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人和他的影子

(2009-10-19 20:03:31)
标签:

曹文轩

儿子

皮卡系列

新书

评l论

安武林

育儿

                                  一个人和他的影子

                   ——读曹文轩的“我的儿子皮卡”系列

                                           安武林

曹文轩的每一本书都是值得期待的,像他这样有着鲜明个性和精致艺术追求的作家,每一本书几乎都有让人惊喜之处。他新近推出的“我的儿子皮卡”系列,又一次证明了人们对他作品所形成的认识是正确的。曹文轩作品的受众群体,一直居高不下,读者的年龄和阅读者的文学素质都要求比较高,而这一次他的“皮卡”系列却把阅读的受众降低到了小学生普遍可以阅读的层面上,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奋的事。

曹文轩的小说,除了扑朔迷离的带有浓郁幻想色彩的“大王书”系列和《根鸟》之外,他所有的小说无一例外地带有他个人童年生活的影子和童年的生活经验,而“皮卡系列”也不例外。不过,在以往的小说中,他个人童年生活的影子和童年生活的经验都分布在少年儿童主人公的身上,这一次他毫无遮拦地把自己推给了读者,因为他的“皮卡系列”基本上是以他的两个儿子为主人公的,而他也是其中的一个主人公:父亲。曹文轩的小说一向被人称之为有浓重的个人的影子,有自传的特点。尤其是他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和亲人的描述(如父亲——小学校长)使人耳熟能详,至于别的还需要仔细的求证才能明白他塑造的主人公身上到底有他多少真实的影子。但这一次,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辨别出曹文轩作为一个父亲的真实情况。

曹文轩作品的风格一如既往,贯穿的还是唯美和优雅的基调。那些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依然鲜明的闪烁在他的这四本书中,如“水、大河、小学校长、油麻地、风车、船、羊”等等,它们已经成了曹文轩构建自己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支柱。我非常愿意承认,曹文轩是个在艺术上非常诚实的作家,他很直率,几乎不愿意违背生活的真实和他人格的真实。在“皮卡系列”第一本《尖叫》中,开诚布公地承认了自己的两次婚姻和自己的两个孩子:皮达和皮卡。其实,在曹文轩所有的作品中,展示的都是他遥远的、历史的以及故乡中度过的岁月,还有那些人和事。而“皮卡系列”中,我们看到的是他已经成为父亲的影子,表现的基本也是他并不遥远的生活。在第一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外表优雅、甚至是儒雅的人是如何苦恼不堪和窘迫不安的。生活就像锋利的手术刀一样,而每个人就是手术台上的病人,人性中再幽暗的角落都会被闪闪发光的手术刀的光芒所照耀,只要你有勇气去面对。曹文轩是有勇气的,而他的自信在苦恼面前或者说残酷的现实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的。

当皮卡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做父亲的喜悦和做父亲的痛苦也接踵而来。夫妻在家庭中的唇枪舌剑,有时候也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一切再伟大的人物也不能幸免。曹文轩的日常生活,夫妻语言的习惯以及特点,还有他的日常生活,都栩栩如生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但更重要的是:这都是曹文轩的影子,真实的。曹文轩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和妻子有分歧,也有一致,有时候教育孩子就像是在给他的博士生们上课一样们,而有的时候他简直就是一个粗暴的没有文化的无业游民。很显然,两个孩子至少需要一个军团的人来抚养才行,他和妻子是远远不够的。他苦恼的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时候,揪耳朵的动作证明他彻底麻木了。他需要疼痛来唤醒自己的灵感甚至是勇气。但是,他在育儿问题上一部分靠的是科学,更多的是依赖个人的成长经历。尤其是他把孩子送回故乡盐城的决定,无疑是遵循着个人的教育理念和个人成长的经验而来的,他觉得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既不是知识也不是文明,而是自然的环境。当我们阅读他所有的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这种坚定的信仰给他带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第一本的《尖叫》和第二本《仰望天空的猫》,写的是皮卡寄宿在故乡的生活经历。我们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结论,这个皮卡的真实生活有曹文轩童年生活的影子,他移植了相当一部分的生活资产,补贴在儿子这个形象上。区别在于,这个皮卡生活的年代的气息已经是现代的,昨天今天明天在我们看来都是很熟悉的,孩子们也是十分熟谙的。和他别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我们第一次在曹文轩的作品中全面阅读到他家族的成员,皮卡的姑姑们――也就是曹文轩的妹妹——是如何疼爱小皮卡的。他的爷爷奶奶(也就是曹文轩的父母)是如何宠爱小皮卡的。小皮卡的形象惹人喜爱,在乡下那些岁月里,小皮卡几乎是个人见人爱的小东西,更何况他还有个大受人尊敬的爷爷——小学校长。曹文轩在很多作品中都提到过自己的父亲,这样父亲也许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他却从文学和情感的意义上给父亲的才华以及人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小皮卡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之中,感受到了由爱制成的大网所带来的自由、快乐、幸福和温暖。很奇怪的是,曹文轩小时候在父亲那里感受到的是威严和严厉,而小皮卡得到的却是宽容甚至是纵容(包括溺爱)。曹文轩像众多的父亲一样,对儿子任何一处不同寻常的表现都充满了惊喜的关注,甚至是奢侈的夸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采用华丽而又铺张的笔墨来描写自己儿子日常言行中的细节。甚至是儿子的尖叫,在他笔下都充满了玄妙而又壮观的韵味。

