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
| 分类: 课改前沿 |
于漪: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
提及中国基础教育思想的变革,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理念的不断演变,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于漪。
在67年从教时间里,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其中,全国首届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在这次表彰中,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获奖者。
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育?
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学生?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来看看于漪老师是如何理解的
教育就是滴灌生命之魂
教书和育人,“育人”是大目标,“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
譬如语文教师,教文是他的天职,须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读、说、写的能力。
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的“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
“教书”,说到底只是教书匠。在“教书”的同时“育人”,才有可能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育人”,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如果把“育”理解为只是开发智力,或者理解为只是提高解题能力,这就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毛病,以这样的观点指导教学实践,必然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做教书匠,不花费太多的力气几乎都可以做到,而做一个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灵魂工程师,那就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需要用心血去浇灌。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头等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任课教师应精心探讨、着力研究的课题。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
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
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
学生世界的事无须喋喋不休,动辄下禁止令,管头管脚。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在关键处引导,坚持正面教育。
几十年来,我教过各种类型的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书”,我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也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的乐趣。
为了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首要在“发现”上下功夫。教师要随时随地开放自己的感官,让学生思想、品德、知识、爱好、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等各种信息进入自己的脑中,分别储存起来,千万不能闭锁自己的感官。
尤其是要锻炼自己的眼力,要有敏锐的目光,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特点、长处,哪怕是思想、言行偏差较多的学生,他们也有成长向上的闪光点。
窥见他们心中的那“一角”,肯定,激励,引导,他们对我会报以灿烂的笑容,“笑”的音符也会在我心弦中弹奏。
有眼力就要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让它在眼皮底下溜走。撇一撇嘴,脸上掠过一丝笑意,目光中突然出现某种异彩。
这些细微的表情、动作瞬息即消逝,如果能迅速捉住,和彼时彼地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那“一角”,窥见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真实想法,大至社会、人生,小到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在这方面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
我在学校里担任过各种角色,我觉得最难的莫过于上课。学校里每节课上得有质量,学校教育就天下无敌,但是把每节课上好谈何容易。
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
第一是好学。
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知识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础。
我们过去的一些大学的、中学的教师文化积淀很深,他们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拿起一个教本来,就可以左右逢源。
他们的文化底子好,学生再怎么问,他们也不怕。我们现在上课就怕学生问,一问就不知道怎么办,回答不上来。
第二是深思。
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我们为什么会浅阅读,为什么会误读,就是没有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内核。
第三是力行。
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