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福音
——读郑春华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童书
安武林
郑春华是一个长不大的儿童文学作家,是一个对孩子具有浓烈的爱心的母亲。这一点已经成为儿童文学作家圈内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有关她的轶闻趣事基本上都与此主题有关。我们从她的《紫罗兰幼儿园》、《贝加的樱桃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到现在问世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就会看出这种传闻是多么的合乎客观的实际。她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具有童心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家。很显然,这套书像福音书一样会给孩子们送去快乐和笑声。
郑春华的诗歌、童话和到小说,都是写给幼儿和小学生看的。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作品更接近于西方的儿童文学的概念。她的作品是更纯粹的儿童文学。幼儿是柔软的,需要温柔的心来呵护。而小学生——自从进入
小学的那一刻起--的快乐和烦恼就如影相随了。如不加以甄别,我们几乎觉察不到一个幼儿和一个刚刚进入小学的小学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当然,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秘密,但它却是必须注意的和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儿童心理现象。郑春华的切入点就是从马鸣加进入小学的第一天开始的。
人生重要的标志屈指可数,值得回忆的转折点也就那么几个。但是,越是幼年越是童年的东西,越容易让人淡忘或者刻骨铭心。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朝着两极的方向发展着的。马鸣加是个非常小子,她的非常之处就在于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淘气包。好动,善于模仿,勇敢,想象力丰富。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马鸣加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能够触动我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似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或多或少地记录在马鸣加系列之中。如此逼真而又传神的描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惊讶。我们不得不承认,郑春华是我们童年细致的观察者和忠实的记录者。她精确地观察到了当代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也为我们成年人真诚地记录了我们温暖的过去。
在我们的印象中,小小孩是没有什么烦恼和忧伤的。如果说我们心里完全明白并承认他们确实拥有那些所谓的成长过程中的疼痛,那么就说明我们根本没有重视。在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中,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小小的男子汉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大人。他的虚荣心和好胜心乃至自尊心都异乎寻常地变得重要起来。可以说,在幼儿园的时候,他还根本意识不到这些。但进入小学以后,一切都变得与众不同了。当马鸣加忧伤地望着窗外的幼儿园时,我们的心都会为之隐隐作痛。无可置疑,我们每个人都要长大,这是不能拒绝的,而且这也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很多很多东西就逐渐形成了。马鸣加在学校里,需要学会很多东西。比如说,适应,要适应同学,老师,集体,时间,秩序,这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感到忧虑。尽管马鸣加嘻嘻哈哈给我们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笑声,但这些笑声之中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东西。如果探究其中的意义,它对心理研究以及教学研究的价值更大一些。我们常常说要善待我们的儿童,如果我们连我们的儿童都不了解,善待又从何谈起?非常小子马鸣加给我们提供的正是了解孩子们的一个真实的文本。
这套书感人的力量都在于细节。在于细节的真实和生动。郑春华与我们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家--尤其是写幽默小说的作家相比,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的创作心境很恬静,作品细腻,那些细小的事件如同小溪流水一样欢快、自然。她从不过分地使用夸张手法。一个人的作品能否受孩子们的欢迎,取决于她投入的爱有多少,但是,那种媚儿童的作品除外。马鸣加是大头儿子之后郑春华塑造的又一个深受孩子们欢迎的文学形象。我们相信,马鸣加一定会走进孩子们的中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