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1-243页 谈谈严学章  陈新亚

(2014-02-23 11:58:17)
标签:

文化

分类: 《蟹派文化艺术丛书》—评论卷

谈谈严学章

陈新亚

他的书写多主以侧锋,将浓墨时侧笔扫荡的厚重线迹与枯墨时的感觉交互,表现出酣畅的刀斧效果。这种完全碑刻化的书写,在他的行草书作中,依然保持得那么纯然。破笔翻折,不作少许的媚圆,而恢宏之气顿见,给人节奏出一片噼驳的音响。

http://s2/mw690/001kizpNzy6GOdlXwnTa1&690谈谈严学章  陈新亚" TITLE="241-243页 谈谈严学章  陈新亚" />
与韩美林先生 

严学章是我颇易亲近的书人之一。他善于体悟,时时于其身处之境保持警觉。其于书事,或只将其作为一种体验媒介,从而为其心灵的觉知服务。倘若他志于书艺,其未来于书法文化精神方面,必将更倾向于传统形态。我以为,这种内向化的艺术方式并非保守、封闭,实际上,只有从对自身的体验中进入书法传统,才能更诗意地透视传统,并在消耗传统的同时,不断实现其个体化的书艺创造。

因此,这类人的艺术技巧,许多是书法之外、之前的,是通过别种形式—日常生活体验、语言文学体验等去获得技巧训练,以渗透到书法中来。所以,即使其书法尚未娴熟,实则他于笔墨中所获致的心灵觉悟已很可观了。这种可观是甘苦自知的、潜隐的,旁人不易晓得。一旦有了自知、甘苦,他能较深地与书法的精神传统沟通。这是中国书法的特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书法传统博大精深,且流动不已,如何找到那个切入点,并于流变中找到那个不变呢?—这切点与不变的东西,即是人,及其自觉冷静的审美观照。

严学章应属此类书人。在书法之前,他当过兵,曾以诗歌、小说、散文(发表过作品数十万字)等多种形式,去体验其生存之味;在书法之中,他亦有十余万字的书论刊于各专业报刊,其心、手之勤不难想见。在读其文学书法及书论作品时,就是向来着意给朋友直言的我,也不好轻易建议他日后应作哪一种创作的取舍。或者,还是一样都不摒弃更好吧!对于一个内心世界自由而丰富、感觉敏锐的人来说,他的自然表达亦须相应有多种艺术形式的备用,诗、文、书因可与意象本质相通,但各自的形象构造则大异;况且,以牺牲其他而毕生殉于俏兴一时的书法,虽为现时人的聪明,但对具体的个体来说,并不一定都很智慧。书法是一种生命形式,但不一定能表现某些个体人生的全部蕴涵。若专于一艺,“成家”的可能性或更大,但也难免致使生命信息的部分流失吧。扯得远了。

严学章于书法则一直致力于魏碑,尤喜其韵调古宕、意气宽厚一路,如《嵩高灵庙碑》《鞠彦云墓志》等。他的取法,颇忠守于拓本的精神面貌,即纯粹的刀刻味道。几乎完全遮去了原本的书意。因此他的书写多主以侧锋,将浓墨时侧笔扫荡的厚重线迹与枯墨时的感觉交互,表现出酣畅的刀斧效果。这种完全碑刻化的书写,在他的行草书作中,依然保持得那么纯然。破笔翻折,不作少许的媚圆,而恢宏之气顿见,给人节奏出一片噼驳的音响。

用完全碑刻化的笔法作书,是颇具险难意味的,路子不宽;历来只敢在楷书中勾描,一旦运用于行草,便不得不掺进帖意以救护。学章的书作,也有许多“丑拙”处,但其“丑拙”是自在的,它是从纯碑刻化的笔中衍化、流溢出来的,不同于时下那些故意将字往生硬扭捏去写了作派。其风格眼下虽欠成熟,但实已显示出了自身的独特性,以及缘此探索下去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书者的拓展意识、艺术视角的独特及其创作心态的超然。

严学章艺术创作的另一特色(如前所述),是其体验的非单一性,它直接来自于对自身境况的充分感知。如一副联句:“架上有书随我读,壶中无酒任它空。”显然不是为书而书,而是在其“不能酒”的自况体验中与书法的会聚,从而使这书作渗透着其人的况味,多了一层读解。其《先亮斋铭并记》《观舞》等书作亦然。这类作品在他笔下不少。这种人文趣致的洇染,并非简单的“字外功”可以归纳,而在严学章的整体艺术追求中,不啻是一种存在方式的自觉营造。我欣赏他这种独立、自由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