在第三本《再见,钢琴》和《淘金兄弟》中,我们的小皮卡终于回到了北京。北京在皮卡中的意识中是模糊的,可以说没有一点印象,因为他刚生下来6个月就被送到了乡下。我们的皮卡两度适应,在乡下,是适应离开父母的声音和气息,在城里,适应独居和城市的生活习惯。曹文轩刻画这些细节是极其富有感染力的,细致而又传神。曹文轩对北京、东京大学、城市是有一种沾沾自喜的情结,但他同样对他的故乡充满深情并把它升华到了一种人类精神滋养的高度。但他很少去轻视别的城市,比如说天津,好坏都含糊其词地一笔带过,他们一家人去了一趟天津。在很多场合,我们都难看到曹文轩的另一面,比如说尴尬,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儿子的关系等等。我们发现,他和儿子谈话也带有那种睿智的讽刺口吻,不过这些话犹如泥牛入海根本产生不了一点效果,倒是他踢儿子一脚更有威慑力。很显然,在家里他也是喜欢以导师自居的,明明自己连驾驶证都没有,偏偏要对太太的驾驶技术说三道四,频频发布指挥口令。尽管如此,我们的皮达倒是很有哥哥的风范,无论对错都站在皮卡这一边,处处维护皮卡。

“我的儿子皮卡”系列是曹文轩难得的显得平易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亲合力。尽管他的作品一向以纯正优美见长,但这个系列却充满了幽默和风趣细节。这种幽默是我们可爱的皮卡的形象所带来的,是皮卡那种淘气的天真以及不肯驯服的野性所带来的。比如把家里的钟表的时间拨慢几个小时,让曹文轩第一次给博生们上课迟到。比如父亲在无本驾驶通过高速路口时皮卡向警察大喊“这个人没有本”。在父与子的较量和冲突中,曹文轩满腹经纶但却无计可施,除了尴尬、苦笑、威胁、甚至动用武力之外,像大多数的父亲一样毫无才智可言。但,他却是宽容,欣赏的,那怕还带有几分无奈的苦笑。这个系列阅读的读者对象的广泛程度似乎超过了他的任何一部作品。因为他带有育儿心得育儿甘苦之类的内容,做过父母的和没有准备做父母的、还有小学生都适合阅读,哪怕仅仅是对曹文轩这个人充满好奇之心的读者都非常适宜。在他所有作品中,这部作品大概是给我们披露作者本人信息最多的一个系列。

我们也看出了另一种努力,就是曹文轩放低了写作姿态,加强了故事性,并在章节的处理上,都考虑到了小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特点。比如说,有的一节,仅仅几百个字。写的收放自如,节奏和力度都控制的恰到好处。小皮卡幼儿园的生活结束了。似乎下四本该是皮卡的小学生活了。如果我们猜测没有错的话,作者的“我的儿子皮卡”系列,四本一套,基本上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写到高中的(甚至包括大学)。这些关乎成长的文字,关乎见证成长的文字,无不透射着美和爱的真挚的情愫。而小说艺术的真正的魅力,在曹文轩的作品中从来都是放在第一位的。我可以很自豪地对读者说:我在读小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文学温暖世界
后一篇:灵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