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不应该阅读什么

(2013-10-23 07:22:09)
标签:

儿童阅读

文艺报

育儿

分类: 随笔

本文发表在2013年10月21日《文艺报》,发表时略有删节,原题目《庸书毁了我》。          

                  

                        儿童不应该阅读什么

                                 安武林

现在的儿童应读什么,这是一个貌似很简单但又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回答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最明智最讨巧的回答是:读经典,读名著。如果我们去找一百个评论家或者一百个读书人征询答案,恐怕回答是高度统一高度一致的:读名著,读经典。如此简单而又浅薄回答,恐怕小学生也能回答,我们所谓的专家要是这么回答孩子们的话,那他们的智商和水平和孩子们是一样高的。读名著,读经典,等于是一句废话,等于是一句没有说的话。差不多是个人,差不多能识几个字的人都会这么回答。也许是看多了专家们的阅读经验和阅读心得,看到大家都这么轻率地回答我不能不刻薄这么几句。

听到有人说,别让庸书毁了孩子,别让怀、坏书害了孩子,我总是很轻蔑地笑笑。现在的成年人,差不多都是从读书时代过来的,可以扪心自问下,什么人是被庸书和坏书毁了的?有多大比例?且不说什么是庸书什么是坏书,要说,那么就要说这个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我们说鲁迅是大师,但没有鲁迅写得好的作品,也不能说是坏书和庸书吧?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阅读对一个人成长的经历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的专家从理论上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但不能令人信服。就如同很多作家说起自己最初的创作,是受鲁迅影响一样,但我实在从很多作家的作品中看不到鲁迅犀利的文风,实在看不出鲁迅究竟对这个作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国外的作家说起自己受到某位大师或者某位作家的影响时,倒是一眼能看得出来的。同样的道理,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到底有多重要却拿不出具体的证据来。这是我不能够信服很多专家的理由。

我非常愿意承认,庸书毁了我。小学时代,我读的那些书在今天看来都不算是什么优秀的书,而且没有儿童书。《苦菜花》《连心锁》《金光大道》《艳阳天》《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苦菜花》《红岩》《高玉宝》《红日》《林海雪原》《大刀记》《保卫延安》……从文学的意义和经典的意义上说,它们只能算名著不能算经典,准确地说,是当时的名著,现在的人恐怕很少有人去读这些东西了。也许,我可以找到一个开脱的理由,那就是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文学读物,一和大时代有关系,二和我在乡下的环境有关系。没有供童阅读的文学书,那真是一种遗憾,但从我个人的阅读角度而言,倒是一点也不后悔。显而易见,我从这些作品中也了解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无论那个时代多么虚假,多么崇尚革命的英雄主义,作品多么高大全,但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那些作品,是当时的流行书,是当时的畅销书。从畅销和流行的意义上说,我们这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没有本质的区别。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任何一个时代的流行书和畅销书,但这些流行书和畅销书的命运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大都会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结束。而我们这个时代的速度更快一些。只有少数的流行书和畅销书才能够进入经典的行列而流传下去。

 童年的阅读经历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也就是这些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让我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将来想当一名作家。那些书在那个时代是很诱人的,至少对我充满着诱惑。二,让我对战争题材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前一段时间,我还阅读了邦达列夫的《岸》、盖达尔的《学校》、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未列入名车》等。而我对战争的电视剧和电影的兴趣,不能不说是童年的阅读造成的影响。三,尽管童年的阅读的那些作品很难有机会重读,而且也没有必要,但它却使我对文字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三四五年级,一读就是二三十万字的作品,在现在看来,的确是不可思议的。从文字的阅读来说,现在的儿童阅读量是大大地下降了。从绘本来看,或者是从现在的儿童小说来看,文字的阅读量是少得可怜的。真正的缺憾,是没有培养成我对古文的兴趣,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人口口声声宣扬的国学的兴趣。我总以为。历史,血缘,伦理,道德,习俗……的东西,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不能割裂的。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国学,读不读国学,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差不多都在每个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也许,我们很少去思考一个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所有的学问都是为我们个人服务的,而不是去顶礼膜拜的,如是,像西方人那样供奉在教堂好了。

