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树下
(2009-07-25 22:45:09)
标签:
张怀存儿童诗评论铅笔树育儿 |
分类: 书评 |
每一个诗人都在寻找一种表达形式,无论最终选择的这种形式是强烈的还是微弱的,但都是真实的。好在巴尔扎克那样的天才和天才的雄心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终结,所以诗人们的努力和处境都是大同小异的,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那就是诗人们正在寻找一种独特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有异于他人的),从而使自己的梦想和情感用果实的形态(诗歌)闪亮在人们的眼前。那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符号。这个符号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和个人智慧上的结晶,但它必须通过纯熟的艺术作品来实现或者说来完成。张怀存――这个朴素的儿童诗人――始终怀着欣喜和狂热的心情从事儿童诗歌创作的人,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她已经顺利地或者说成功地建立起了一个醒目的符号:铅笔树。
当我们提到张怀存的时候,就不能不谈她的铅笔树;而我们谈到铅笔树的时候,就不可能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张怀存。这种内在的血肉相契的关系,就是诗人经营和搭建起来的一个文化符号。也许,她本人凭着心灵的挚爱——对儿童诗的——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顺利地完成了文化符号的创造过程。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她的儿童诗写的多么优秀并在中国儿童诗界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了,但它至少可以说明或者说证明一点,这个文化符号的建立会让她脱颖而出并越过很多优秀的儿童诗人而被读者和中国儿童文学界所关注。文化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决定了她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很自然,她也就顺理成章地——也可以说是心安理得地——在中国儿童诗歌界占居一席之地。当我们迷惑于种种流行文化的符号并对其作出种种强烈或者说激烈反应的时候,当然在对待张怀存这个问题上会持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张怀存是一个清澈的儿童诗人,从来不会也不曾打算隐藏自己的秘密,尤其是儿童诗歌创作中的秘密。她在《铅笔树的秘密》中写道:我躲在铅笔树里/瞳孔已开始黑亮/
我需要指出的是,诗人的诗歌里面有一种博爱的意识,这种博爱的意识表现在诗人并不是在写一己之喜一己之欢一己之乐,它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无论是创造者还是分享者。到处都是儿童诗歌,到处都是儿童诗人:到处是熟透的铅笔树/到处是铅笔树林。这种田园式的理想是很纯粹的,它已经远非是我前面所说的世俗意义上的一己的梦想的表达或者说对自己心灵快乐的传达了。诗人已经完成了从一花独放到满园争春的过渡或者说升华。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但艺术的本身或者说终极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来让我们和现实对抗。
张怀存的儿童诗歌是温暖的,这种温暖不仅源自诗人本身的人格魅力、对待生活和事业的态度,而且她的诗歌本身就洋溢着一种乐观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精神。无论是小花小草,还是小感小情,都无不流动着一种快乐的情绪。在她的《窗边的太阳花》里,她写道:太阳出来啦/花儿仰起可爱的脸蛋
张怀存的儿童诗有时候会给我们一种拙朴和平实的感觉,她不需要更多的艺术修饰和点缀,就那么直截了当甚至有点令人不快地陈列在我们面前,甚至我们还有点儿不习惯把这样的诗歌称之为优秀之作。她自己沾沾自喜但却被同行们误解,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所遵循的创作原则,更不知道绘画给她的诗歌带来了什么。在她的《夜晚》中,她写道:天黑了/
张怀存的儿童诗明净,清澈,灿烂,纯真,几乎是被人公认了的艺术特点。我们既看不到张牙舞爪的现代,也看不到抱残守缺的古典,她似乎停留在一个真空地带,而且很坚定。这里是一个纯净的世界。小雨点,阳光,花朵,夜晚,小昆虫等等都充满了自然的情趣。她之所以爱的如此痴迷,或者说深深迷恋,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和简单的肯定,儿童诗给她带来了快乐,儿童诗是她心灵的释放和精神的减压灵丹妙药。假如我们曾经亲眼目睹过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情景,仅仅一瞥就够了,我们就能看出她奔放的热情率真的性格以及她绵绵不断的爱意,似乎这些孩子都是她的孩子,而诗歌也是她的孩子。这种诗里诗外的联系并非是多余的,就像马雅科夫斯基朗诵诗歌的传统如果在今天还依然保留的话也不多余一样。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孤立的理解方式。其实,她的诗歌是有一些天然的稚嫩的,就像春天的幼芽一样清新而又透明,而她本人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们看看她的《童年的目光》就明白了,一万缕笑声,一万个故事,贪婪的回忆和陶醉的快乐都在爷爷的身边。毫无疑问,诗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童年,她乐此不彼地打捞和重温童年的快乐无非是希望长久地持有和拥有这些温馨和富足,潜在的不愿意长大的心态暴露无遗。
这些清清浅浅的小诗,像潺潺流过的小溪。它们带着诗人的梦想、欢乐、爱、温暖去感染读者;她是幸福而又快乐的诗人,她更希望孩子们能分享她的果实的芳香。一两颗雨滴不能滋润大地,一两颗露珠也不能晶莹花朵,只有形成一个巨大的群体的时候,才能给人们送来惊喜。张怀存的铅笔树慢慢长大了,长成了一颗石榴。换句话说,就是她的铅笔树慢慢变成了她本人的一个文化符号,而文化符号的力量和惯性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会把她带到一个她自己都无法掌控的空间里。如果她能一如既往地守住自己那份清澈的爱,那么她会得到更多的惊喜,这种惊喜会让她感到惶惑,一个儿童诗人会不会得到的太多了?一个懂得感恩和懂得珍惜的诗人是会这样自问的,而她的每一首诗都潜伏着这样的密码:春天的心醉了/妈妈说那是春天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