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安吉汉晋古砖概述(抱甓 文)

(2018-08-14 10:11:04)
标签:

转载

安吉地处浙江北部,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先人沿西苕溪两岸栖息,秦统一后为故鄣县,秦末置鄣郡。东汉中平二年,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境内古墓广为分布,尤以汉晋墓葬最为多见。随着近年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出土资料的不断丰富,对汉晋古砖的了解也进一步深化。

  汉晋砖室墓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历来论述汉晋砖室墓产生、滥觞原委,无不与厚葬之风奉行、当地经济繁荣、豪门富庶集聚相联系,认为砖室墓均系贵族墓室,是经统治阶级倡导而形成的墓葬风俗。然而从考古发掘显示,安吉境内砖室墓极为普见,随葬印章均系普通私印,可以推见砖室墓并非仅系贵族墓室,其产生发展应是流行于民间,正如古代诗歌(如《诗经》、《乐府》等)、社会习俗一样,往往初始于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间。而后随着厚葬习俗发展,为社会所广泛采用,成为一时之风俗。

砖室墓的产生,是在战国、西汉土坑墓、木椁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安吉境内最早的砖椁墓出现于西汉晚期,最早的纪年砖则出现于东汉永元七年。砖椁墓盛行于东汉中晚期,境内发现大量砖室墓,包括部分较大规模的家族墓葬。两晋后呈式微之势,砖文的形式与墓葬的规格日趋单一。这和当时人本思想的发展相一致。

西周时期随着“五行”观念的出现,“唯天独尊”思想开始动摇,春秋、战国“抑天尚土”思想的兴起,把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天上拉回地上、人间,最终面对人类自身。特别是汉武帝之后出现了墓葬制度和礼俗的变化,“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待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论衡·薄葬篇》)。反映在陪葬器物的组合上:增加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衣食住行等象征物无不纳入墓葬中,模仿生活场景。东汉中晚期砖文中大量出现“富贵”、“高迁”、“宜子孙”、“大吉”等面对现实的吉祥语内容,甚至出现了“听事堂”、房屋等居住场所。汉代尊崇儒术,实行“举孝廉”制度,“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废屋卖业。”(《盐铁论·散不足》)厚葬习俗“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后汉书·光武纪》),盛行于民间。三国、两晋时期,官府提倡薄葬,曹操曾下《整齐风俗令》,禁立碑、厚葬。加上儒、佛、道三家思想开始盛行,墓砖的装饰减弱,糅合三家思想的堆塑罐出现,成为新的寄托物。到了东晋,墓砖出现的莲花图案,更是佛教初始阶段的体现。

另外,从安吉汉末砖室墓盛行、砖文丰富多彩可以看到:尽管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而当地则相对安宁,“光和末,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汉灵帝于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割故鄣县南境置县,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赐名“安吉”,此即安吉建县之始。当时县治设于天目乡(今孝丰),但至今不知具体地址,从汉末墓葬分布可以推断,当时县治应设在今安泗、洛四一带。

二 汉晋墓砖的规格、制作及砌筑

北方、中原地区流行画像石墓,砖室墓一般用大型空心砖。我地墓砖均为小型条砖,砖青灰色,一般长30-38厘米、宽14-18厘米、厚4-7厘米,规格多种,有长方形、刀形、楔形、榫卯形四种,以前两种多见。

早期墓砖多为素面,以实用为主,随着对形式美的追求,进而在砖上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字和纹饰,将实用性与审美功能融为一体。到东汉中期开始模印文字图案,大多印于砖的侧面,也有印于砖顶端的。其制作过程先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模上,再把木模压印在未干的砖胚上,晾干后入窑焙烧。雕刻技法有两种:一种是阳线雕,经过模压的砖的平面上稍凸起线条,线条粗细曲直较为均匀,这种手法较为明快简洁,醒目传神,概括性强。另一种半浮雕式,多用于动物的躯干,使之凸成圆弧,有立体感,如“双凤”砖。印模时可以一模印出,也可连模接印。由于工匠粗心,经常会出现“反文”。砖面图案一般用拍印法,即将雕有花纹的木板拍印到砖胚上,有时因拍印不慎,有重叠或仅印出一半纹饰的现象。少数也有用模印法,如“阳遂复世”砖。模具应是木质,在墓葬和砖窑遗址的发掘中均未见有陶模出土,由于木材易烂,故而也未见木模出土。砖重不便运输,往往就地为窑,砖窑以小型为多,一般位于墓室附近数米至数十米之间。数墓一窑、一墓一窑、一墓数窑均有发现。窑炉皆为半倒烟马蹄形窑,掘于地下,由灶门、灶壁、烟道组成。“凡烧变砖瓦之制,前一日装窑,次日上水窨,更三日开,候次透及七日出窑”(《营造法式·窑作篇》),窨水砖呈青色,未窨水的则呈红色。青色窨水砖防冻耐牢,故汉晋墓皆用青砖。在发掘中,曾于砖窑遗址发现红砖,应该是当时未被充分窨水的次砖。另外,窑膛湿度过高,水分凝聚砖表,会在砖表形成“青釉”的效果。

