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理由告诉你,上课不要只讲“干货”!
(2023-04-03 10:55:08)分类: 课改前沿 |
4个理由告诉你,上课不要只讲“干货”!
“干货”这个词,在教学中常常被提到,但是一味的传输“干货”知识,却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干货”和“湿货”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干货,指的是一些经过有经验的人总结精炼过后的实用性比较强的方法。而所谓湿货,则是指相对于干货,少了一些总结精炼的知识。
我会把干货比喻成神兵利器,拿到就可以马上去使用;而湿货更像是内功心法,你拿到后还需要去修炼,做到内化于心。
对于干货,许多学员如奉圣经一般,希望老师整堂课上都在讲干货,喜欢老师把知识点全部都总结好了,他们只需要去背一下,考场上直接背默下来。
但是,如果是抱着这个态度来学习,学习的效果一般不会太高。
为什么?
并不是说干货不好,只是全堂课只讲干货,学生根本无法吸收。别说是初中生,就算是考托福、雅思的学员,一堂课听的全是干货,大概率也会被“渴死”。
不提专注度的原因,如果上课只讲干货,或者课堂干货所占的比例太高,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其一
干货是某一部分知识点的凝结,是碎片化的内容,很难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如果只掌握碎片化的知识,无疑是管中窥豹,难见全局。
其二
这些干货都是他人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每个人的能力、知识背景的不同,这些干货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
就像我们都熟知苹果、阿里、新东方这类公司的创业史,对乔布斯、马云、俞敏洪的人生经历如数家珍,但是,不是说我们靠这些总结出来的干货,就可以完美复制出另一个苹果、阿里、新东方出来。
其三
有的干货内容有时是为了押韵好记,但是,不利于你去深刻理解掌握。你无法通过虚泛的结论去掌握一门学科的精髓,你没有真的动笔计算、真的动笔写作,你就无法真的入数学、语文的学科大门。
其四
一堂只有干货的课堂更像是给你打鸡血,给你错误的信心。而湿货也并不代表就是毫无营养。
所以,在我看来,一节好的课堂,既要有“干货”,也要有“湿货”。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动手,中间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抓回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这就引申出下一个问题,一节课中,干货与湿货的比例怎么样才是好的?以我个人的观点,干湿货的比例有点像是橄榄型,头尾各占30%的干货,中间则是40%的湿货。
需要注意的是,开篇提及的干货与湿货比例并不是绝对的。根据学习心理发展理论,在不同年纪,人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学员的年纪、学习程度、学习的性质等,去改变干、湿货的比例。
如果是那种考前突击型的学员,他们来补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押题,为了老师给标出重点,从而顺利通过考试。那么,他们需要的几乎全是干货的课堂,干货的比例可以达到90%,湿货的10%主要是让他们放松。
而那种低幼年纪的学员,家长更多想要的是价值观的引导,在寓教于乐中学习知识,这时,干货部分可能只占到30%,更多的是湿货,通过游戏环节,通过设计有趣的课堂互动,引导着孩子学习知识。
所以,受众群体的不同,所要面临的考试性质不同,干湿货的比例也要调整。
没有普世的实践手册,具体的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
干货就像神兵利器,拿到就可以马上去使用,而湿货更像是内功心法,拿到后还需要去修炼,做到内化于心。干货固然重要,没有趁手的兵器,你纵有一身本领也难以施展,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
但是要注意的是,过于依赖神兵利器,却忽视自身的修炼也是不行的。你不能指望三岁幼童举起屠龙宝刀,神兵利器也要在有能者手中,才能绽放出耀眼的锋芒。
作者:林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