道:“我是在贫困生活中长大的,可我从来没有感到贫困的不幸;相反,我快乐无忧,充满了幸福的感觉。”
“文学为我搭建了五彩缤纷的舞台,稀释了现实生活的苦难对人生的冲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我永远不会沮丧、绝望。”安武林特别推崇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书,文中的淘金者在绝境之下的求生意志给人以震撼,让人感受到坚强、向上的生命力。
1988年,安武林因文学特长被山东大学破格录取。迈进山东大学的校门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上世纪80年代,是个排队买书、崇尚读书的时代。大学四年,安武林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图书馆和书店。在图书馆,他甚至有自己的阅读“专座”。每周日去新华书店时,营业员都会热情地为他推荐刚到的新书。“有一次,我买完书发现没钱坐公交车回学校了,硬是拎着两捆书从书店走回了山东大学。”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总是难以估量。大学毕业后,安武林没有进入报社、出版社等工作单位,而是被分配到陕西汽车厂。在厂里工作的那些年,他依然保持阅读的习惯并坚持创作,直至在文学领域广为人知。
“阅读是我的信仰。读书不仅让我感到快乐,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我对人生的理解。一个人对人生、职业、幸福的理解,可以在阅读里找到参照系。”安武林说。
然而,国人的阅读现状颇令人担忧。前两年,有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
安武林经常在讲座中谈及阅读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会问:“多读书能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成绩?”在国人眼中,读书似乎就是为了写好作文,这是极为常见的功利思想。安武林说,从小学读到高中,我们都在学语文。语文究竟是什么?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都存在争议。在安武林看来,语文应该是语言文学,因为语文最丰富的内容是文学。“一个人最好的阅读习惯应该从小学培养。如果一个小学生在毕业时还没爱上阅读,那么,教育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