对那些热衷于推广国学的专家,学校,父母,我大概是个坏典型,所以说,我说阅读毁了我。我不太主张过度推崇国学这些东西,就如同我从不主张我的孩子读我写的书是一个道理一样。只要你是个中国人,国学的精髓就在你的血液里流淌,精神,气质,处世,人生观,世界观,伦理,道德……无不受其影响。我特别想强调的是,过度,痴迷,狂热。适合儿童阅读的古典诗词以及其他,我是主张孩子从小阅读一些的。毫无疑问,古典文学和古代文化的魅力是很大的,甚至是对一个人的素养和气质产生重要影响,但倘若扼杀了孩子天生的灵性和灵动以及童年的天真,从而变成小老夫子,痴痴呆呆,之乎者也,我相信很少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那就是被书害了。庸书和坏书害人,经典和名著同样能害人。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很重要。

我相信开卷有益这句话,大凡不是坏书,这种坏书我指的是色情、暴力、恐怖等不适合孩子的书,也许对成年人来说不一定是坏书了,那么,孩子读了都会受益的。我常常会看到许多家长惶惶不可终日,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道给自己孩子选什么书,请专家给自己孩子推荐书,这样的家长自己未必是喜欢读书的人。我非常推崇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父母喜欢读书,有一定数量的藏书,也能给孩子一个选择的空间。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我们的家长和学校两道关卡把着关,一般都指定孩子阅读什么书,虽然是推荐,但这是温和的说法,实际上是强迫了。孩子很少有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只有那些开明的家长,喜欢阅读的家长和老师,才会给孩子提供选择的空间和机会。

现在儿童阅读的环境和我童年的阅读环境大不相同了。正如一个儿童阅读推广人所说的,现在阅读选择的成本太大了。言外之意,就是现在的儿童出版物太多,给孩子们推荐起来很耗时很耗力。这是个认真的推广人,不太会讨巧的做法,不如那些读一本就去推荐的专家。他需要比较,鉴别,遴选。其实,我们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方法,比辛辛苦苦地一本一本推荐更有成效。数学上的公式和哲学上的方法论,如果换成阅读的标准和方法的话对孩子们和家长更重要。但这样的标准和方法,总是因人而异的。儿童应该阅读什么和不应该阅读什么,每个人的结论都是不一样的。但我是持属于开放性阅读态度的,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也是这么做的,除了那些不适合阅读的作品,孩子对于她感兴趣的作品――无论是儿童的还是成人的——我是一律放行的。在应该阅读的范畴内,我主张让孩子多读中外儿童文学书。因为文学是一切人文科学的综合,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伦理教育,心理教育,想象力的培养,孩子童年的保护……这一切都融合在其中。在成人的观念中,有一个极端错误的认识,认为知识是指自然科学的,而人文科学就不是知识。这样,文学就被排除在知识之外,所以,相当多的家长都认为孩子阅读文学书籍读的是闲书。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儿童文学读物非常的丰富,但也很混乱。我个人觉得有些儿童文学读物不适合孩子阅读:

名著的改编和缩写。这种认识是基于我们儿童文学出版混乱不堪的现状而提出的。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有名著的缩写和改编,且规模越来越大,动不动就上百本。家长和老师自然清楚,但对于没有阅读经验的儿童来说,他们是很难区别开来的。如同孩子喜欢读童话,把童话中的真实和现实等同。这种现状的形成,除了出版社利益的驱使之外,和我们读名著读经典的阅读理念也有关系。但它不等于说,这种阅读理念本身是错误的,而是说出版披了一层华丽的阅读外衣,行谋取利益之实。经典和名著的改编或者缩写,泥沙俱下,以低廉的成本大批量地进入图书馆、学校、农家书屋等。改编和缩写者的身份五花八门,有的是挂着名家的名字但名家并没有作具体的事情。真正的名家的缩写和改编的经典和名著,不在此列。大凡能改编和缩写的大多数名著和经典作品,在我看来都还不适合儿童阅读,能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和名著,一般来说是不需要缩写和改编的。但也有特别的,比如说连环画这种样式,那是必须要改编和缩写的,具体的作品要看具体的形式。

  汇编类的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故事类的,作品不署作者名的,建议不阅读。这类作品有两大特点:1要么不尊重原作者的署名权,对作者造成侵害。2要么胡编乱造,刻意的仿写,甚至是抄袭,改头换面,作品粗糙不堪。司空见惯的,比如说《小马过河》,作品改成《小牛过河》,《小羊过河》。民间故事,称童话。伊索的寓言,改成我们的民间故事。此种图书杂,多,乱。让孩子们分不清是国外作品,还是国内作品。是作家写的,还是民间故事。神话,民间故事,寓言,统统归到童话的名下。我们的汉语和国外的语言不同,在国外,很多文体都归在同一个名词之下,但在我们汉语中,神话,民间故事,寓言,童话,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是显著的特征和明确的标准。此类图书,基本是大杂烩,儿给儿童造成的影响,或者说困惑,等到很多年之后才能搞明白。