砖用于砌筑墓顶、墓壁、墓底,砖间用泥浆胶结。墓顶有券顶和穹窿顶两种,券顶用刀形砖券筑;穹窿顶呈方锥或圆锥式,合缝处用一楔形砖密闭。墓门也用刀形砖券砌。墓壁主要采用顺砖平砌与丁砖侧砌上下层相间的组合形式,壁厚两砖宽。墓底砖的排法有横排通缝、横排错缝、人字缝等,铺砖一到四层。

三 汉晋砖饰的内容

安吉出土的汉晋古砖,从内容上可分为文字砖和画像砖两类。

文字砖包括纪年、吉语、记名、记事数种。

纪年  记载墓主死亡、墓砖烧制或棺椁砌筑年份。东汉、三国、两晋均有发现。东汉有永元、元初、永兴、永寿、熹平、中平、永汉、初平、建安;东吴有太平、建兴;西晋有太康、元康;东晋有升平、永和。其中“永和二月十三日辛卯阳裳物故时太岁在辛”是记载墓主死亡年份;“太康六年八月廿日作”是记载墓砖烧制年份;“永兴元年太岁在丁巳李氏泊造作斯椁坚牢复好”是记载棺椁砌筑年份。

纪年砖是墓葬断代的可靠依据,它的形式,最简单的只记年号,如“元康”;其次是年号后注明年份,如“永元九年”;再次是年份后注明月日或干支记时,如“建兴二年八月卅日”。另外,一部分纪年砖是以纪年为主体,后面带有记名、记事、吉语,组成一件完整的砖文,接近于以后的墓志。还有在纪年后带有画像的。

吉语  常见的有:万岁不败、万世不败、富贵、阳遂复世、大吉祥、吉昌、宜官、宜侯王、高迁、长寿、安乐等等,尤以“万岁不败”最为多见,已发现三十余种。吉语类砖铭其形式有数字到十数字不等,也有与图案相结合的。这些吉语文辞优美,言简意赅,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表达了对死者的美好祝福,也是生人对死者的一种怀念和寄托。值得一提的是,砖文中有一较为特别的吉语:神土在世有屈申,表达一种对土的信奉和对人生的感悟。

记名  记名砖主要内容是墓主人或匠人的姓名,如“盛氏作”砖,盛氏当为匠人姓氏,“张宜阳君”张宜阳应为墓主人的姓名;有的在姓名前加上记年或冠以官职,如“永元七年七月故鄣长王君、丞张卿复阳冢”砖;也有不直接称墓主名讳而用尊称者,如“师府君听事堂”砖,“师府君”即是尊称。

记事  记事砖较为少见,仅“永兴元年太岁在丁巳李氏泊造作斯椁坚牢复好”一砖兼有纪年、记名、记事之功能。

除文字砖外,还有大量画像砖,其题材主要是动植物及几何纹,常见的有:房屋、兽面纹、鱼纹、凤纹、虎纹、龙纹、钱纹、网状纹、云纹、弧纹、菱形纹、柿蒂纹、叶脉纹、车轮纹等。

房屋  房屋反映在画像砖里,尽管非常简洁,仍可看到当时一般建筑的基本结构:墙、柱、屋顶等。

兽面纹  兽面纹是汉人继承先秦饕餮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选创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神兽的形象。当时人们认为疾病、灾难是鬼魅作祟的结果,甚至认为死后会受鬼怪干扰,于是用神兽驱除鬼怪。

鱼纹  鱼纹在汉晋砖中最为常见,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其谐音“余”,倍受时人喜爱。砖饰上的鱼纹,变化多样,丰富多彩。鱼目或作点状、或作圈状;鱼鳞或作点状、或作弧状、或作网格状;鱼唇或紧闭、或张开、或上翘。也常与钱纹相结合,取“家有余钱”之意。

