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徐工拒绝三一收购理由的回复
一、关于“三一收购徐工是蛇吞象”
三一与徐工规模的差异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大家看到的只是上市公司三一重工,其销售额只占集团销售额的大约50%。徐工的两大主业的对外销售额在70亿元左右;而三一集团的销售规模超过60亿。
其次,看企业的实力主要看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成长性而不仅仅是经营规模。这两个方面三一还占有一些相对优势:徐工去年是亏损1.2亿而三一赢利3个多亿;成长性方面三一优势更明显,徐工是一个拥有60年历史的老企业,并且徐工集团规模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形成的,而三一从零起步,十多年发展成这个规模,靠的完全是自主发展。
所以,无论从规模还是赢利能力、成长性,三一收购徐工都不能说是“蛇吞象”。
即使是“蛇吞象”,在资本市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二、关于“文化差异”
先不讲文化差异是否是并购的重要因素,就事论事,三一和徐工毕竟都是中国的本土企业,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虽有一些差异,但再有差异也没有一个中国公司和一个美国公司的文化差异那么大吧?
其次,我们毕竟同属一个行业,企业文化与企业所在的行业还是高度相关的,有一些内在要求是有共性的,三一与徐工的文化差异怎么说也比一个制造企业和财务投资公司的文化差异小吧?
所以,以文化差异拒绝三一也是说不过去的。
三、关于“三一出价太低”
首先,出价多少要跟买什么东西结合起来。徐工并购的改制方案最初是多家参与的方案,不是85%独家绝对控股的方案!也就是说,三一的出价并不是针对85%股权!
其次,三一的出价是在未能获取徐工任何信息并且徐工改制思路根本没有定型的时候提出来的,与其说是一种出价,还不如说是一种想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愿望;
从商务谈判角度来讲,任何一项交易都会有一个出价和要价的过程。我想,凯雷收购徐工肯定也不是一次性报价,必定也是一个复杂谈判过程的结果。而三一根本就没有得到实质性参与的机会,一厢情愿提出合作意向以后就是石沉大海,渺无音讯。
以出价太低而拒绝三一,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也是不成立的。
四、关于“三一未正式提交方案”
首先,这一条与上一条理由是矛盾的。如果未提交方案,怎么知道三一出价低?!又说给政府提交了,未给徐工提交,这是违反逻辑的。我们为徐工收购案成立了专门机构,聘请了专业的中介公司,并且首先拜访的就是徐工,怎么可能只给政府递交而不给徐工递交呢?!
五、关于“三一没钱收购”
徐工发言人作了一大堆分析,说三一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收购徐工,这也是站不住脚的。
没有哪个公司会在帐上保持几十亿的存款不用而等待收购机会,有没有钱不能看帐上有没有现金,关键是收购安排的筹资能力。如果以凯雷方式,我可以负责任地讲,明天签合同,后天三一就可以付款!即使是全资现金收购,三一也有充分的筹资能力,听说三一收购徐工,我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很多业界人士纷纷表达要与三一合作来收购徐工的意向。
说收购没有钱其实是外行人说的话,收购属项目投资,是有很多筹资渠道和方法的。再说,三一有没有钱不能凭某些人的主观判断,合同法对合同双方的责任和业务是有规定的,如果三一违反合同或拒不履行业务,法律会维护徐工的权益。
所以徐工某些人拒绝三一的真正理由也许只有一个:就是不卖给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