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诗人,又见韦苇

(2013-11-13 08:36:29)
标签:

浙江师大

韦苇

诗人

翻译家

儿童文学

分类: 随笔

                        又见诗人,又见韦苇

                                       安武林

去温州开会,顺道拜访了一下师友韦苇先生。

韦苇是浙江师大退休的教授,主攻外国童话研究,从事俄文翻译,是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和樊发稼先生是同学。

他今年已是八十高龄,精神矍铄。他的笑,不是大笑,就是狂笑。而和他说话,他差不多是在喊,是在叫,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希望他和风细雨地谈话,那就是让他不正常一样。但前提是,你必须和他是朋友,或者他要欣赏你这个人才行。

他是老前辈,我称老师的。但我们也是朋友,这个友谊的产生,缘于我们多年前在青岛的一次激烈争论。我们在谈卡尔维诺,怀特……尤其是怀特,我们因为意见不一致而面红耳赤,激烈争论。过后,我后悔不迭,那毕竟是老前辈,毕竟是老师呀,我何以如此轻狂?但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深深地喜欢上了我,和我这个后辈成了好朋友。

后来,他说,他很孤独,那个时候,还没有几个人读过卡尔维诺,他没有分享的对象,和别人无法交流。我对卡尔维诺的熟悉程度和赞赏的态度,让他非常吃惊。从心里,他便引以为知己了。以后,我才知道,他很喜欢喝酒。每次相聚,在北京,在外地,只要我们在一起,我肯定要陪他喝上几杯。

韦苇先生是性情中人,从本质上说,是个豪放的诗人。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写诗,爱诗,爱得如痴如醉。用他的话说,搞翻译,搞学术,是他吃饭和谋生的手段,而写诗,才是他高尚的精神追求,才是他的最爱。一个是他的经济基础,一个是他的上层建筑,一个是低着头做的,一个是仰着头遥往的。

到了他家,才知道他住的房子好大。花园小区的风景宜人。屋子里的光线不好,而屋子里所有灯光,都不是很强烈的。诗人都是多多少少有些怪癖的,如同我上大学那会儿很喜欢点蜡烛一样。光线太强,人的注意力会不集中,会不真实。我想,他可不是那种小里小气的节俭惯了的人。

三句话没说完,我就提出参观参观他的书房。这一看不要紧,我喜出望外。他说什么,我的耳朵都听不见了。但我又怕冷落他,怕失礼,所以,不得不一惊一咋地谈论他的书。他的很多书都已经捐献给了浙江师大的儿童文学研究所。他书架上,还保留着五十年代一些老版本的儿童文学书,大多数是少年儿童文学出版的、外国儿童文学书。这些,韦苇先生都舍不得送给我。我不无沮丧地发现,所有的书他都舍不得送给我。

又见诗人,又见韦苇

我生气地笑了,这真是贪婪鬼碰上了吝啬鬼呀。哈哈。

我很奇怪,怎么书架上没有诗歌和散文书呢?

他说,我在另一个地方放着。

到了另一个房间,我才知道,韦苇先生对诗歌和散文情有独钟。令我惊讶的是,多年以来,他一直订阅着几份文学期刊:《文学自由谈》,《随笔》,《诗刊》,《诗探索》。瞧瞧这些刊物,我就知道韦苇先生的精神的构成元素了。也难怪,每次开会,他的发言都有一些惊人之语,敢情他是在自由谈文学。

看见他的好书,我浑身发抖。激动得想抽烟,可是,他家里却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真奇怪,他是偶尔抽烟的人呀,怎么会没有点火的东西?他把我领到厨房,开了做饭的煤气,点烟。哈,每次抽烟,都用煤气点火。

又见诗人,又见韦苇

爱书人,大多都是小气鬼,很少有慷慨的。为了让韦苇先生变得慷慨点,我做了一点小小的功课。一,买了一瓶好酒送给他。二,破戒了,陪他喝了一点白酒。他很兴奋,但我发现,我的功课一点没用。气馁,沮丧,简直要气急败坏了。我们两个简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他汽笛长鸣,我也汽笛长鸣,都奔向自己的目标。我是想要一些书,而他却要我分享他的诗歌。

他拿着《韦苇与儿童文学》这本书,竟然大声朗读开了他写的诗歌《我倔强地摇响我的驼铃》,尤其那两句:我的尾巴并不乖巧/我没有一个狗的灵魂。他不无自豪不无得意地告诉我,这是写于八十年代初期的。他反复强调,写于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他就开始深邃地用诗歌开始思考人性和人生了。他面向我,像小学生给老师朗诵课文一样。他不看我的表情,也不管我的心理活动。全身心投入到他的诗歌的意境中去了。这就是诗人,诗人常常会走进某种情境中,意境中,而不能自拔。而这情境和意境,宛若诗人的故乡一样,他是一路飞奔的。

又见诗人,又见韦苇

所幸的是,他送了些他最初的老版本的著作。还有一些手稿。诗人李瑛送他的签名本《难忘的一九七六》和台湾诗人林焕彰送他的签名本《孤独的时刻》,他签名转赠给我了,这是我再三恳求才拿到手的。最值得炫耀的是,他送我的勃洛克写的《十二个》,戈宝权先生翻译的,时代出版社出版的。19485月初版,同年七月再版,19514月三版。初版1500册,再版2000册,三版3000册。也就是说三版总共印了6500册。

韦苇先生提醒我,1948年,俄罗斯给了时代出版社一笔钱,为了推广俄罗斯的文学,俄罗斯赞助了这个出版社出版资金。韦苇先生送我的,是1951年三版印刷的版本。繁体字,里面的插图,应该是原版的。

我们还参观了师大的儿童文学研究所。在门口合了影。遗憾的是,师大里面还有几位师友,我都没时间去拜访,像蒋风、周晓波、方卫平几位教授。匆匆忙忙,我又去温州开会去了。

和韦苇先生依依惜别,内心是有点小小的感伤的。每个人虽然都是人生的过客,但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喜欢的人和风景那里多停留一会儿。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罢了,他的签名和他的文字,放进我的书房,算是另一种相聚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天的银杏树
后一篇:微童话三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