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短暂或者永恒的记忆

(2012-05-03 21:06:32)
标签:

西安

高二学生

长篇小说

亲子

育儿

分类: 书评

 

                         三年,短暂或者永恒的记忆

                                       安武林

从来没有任何一次阅读,能如此令我感到颤慄和感奋;没有任何一次解读,能如此令我感到艰难和挑战。大大小小的序,似乎已经写了不少,但从来没有一次会让我产生如此尴尬而又懊恼的情绪。我甚至都有点后悔那么轻松而又痛快地答应了给这个与我女儿同龄的高中生作者写序。因为,从我的目光漫不经心地开始接触她文字的那一刻起,我骤然感觉到自己的神经末梢都充满了紧张和警惕,就像一只猎物嗅到了一种危险的气息。

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学的阅读上广博的历练,恐怕都难以有勇气阅读完杨可欣的小说,更难以给杨可欣丰富而又复杂的长篇小说加以归类。这不仅是对一个人耐心和勇气的考验,而且更是对一个人文学素质和文学积累的考验。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或者如歌德所说的第三种读者,我不得不说杨可欣的《十一月的影子》充满了一种孤独而又高贵的品质。正如曹文轩先生所言,文学是有血统的,文字是有血脉的,杨可欣的文学和文字就具有那种高贵而又迷人的气质。我毫不夸张地说,杨可欣的文字让我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年前大学四年对西方现代派文学阅读的记忆和体验之中,如果没有那个时候疯狂的执迷和深刻的眷恋,我很难能够有现在这种历险般的阅读感悟。

杨可欣的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丰满的人物,她对我们传统意义上小说的概念完全是一个颠覆。林凡,刘水,清晶,树喵,完全是一个符号的载体,我们甚至都可以用甲乙丙丁来取代。整个小说,有点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小点心,所有日常意义上的琐碎物体,都是作者快乐或者不幸的光斑。作者(或者说主人公)的快乐,实际上是一种痛苦的快感,她(他)崇尚智力上的探索,理性的思考,换句话说,它很像一部哲学家所写的小说。或者说是一个喜欢哲学上进行思考和探究和的现代派作家所写的小说。如果不是其中的“书包”和“高二班”这些少得可怜的能够昭示写作者真实的身份的文字信息的出现,我很难把这部小说和一个高二学生的身份联系起来,它们就像遥不可及的天地那样存在着鲜明的距离。

这是一部宏大而又严肃的小说,是那种非常纯正意义上的文学性极强的小说,充满思辨和内省的味道。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作者与各种影子的对话,换言之,是和另一个分裂的或者说陌生的“自我”进行的对话。这种对话,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中庄严的生和死的思考,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作者是那种内心世界极其丰富、想象力极其活跃而又极其敏感而又细腻的人,她对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声音、物体都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赋予了其独特的意义。很显然,她像那些非常优秀的忧郁型气质的作家一样,喜欢生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之中,津津乐道,孤独而又强大。

很难想像,一部长达15万多字的小说,不需要故事和情节的支撑。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一气呵成。小说扑朔迷离,不停地转移我们的视线,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阅读定力,很容易误入歧途,陷入困惑之中。其实,作者小说的核心,是主人公用雪团不小心砸死了同胞胎的弟弟。这一虚构和想像的事件,像阳光的碎片一样切进了主人公所有的生活和意识之中,作者和影子的对话,完全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和对生命的审视,乃至灵魂上的拷问。这是典型的一种现代派小说的写法。三年,短暂或者永恒,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生命经历了艰难的考验和洗礼。

我不想也不敢说作者是个天才,但我非常愿意承认作者是一个有着良好文学天赋的人,有着良好艺术感觉的人。这份沉着而又沉静的创作心态,是很多文学同道所不能坚守的。杨可欣的路还很长,不过,照这样走下去,这路终究会充满鸟语花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