凤纹  凤是鸟中之王,“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五彩,名曰凤凰。是鸟也,领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故以凤纹以寓祥瑞。

虎纹  虎也是辟邪的神物,白虎是“四灵”之一。我国古代习俗以为虎可驱除邪恶,《后汉书·礼仪志》注引《山海经》曰:“画虎于门,当食鬼也。”

卷云纹  卷云纹是从青铜器上葵纹演化而来,吸取自然界的云朵、蘑菇等因素,最终形成较为抽象的定型图案。《诗经》云:“卿云烂兮,纠缦缦兮。”云纹含有吉祥之意。

莲花纹  莲花纹仿照荷花的造型,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与印度佛教传入有关。在民间,“莲”与“连”、“廉”同音,可寓意“连年”、“廉洁”之意,象征持续、久远、纯洁、清白。

其他纹饰如钱纹、网状纹、环纹、弧纹、菱形纹、三角纹、乳丁纹、拱形纹等,大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钱纹是钱币的象征,网状纹是渔猎的产物,菱形纹与窗棂有关。另外还有柿蒂纹、叶脉纹、车轮纹等,均取材于大自然。作为装饰图案,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模拟,间接地、潜在地折射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

几何纹多种多样,有时与其它画像、文字组合在一起,既填补了空间,又使构图和谐,生动活泼,增强了装饰性。

另外画像砖的用线多刚劲挺拔,而且用线简洁,往往抓住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寥寥数笔将其刻画出来,这也体现我国绘画以线造形的艺术特征。

四 砖文提供的书法信息

南方画像砖相对北方而言,显得单调,而文字砖却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汉晋民间书法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砖文著录最早见于宋代,洪适《隶续》收砖文五件。到了清代,受到金石学家重视,大量金石著作收录砖文,如《八琼室金石补正》、《砖文考略》、《浙江砖录》等等,特别是陆心源《千甓亭古砖图录》,收砖文一千三百二十余品,以纪年砖为主线,按时代排列,考证详明,砖文按原拓影印,很有研究价值。

汉代是汉字发展变化的繁荣期,多种书体、不同风格的文字同时在社会上使用,这种局面也反映在砖文上。汉晋砖文的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多种,篆书则小篆、缪篆、虫书并存。

小篆结构严谨、体势圆转,在当地的砖文中较少见到,“宜官”一砖的“官”字带有这种特征。缪篆是变小篆圆转为方折而形成的,以前把缪篆作为印章的专用字体,又称之为“摹印篆”,袁枚在《缪篆分韵》序中说:“秦书八体,五曰摹印……汉定六书, 五曰缪篆, 缪篆摹印所用也。古文二篆繁简不同,而结构皆圆,以篆刻印,宜循旧体,则圆为方,分朱布白,屈曲密慎,有稠缪之象焉”。殊不知在砖文中也大量存在。缪篆没有固定的结构,可长可短,可简可繁,很适合砖文的表现形式,如“常虞驩”、“永汉元年”等,同时,缪篆进一步装饰化,点画参入鸟虫造型,形成以屈曲廻绕为特征的虫书,如众多的“万岁不败”砖。这些砖通过变形夸张以美化文字线条,合理利用边栏界格组成完整的审美空间,呈现特有的艺术风貌:无论是线条的变化与协调,还是布白的错落与匀整,都表现得严密而完整。当然,过分追求装饰化有悖于表现书法的本质美,不是书法的主流。在篆书砖文中,由于结构和空间的需要,有时对笔画进行简略,有一定的随意性,如“万岁不败”砖铭发展到西晋,文字简略几乎不识。有时还会出现合文现象,“官作乐大吉”中的“大吉”二字即为合文。

