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武林
安武林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662
  • 关注人气:31,9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依然记得你的温暖

(2012-03-15 08:47:58)
标签:

中学生学习报

征文

我的故事

往事

文学少年

育儿

分类: 散文

                      依然记得你的温暖

                   ――我与《中学生学习报》征文

                                       安武林

昨天,收到《语文报》的样刊,发现自己的一首小诗《黎明》被刊用,而且排版的位置是在右上角。我心里微微一动。这是编辑从我的诗集《月光下的蝈蝈》里面选用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最初是发表《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版)上的。1985年到1988年,我和《中学生学习报》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晚上,接到了好友孙卫卫的短信,他问我能不能看到《中国新闻出版报》,上面有一个征文启事,是“我与《中学生学习报》的征文”,他说我知道你和《中学生学习报》有很深的缘分,有很感人的故事。是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文学少年都变成了一个文学中年了,但那最初的温暖我怎么会忘记呢?就像一瓶尘封了很多年的老酒,现在终于被打开了,那人,那事,那岁月,都迎面而来,芬芳满怀。。。。。。

1985年,我在山西永济的一个职业中学里面读书。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诗人,所以,我经常写诗,投稿。我有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的是各种报纸和期刊的通讯地址。只要能看到各种报纸和期刊的地址,我都会认真地抄在笔记本上,然后投稿。但这些投出去的稿子的命运,不是泥牛入海,就是遭遇铅印的退稿信。虽然也有发表的,但和投出去的稿子相比是少得可怜的。

有一天,我非常惊喜非常意外地收到了一封《中学生学习报》的来信。这封信是一个叫王国栋的编辑写来的(我并不知道他是这个报的副总编),他表达了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中学生学习报》从来不发表诗歌,也没有文学的版面。另一个意思是,他说他很欣赏我的诗歌,希望我继续努力,以后把创作的诗歌继续寄给他看。我很激动,虽然自己的诗歌不能在《中学生学习报》上发表,但王国栋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从此以后,我每写下诗歌,都要抄写一份寄给他。

后来,他告诉我,是我的创作热情和才华让他感动,他动了想在《中学生学习报》上开一个诗歌版块的栏目的念头,并说如有可能,还会开设文学增刊。这个消息又如春风一样,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一个初学写作的人,而且还在文学很崇高的年代,能得到这样的鼓励和青睐,无疑是天大的幸福。王国栋老师每一次写信,都要给我满满当当写好几页。但我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每一次,他的信封上都写着安武林同学收。可是,当我打开信,开头就变成了武安林同学你好。这个事情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就是我上大学以后也没对他说过,而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

大约是1986年的10月或11月的某一天,我又收到了他的来信。这一封信让我兴奋得差点没跳起来。他告诉我,1986年元旦的时候,《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版)将开始发表诗歌,而且第一首诗歌就是我的《黎明》。他说,你应当感到自豪,也要继续努力。我知道,当时的《中学生学习报》发行量高达好几百万份,我们职业中学订得很少,但在普通中学里面,那是一份知名度非常高的报纸,也是一份深受中学生欢迎的报纸。所以,我没有理由不自豪。

19861229,《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版)在右上角刊出了我的《黎明》一诗。诗歌的位置都高过了刊头的位置,所以非常醒目。而这一版中,只有我一首诗歌,也没有别的文学作品。这是《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版)第一次发表文学作品,且是诗歌。在诗歌的两边,各配了一个插图,右边的图很大,有灯笼和鞭炮,还有“新年愉快”几个红色的字样。左边是一个很微小的插图,画的是黎明的景观。

                       

    黎明                                                                            

                 山西永济第二职业中学    安武林

夜,撒出了漫天的星星

许许多多个有趣的谜

等着森林里睡觉的小男孩猜

 

小男孩走来了

一路洒着

晶莹的露水

 

小男孩走一步

一颗星星就熄灭了

于是,他把谜底涂满了天空

 

小鸟在树枝上叫了

太阳从很远的地方动身了

哦,人们知道了

他――黎明        

 

 

现在看来,这首诗歌多多少少是有些问题的,问题是结尾太直露了,但在当时,自己还是很喜欢的。谁不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呢?我把自己的诗歌剪了下来,连同报头,现在依然保存着,觉得它很珍贵。

从此,我就开始在《中学生学习报》的初中版和高中版发表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我全部保留着。尽管这些诗歌很稚嫩,但在去年出版的《月光下的蝈蝈》诗集的时候,我还是收了几首。为了永久的一个纪念,为了一个永恒的温暖。

1988年,我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免试破格录取。刚入学不久,《中学生学习报》就在周口地区开了一个“全国中学生文学笔会”,我是作为特约代表参加的。我见到了王国栋老师,记得个子不高,很精干的样子,穿着中山装,脸色红润,很有学者儒雅的风度。我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内心充满了感动感恩的话语,但我不善于口头表达,只是眼睛有些潮润。他希望我上了大学以后,继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二十多年过去了,那温暖,依然记得,深深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