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伯吹和《畸形的爱》

(2014-01-28 17:42:26)
标签:

陈伯吹

民国书

恋爱

育儿

分类: 书话

                      陈伯吹和《畸形的爱》

                            安武林

小心翼翼地翻阅着这本民国出版的长篇小说,书页里面不停地掉出一些残渣碎片。我感慨,太久了,这样的书只能阅读一遍,否则,它们会慢慢化蝶而去的。犹如这书里面描写的爱情,读一次,就会凋落一些林黛玉眼里伤情的花瓣。

陈伯吹和《畸形的爱》

许许多多的民国书,已经成为收藏品了。如果去阅读,那就本末倒置了。在我们这个时代,能被重新出版的东西,都重新出版了,而那没有商业价值的,几乎没有出版的可能,所以,无奈之下,还得读这些碰不得的版本。

      这本《畸形的爱》,是陈伯吹先生二十三岁那年写的,由上海芳草书店出版,初版只印刷了2000册。是否重版过,不得而知。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者,乃是沈士庄先生。

沈士庄 (1905.10—1986.4) 原名高庄 上海宝山人。擅长工艺美术、美术教育。 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 抗战期间参加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 。1946年后在北平艺专陶瓷系任教,曾任华北联大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工作,负责修改国徽的图案和最后完成国徽模型的塑造。

《畸形的爱》,1929年出版,作者是陈伯吹先生。我手里的这本书,是陈伯吹先生生前自己留存的,封面上标有“伯吹留念”的字样,而且,是一本毛边书。奇怪的是,这本毛边书并没有被拆读的痕迹,并非是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那种毛边书,一边拆,一边读。它就像是铸造的原始毛胚一样,具有一种原始的、狂野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质朴的美感。

1929年的陈伯吹,·一二事变后,流亡到上海,一边教书一边写作。攻读于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科,同时兼任上海幼稚师范学校教师(直到1938年)。而在此之前,也就是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学校生活记》。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在写作《畸形的爱》之前,他就发表和出版过文学作品。

陈伯吹,1906813日出生。原江苏省宝山罗店镇(今属上海市)人。小学毕业后辍学,曾当过学徒。 20世纪20年代,从事乡村小学教师,同时,业余创作儿童文学。《畸形的爱》是陈伯吹先生一生为数极少的成人文学作品之一,可以视为代表作。有趣的是,他这部作品是根据自己一场失败的恋爱经历写成的长篇小说。这场失败的恋爱,给作家积累了创作素材,触动了作家的创作灵感,所以,才有了这部长篇小说。对一个作家而言,生活上的不如意,失败,挫折,不幸,乃至苦难,灾难,恰好是成就自己伟业最核心的东西。

这本书的封面很有意思,畸形的爱几个字是用红色的字体写成的,艺术字,以体贴的方式表现其书中的内容,让读者有一种窥视的欲望。似乎向读者表明:这爱是扭曲的,畸形的,病态的。而那疯狂开放的花朵,密密麻麻占据了书封大部分空间,暗示主人公那种疯狂的情感。而这红的扭曲,黑的阴暗,构成了对一种不健康的爱的诠释,充满着象征的意义。

《畸形的爱》,由46封情书组成。写信的是一个叫君虎的青年男子,而另一方是基本同龄的妙龄女子:心影。他们从事着一样的职业,都是文学青年,有文学的天分,似乎两者的家庭背景有区别。君虎属于贫寒之家的青年,心影家庭则比较富裕,也就是说二者的出身和家庭有差异,但受的教育是相同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那个年代,许多作家的写作,都采用了日记体和书信体的写作方式,比如郁达夫,丁玲等,那是一种很流行的创作方式。郁达夫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给初学写作者,他在文章中就说过,日记体和书信体容易获得成功。这种表达方式一般都以第一人称切入,对于表达情感和内心最为恰当,它不需要什么故事情节来支撑。而对于陈伯吹这位失恋的人来说,更是适合。

在《畸形的爱》中,可以看见陈伯吹本人是读过很多文学名著的,如列夫·托尔斯泰,王尔德,尼采,还有一些诗人的作品。不可否认的是,陈伯吹先生本人也是一个诗人,这本《畸形的爱》就充满了诗人的激情,诗人曾写道:

  ――我宁愿失却我的桂冠,不愿失却了你!

      我宁愿为你而接受苦杯,不愿喝着葡萄美酒!

      我宁愿牺牲一切为了你,不愿怜惜我可宝贵的生命!

      我宁愿单恋你直到了死,不愿再接受第二个女人的爱情!

 这样感情浓烈的句子,在书中是层出不穷的。但越是浓烈,就越显出这情感的畸形。当我们读完全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事实:原来这场爱情,是一场单恋。女方并不爱他(君虎)。男主人公把女主人公的同情当成了爱情,把友谊当成了爱情。但作品写得真挚,饱满,极富感染力。情感跌宕起伏,称谓也在不同的阶段有所变化。尤其是,其中还混搭了一些日记,把书信体和日记体的优势混合在一起,更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对恋爱失败总结和反省的著作,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倡导的自剖小说。而在这部著作中,陈伯吹有几次提到过鲁迅和他的作品。

在这个书信和日记都已经消失的时代,读这样的小说,的确有一种浓浓的感伤和怅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藏书的好处
后一篇:风信子开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