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叶开金波梁衡儿童文学教材诗歌育儿 |
分类: 随笔 |
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不明就里的人也发表了些意见。站在作家这一边的人很冷清,只有几个编辑和儿童文学界的新人在微弱地抗议,而叶开先生更加气势汹汹。
叶开先生并不想公开他的暗道:也就是对整个儿童文学界和整个儿童文学作家不满。所以,他好像是就事论事,并写了一篇很长的分析文章,分析金波一首选进教材中的《信》诗歌。题目是:细析金波的课文诗《信》。写得很长,也很细。他的文章我很认真地读了,觉得他有的地方说得在理,有的地方牵强附会,而有的就无限地上纲上线了。一首诗,就和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了,大有孩子们再读金波先生《信》的话,一代人都有毁掉的危险。我非常能理解网络语言的力量,叶开先生咄咄逼人,声色俱厉,我不能说很粗很暴力吧,但确实有很严厉的兴师问罪的意味。
我一直觉得,文学这东西,确实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客观性在里面。对一首诗歌的见解,有不同看法太正常了。而叶开先生对《信》诗的分析,完全是脱离儿童诗的特点进行分析的。他倒是应该有点周作人先生的气度和视角,对“鸟言兽语”能有个正确的理解。其实,儿童诗没有那么多象征意味的。也没有那么多伟大的意义和那么多深刻的哲理的,生活中的小景,一个童趣的细节,一株小草一朵小花,都可以入诗的。而我个人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从业人员,对叶开先生的某些话是比较排斥的,比如儿童文学臭味什么的,我觉得这个是对整个儿童文学作家、编辑乃至家长、老师们的一种羞辱。
金波先生的《信》诗,按叶开先生的说法,是选在小学三年级的课本里的。我不知道叶开先生推荐莫言董桥等一大批的作家的作品,孩子们能看懂吗?而这些作家也不是为儿童写作的。如世界上真的没有儿童文学这四个字,那我无话可说了。我相信我个人的阅读能力,在儿童文学圈子里面还是很超强的,成人作家的作品我很喜欢的,董桥的签名本,莫言的签名本,张抗抗的,贾平凹的,陈忠实的等等我都有,我觉得我个人要想写好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读儿童书,成人书也要读。但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这些优秀的作家的作品,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孩子们。而贾平凹的作品,不是也选在课本里面吗?如果在叶开先生眼里,中国的儿童都像萨特童年那么天才的话,那真的不需要读儿童文学作品了。
我个人写这么一篇文章,是替中国的儿童文学说几句公道话。我也非常希望叶开先生多了解下儿童文学作家以及作品,至于中国的语文课本的问题,正在改革,我相信叶先生也是知道的。叶开先生也是作家,还是我心目中很品牌杂志<收获>的主任,现在也算是一个功成名就之人。虽然网络上泥沙俱下,但我还是希望先生能做一颗明珠,能有大海的胸怀。
附
叶开的一些言论,请大家参考:
叶开(廖增湖)被评论界称为“上海的王朔,中国的拉伯雷”。如今是知名文学杂志《收获》的编辑。
批梁衡、金波以及中国儿童文学其他作家的言论:
《信》此文入教材不知是想教学生写诗呢还是写信。这诗歌散文小说皆入教材的“大师”“诗”里到底想说什么?谁能教我?
我有一次听女儿在背一首现代白话诗《信》,一问是老师要求背的课文。我仔细读了这首诗之后,感到很震惊——这么糟糕的白话诗,可以说一点真正的诗意都没有,通篇都是低级庸俗的道德说教。教材把这种垃圾诗歌选进来已经是一个大笑话,居然还要求学生背诵。后来有人跟我说,这首诗是金波教授写的。言下之意,金波教授是著名人物,我不能质疑了。我对金波教授不熟悉,我对任何人都很尊重,但对这样的诗歌,实在是无法尊重。
【读梁衡散文《夏感》】人教版七年级课文梁衡的《夏感》是一篇大概模仿了朱自清《春》的写法的作文,满篇发空洞之抒情,一堆好词好句的尸体,再加上硬邦邦的所谓想象,构成了这样一篇虚情假意糟文章。跟刚才贴的金波童话完全可以说是“主题先行”的难兄难弟。查一下作者,原来是出版署副署长。
:亲耳听到过此官员陈词的,这样慷慨,其文如何不空洞?
他的假大空通过植入教材的方式,还很有些市场。为害深远。
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盲孩子》写孤独盲孩子和影子相依为命,最后萤火虫和影子给他带来了光明:“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是一篇极糟糕作文——主题先行,虚情假意。整篇作品里没有人,没有人性,只有物性和虚假拔高。
北京一个调查说,金波作品选入人教版数量仅次于老舍,不知道其中有何深奥道理?