  四大名著,不建议儿童阅读。四大名著当然是好书,是名著,但我觉得在儿童时期不适合阅读。至少要提到少年这个年龄段阅读。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应该是最贴近儿童的,而《红楼梦》应该在中学生这个阶段阅读。非常好的一个条件是,四大名著的电视剧和电影都有,能增加孩子们的阅读理解力。文学名著,经典,它的优秀之处在什么地方?以《红楼梦》为例,我觉得改编的和缩写的《红楼梦》几乎滤去它最优秀的东西。有孩子曾经问我:“这个《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四大名著?”言外之意,一点意思都没有,很烂,何以被称之为名著。因为他读的是缩写和改编的儿童版的《红楼梦》。我只能这样解释:你阅读的不是真正的《红楼梦》,是缩写和改编的,而且,你年龄还小,阅历和文学阅读经验还不足以理解它的优秀之处,等你上了中学以后,你再读原著的,就能理解了。”我相信我们做出版的人都心知肚明,但没有人愿意去揭开这张纸,因为大家都在享受这种利益。这样的书,很多出版社供职的年轻的爸爸和妈妈们,是不让自己孩子读这些作品的。

  不建议儿童读安徒生的作品。安徒生是一个无以伦比的童话作家,我本人写过数篇讴歌这位伟大的童话作家的作品,但是,我觉得它不适合儿童阅读。安徒生的童话,表达的都是成人的情感,寓意,它需要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去解读。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我们对安徒生的喜爱程度就越甚。列夫·托尔斯泰解读其强烈的孤独意识,自称半年没读懂,而高尔基本身就没读过。我有一个师兄,晚报工作的,他给自己孩子买了安徒生的全集,没想到孩子不喜欢读,倒是把我的的童话书读了好几遍。他苦笑,我劝慰他,在这个年龄阶段我的作品适合孩子而已,安徒生的需要长大一点再去读。许许多多的经典和名著,和安徒生的童话是一样的道理,需要选取适合孩子阅读的。

五:不太建议儿童过度沉迷于绘本书或者说图画书的阅读。绘本也好,称图画书也好,是儿童特定阶段阅读的书(成人的除外)。我们对于图画或者美术的理解和了解,和国外大不相同,我们汉字的魅力,与国外的字母是不一样的。很显然,文字给我们提供的幻想空间远比图画提供的空间要大,图画给人产生是联想的空间大。如果从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来说,还是读文字书好。如果仅从儿童阅读的文字量来说,在我看来大大弱化于三十年前我那个时代。福建的一位母亲,忧心忡忡地告诉我,她的孩子马上要上四年级了,一直沉迷于绘本的阅读,抵制文字书的阅读。尽管我们的推广人从一个简单的绘本中能解读出无穷丰富的意义来,但它终究是浅阅读的范畴。我曾经不无讽刺地说过一句很不恰当的话,说我们的推广人狂热地从一本书中能读出比《红楼梦》还要伟大的意义来。一碗水就是一碗水,不可能在地上摊开就变成了大海。这位母亲很担心遭到别人的骂,所以只能悄悄地告诉我,以求解惑。

我非常相信的一句话是,读什么书,成就什么人。任何一个人的阅读,无不带上自我喜好的印记。所谓的面面俱到的阅读,只有少数人能做到。正如现代文学史上的学贯中西的大文豪大学者一样,毕竟寥寥。而现实是,大凡热衷于国学的人,外国文学读的定然少。外国文学读的多的人,国学肯定读的不是深入。热衷于推广外国儿童文学的专家们,肯定读国内儿童文学少。但我总想,阅读,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质疑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见解。我的标题虽然是庸书毁了我,但我觉得没有庸书好书在这个世界上也就绝迹了,相反,庸书成就了我。平庸者毕竟是大多数,平庸的书读多了,有时候也会给人带来好处,比如,不甘心平庸,而很多作家就是读了很平庸的书才觉得这个太容易故决定自己也写一把看看,最后走上了创作道路。所以,庸书也不是一无是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