隶书是砖文书法的大宗,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吾丘衍《学古编字源辩字》云:“……五曰八分:八分者,汉隶之未有挑法者,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书,即得之也。六曰汉隶: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上字也,此体最为后出,皆为挑法……”汉代砖文八分为多,两晋以汉隶(即古隶)多见。简化的缪篆即是八分的雏形,“永元七年七月故鄣长王君、丞张卿复阳冢”、“永元九年”是八分,其特征:用笔转折多存隶势,行笔中有明显的篆意,颇有以隶势作篆的风格,敛纵随心,收放得体,耐人寻味。有的砖文篆隶并存、篆隶相兼,如“宜子孙”砖,“宜”是篆书,“子孙”是隶书;“富贵祥宜侯王高迁”、“神土在世有屈申”则是篆隶相兼、亦篆亦隶,用笔直率、自然朴茂。两晋砖中,“太康二年太岁辛丑九月十六日栋建起功作柩”、“太岁在戌午”、“永和二月十三日辛卯阳裳物故时太岁在辛”是明显的汉隶,基本上已看不到篆书的意味。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所谓磔指右行笔画的笔势开张,收笔形如燕尾。具有舒展灵动的气度,同时笔画纵横错落,又有一种奔放不羁的趣味。在字形上,八分相对方正,古隶趋于扁平,故而两晋砖铭文字相对较长。由缪篆、篆隶相兼、八分、古隶,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隶变轨迹,砖文是研究隶变最直接的资料。

西晋开始,在隶书的基础上出现了楷书化倾向,初期楷书即今隶),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太康八年太岁在未朱譔”和“元康作甓”等字明显带有楷书化倾向,另外“元康作甓”砖侧的“万岁不败”则沿用虫书,多种字体同时出现在一块砖上。

在总体风格上,汉晋砖文也略有不同:汉砖文字端庄浑穆、古朴大气,体现了一种以大为美、以力为美的朴拙雄浑的审美境界,汉帝国开拓的气势、信心和力量同样浸透在小小的砖文上。晋砖文字气势减小,空间处理趋于疏朗,更注重趣味性,虽少了一点庄严之气,但“两晋风流”的潇洒疏逸之趣却得到了直接体现。

五 吴昌硕对砖文的借鉴

大道存乎瓦甓间,砖文作为民间书法的重要部分,其艺术风貌主要表现在:气势浑厚雄强、线条潇洒劲健、结字奇诡多变、构图空灵自然,它所流露的稚拙天真之美倍受书画家特别是篆刻家所喜爱和借鉴,安吉籍艺术大师吴昌硕在这方面卓有成效。

吴昌硕自幼生活在安吉,残断汉砖随处可见,幼时正逢战乱,家境贫困,故常将断砖磨平以代印石,学习刻印。而立之后曾寄寓湖州陆心源家,获观千甓亭藏砖,并协助陆氏整理藏砖。吴氏所刻“既寿”一印,边款“仿汉砖文,俊卿”,实是仿千甓亭藏“既寿考宜孙子”砖。在吴昌硕的篆刻中,有不少仿砖文之作,如“仓石”印,边款“盐城得仓字砖,兹仿之”;“不雄成”印边款署“光绪乙酉于吴下获大贵昌砖,摹此”;“八百石洞天仙客”亦为“拟汉砖文”;“道在瓦甓”印边款“旧藏汉晋砖甚多,性所好也,爰取庄子语摹印”。他在《缶庐别存自序》中提到:“予嗜古砖,绌于资,不能多得,得则琢为研,且鎸铭焉。”在诗文中也屡屡提到砖文,如“缶庐道亦在,残甓抱左右”、“瓦甓幸饶秦汉意,乾坤道在一盘桓”、“始皇焚书书浩劫,道在瓦甓未易磨”、“赤乌残砖偶拾得,寄穷措大胜金错”、“赤乌认八分,波磔谢古茂”、“天纪篆文蟠云雷,阿仓获此如获碑”、“以砖颜虚室,人诗两劲瘦”(吴昌硕曾以“禅甓轩”颜其室)等。可以看出吴昌硕对古砖朴拙天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理解,对其艺术起到某种决定作用。吴昌硕借鉴砖文,早年尚取其形,三十二岁刻的“既寿”一印直接摹仿砖文,三十三岁刻的“道在瓦甓”印中“在”字直接以砖文入印。中年后所作,如“听有音之音者聋”、“泰山残石楼”等,完全取汉砖神韵,将砖文粗率自然之美、朴拙天真之趣融人印中,其作品中流露的高古雄浑、朴陋古拙金石风味的审美感受,正是他艺术的灵魂所在,而这一切无不与砖文的气质相通。

吴昌硕的艺术实践,为印人治印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当然,吴氏对砖文的借鉴还未达尽头,但已为我们如何学习借鉴汉晋砖文提供了极为有益的经验。

 

总之,汉晋砖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想象力,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给我们很多启发,是我们研究墓葬习俗、文字嬗变、雕刻绘画、金石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提供的历史信息和研究价值更将不可估量,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正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丙戌仲冬于抱甓精舍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