无论什么垃圾作品都有人捧臭脚,对中小学教材里金波梁衡等人的文字死捧而形成了一条生态利益链包括教材和童书出版在内,这是教育乱象之一。
:原来你也是儿童诗写手啊。写儿童作品起码要有真诚,伟大的儿童文学一辈子你也读不完。笨点不要紧,但以金波这样为榜样去崇拜去捧去颂扬,那就不仅无知,而且无耻了。你也只配写点垃圾课文体诗文了。大概还想去乞求金波之类“大师”提携,想办法混进教材当“名家”吧?
敝杂志社每天收到大量来稿,这里这些肯定无法采用的很多作品,都写得比语文教材里的所谓名家如金波、梁衡等强多了。
有关部门就不用求了,这二位就是有关部门的主管领导。你求他们,给你出一份“权威鉴定书”硬说他们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你有何办法?
我确实是没能读完过一本国产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一翻开就腐烂味扑面而来。
某朋友曾送我女儿×××的文集,我们直接扔进废报纸堆里。
我偏在草丛中抡一棍子,惊起几个自以为是大王的蚂蚱或臭虫。你的东西强加在教材里毒害小孩子,还不准批评?如只出书售卖我根本没兴趣看也没兴趣理会。
另一篇课本名篇,是孙犁的《荷花淀》,叶开直言不讳地说,这篇文章,让人读到的是一场游戏般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般模糊而近乎不真实的战争……。叶开说,这样的文章不该选入语文课本,那些所谓美的段落更不该让孩子们背诵。首先它“不真实”。这样的文章,说白了是“文字谎言的堆砌”。
:教材诗基本不能称为诗。
这些算什么名家?充其量在教材里冒充名家骗骗小孩子。
批当下语文教改:
当今教材缺乏人性,充满虚假情感。:
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洗脑十愚民。
这语文教改我毫无信心,已经烂到根子上了。
我很好奇这些编委到底是怎么组成的。现在各大媒体都在挖编教材的流程,欢迎各位有良心的“圈内人”继续爆料。
我想在目前中国实况下,中学语文可“去教材化”,调整应试制度后,即可每年分级选择,教师与学生一起精读若干中外文学历史哲学名著,所得必比现在教材丰富得多。
批教材编写:
所谓“语文教学是学术性很强的学科”这是我听到最荒谬的说法,改革难度大云云都是可笑的托词。温儒敏所谓“传媒过分介入”完全是一个官员在打官腔,哪里是真正为教育发展出力的态度?哪里是一名真正负责的学者态度?
教材教辅还有多少见不得人的丑事?近期又有若干南北大报采访相关问题。恳请各位帮转发扩撒,欢迎曾做过这事后洗手的朋友揭发,或私信见告内幕。为子孙后代,为我们的未来,每人做一点。
当今教材缺乏人性,充满虚假情感。
编委的目标就是用这种假大空的课文来扼杀孩子吧。
参编者都是“地下工作者”,战斗在隐秘战线。:
挖下去会有很多腥臭脓水及以脓为醪的蛆虫,記得戴上防毒面具。
编委的目标就是用这种假大空的课文来扼杀孩子吧。
跟做童书的朋友沟通最难,基本都是鸡同鸭讲。
有知情网友爆料:梁衡\金波是教材审定专家,出版社为了教材评审通过,选了他们大量诗文。尤其金波,是小学教材的审定者之一,所以他入选作品多得离谱。
还不仅这两位,要挖出来,真是臭死人的。
挖出来吓死人,但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不得不挖出来。
我很好奇这些编委到底是怎么组成的。现在各大媒体都在挖编教材的流程,欢迎各位有良心的“圈内人”继续爆料。
哈,这个国家一些不学无术的童书编辑和一些“高级语文教师”都能把金波、梁衡那样虚假做作的作文捧为“经典”,誉为“大师”,这金猪迎春云云也完全不必惊讶了。
:编教材和审查教材的,多是不懂教育的外行。
教材教辅还有多少见不得人的丑事?近期又有若干南北大报采访相关问题。恳请各位帮转发扩撒,欢迎曾做过这事后洗手的朋友揭发,或私信见告内幕。为子孙后代,为我们的未来,每人做一点。
叶开最近动态:
打算不再接受记者采访,态度是:我对教育已经彻底绝望了,这个地方已经腐烂,就让它継续烂下去吧。我不说了,给自己孩子写幻想小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