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年经历的必然性

(2007-09-15 17:48:28)
标签:

文学/原创

                          童年经历的必然性
                           安武林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作家,但每个时代的作家所做的事都是一样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穿越时代而成为永恒。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童年,但每个成人的心愿都是一致的:就是如何让孩子们的童年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成为一生的美好回忆。但不能否认的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自己的时代所留下鲜明的烙印。杨明火和他的长篇小说《特派员的儿子》,就是很多例子之中的一个。
    我一向喜欢战争小说,无论是成人的还是儿童的作品。在阅读杨明火的小说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闪闪的红星》这部小说。阅读的经验总是很有趣的,它总要触类旁通地把你带到另一个作品的阅读记忆中。它们的题材是相似的,都是写战争年代的故事的。用樊发稼先生的话说,是革命历史小说。《闪闪的红星》写的是潘冬子成长的故事,《特派员的儿子》写的是一个男孩敏儿的成长故事。但他们的家庭结构是相似的。父母都是革命者。这样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每个人都要慢慢长大,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成长文学的内涵。他们的精神、情感、生理、心理、意志、人格都要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这就是童年经历的必然性。那么,让我们的孩子经历一些什么,如何让他们成长,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这就是作家们下意识要做的一些事。在我们的儿童文学领域内,无意识的东西很少,所以,我们的儿童文学很不适宜用精神分析学的批评方法来进行批评。杨明火的《特派员的儿子》和《闪闪的红星》一样,选择的都是现代孩子们所不熟悉的革命历史题材。
    我们现在很少有人提倾向性的问题了,一个作家的选材方面的决定,就会决定一个作家作品的历史走向,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体现一个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很显然,热衷于历史题材的作家,他很看重的就是历史的传承。至少,杨明火先生认为传统是不能丢的。历史不能断裂。《闪闪的红星》和《特派员的儿子》的作者都有这种忧患意识。很显然,我们现代的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的孩子们看来,敏儿和潘冬子的经历已经是神话了。如果撇除艺术性的感染力不谈的话,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和那些血与火的历史发生共鸣。
    我们当下的小说,几乎全篇一律都是时代的特征,但很少有特色。你找不到地域特征,很难能确定故事的发生地。《特派员的儿子》和《闪闪的红星》则是很明显的。如果把二者相比较的话,我们看到的是《特派员的儿子》更富有人性化的味道。《闪闪的红星》倡导的是革命精神的延续,而《特派员的儿子》刻划的是一个少年成为革命者的经历。不用去考量二者故事的差异,仅从书名中我们就能看出两个作家的价值取向。《闪闪的红星》重在渲染环境的恶劣性和斗争的严酷性。《特派员的儿子》重点在于写主人公如何克制自我并表现机智。但它们的相似性在于:两个主人公都表示出了对革命的坚定和对革命事业的神圣追求。在潘冬子和妈妈的对话中,在敏儿和父亲的对话中,我们都可以很清晰地认识这一点。
    我非常乐于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特派员的儿子》比《闪闪的红星》细节更多,更令人信服,更儿童化。在《特派员的儿子》和《闪闪的红星》主人公数量对比上,和他们之间活动的范围中,我们更能看到杨明火的作品是纯粹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敏儿基本上是在孩子们中间活动。无论是他喜欢的但始终遭到误解的女孩吴仿月,还是和他有敌对关系的黄大发,甚至在救人的细节中,我们都能看出杨明火先生的作品定位。更何况在敏儿的周围,还有永旺、振国、小苟等。这些人物的比例关系能够充分证明《闪闪的红星》和《特派员的儿子》的定位问题。
    《特派员的儿子》语言很有特色,作者可能是个诗人的缘故吧,语言风格具有很大的跳跃性。一会儿来几句诗,一会儿又是口语,一会儿又是散文式的描写。不同的语言特色转变,会给人阅读带来一种新鲜的阅读快感。在我所阅读过的战争小说,尤其是儿童为主的小说中,是很少有的。那些明快的,细腻的,有时候是凝重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动态的和静态的生活风貌。阅读杨明火的作品的时候,我想到了“起伏”一词。这个起伏不是故事的起伏,而是语言本身的起伏。这种起伏是不是具有广泛的被读者喜欢的基础呢?我不知道,但我本人是喜欢的。
    我总想,童年的经历会对人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们--像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潘冬子等等,这些英雄的形象,不仅仅属于儿童了。我相信,他们的成长经历对我们现代的孩子绝对有现实的意义。尽管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但他们不畏惧困难,不怕挫折,向着理想坚定不移地跋涉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