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篆刻评改书籍评点

标签:
转载 |
一印成需经潜心推敲篆法、章法,无论大局小节一一设计,深思熟虑,称意之时方奏刀,印成,请益于鉴堂、贞石先生,点拨数语,或以石就刀,数刀之后,印之面貌大改,此乃印社中学印情景。而今,印稿成,放置一边,数日再观,有所思,改,又几日,又有新想法,再改。印中一画之粗细,一线之长短,一空之大小,略作调整,印之面目一新。篆刻虽囿于方寸之地,然亦有万千气象,百般风情,吾感觉此中亦有规律可循,且必须结合实践创作。吾尝于网上见一人口若悬河,一套套美学原理,印学理论,不知何方圣神,终于见到其篆刻作品,却是不入流,想必是无师点拨,没有将理论结合实践。书亦师,选择数本理论结合实践的好书,或可释疑解惑,手边有篆刻类书藉颇多,就评改之书写了如下一些文字,请师友指正。
《古今玺印评改》
1995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朱复戡弟子张文康所著。后记中作者自述“长期以来,我在研究欣赏古今篆刻作品精妙之处的同时,对其中认为不尽如人意处,喜作一些评改。评,用文字;改,用篆印的方法……方式有数种:补全古玺之残损;改正讹误的篆字;改正仿古玺中不符合其时代的篆字;改正混用不当的大小篆;改进篆法、章法、刀法,使之趋和谐完美。”这种评改玺印的方式,不能说独创,但以此成书在印学史上应属首创。书中每页一印,上面是原印,下面是改印,旁边是评注,对比欣赏,很直观。改印基本保持原印原貌,略加改动,尊重作品本身,但有些作品改动甚微,没有切中要害,我认为可不改。有些改动我非常赞赏,如补全“七十二峰深处”,原印过残,改动后较完整,或许有人欣赏断臂的维纳斯,否定所有改动,但我在这里赞同张先生的改动。印的评改是自己的审美观点运用于实践,不一定让别人完全接受,例如 “画髓室”一印是叶翁潞渊的代表作,我也曾想对“髓”字改动,但张先生对它的改动在下不能完全接受。本人欣赏张文康先生的这种欣赏印作的方法,欣赏艺术是艺术的再创造,这种方法是将再创造具体化。
http://s10/mw690/0032Hygagy6Jm4JxUG559&690
《齐白石手批师生印集》
2000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齐派师生的具体作品为基础,大多每页一印,白石翁在印蜕边以简短文字进行点评,少则一字,如“丑”、“工”、“佳”,多则百字,有的是品评其篆法,章法,刀法的优劣,有的是鉴别其格调、神韵、气势的高低,内容丰富。例如:评周铁衡“白丁”印“此印使人不敢为也”;评自己的作品“鑿冰堂”“近刊之石此为第二”。初学者读这类评论可欣赏齐派印之高下。“小字两边二画既斜溪字之水旁刊正更好”,“人字太窄竹字太小幸刀法自工”,“过于瘦瘦必露刀锋”,这类评语可让初学齐派者注意避免类似之误。书中有极少量用篆印法(画印稿)改印,更为直观。总的说来,这本书站在白石老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及弟子的作品,评改角度多样,值得一读。
http://s14/bmiddle/0032Hygagy6Jm4Rj1Nj2d&690
《篆刻病印评改200例》、《改瑕归正——韩天衡印稿评改》
分别为200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和200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是韩天衡先生课徒印稿评改和自创印稿评改,是最值得一看的。韩先生相当自谦,“品评有一定的局限,甚至片面,乃至失当,乃至武断,千万不能以教材视之。评改的作品原稿,是不便‘另起炉灶’的,往往也只能在原有基础上稍作改动……”正因为这样,改动尊重原印,细微处见真功。我从韩天衡先生的改印中领悟方寸天地的气象万千,我认为篆刻爱好者都应细细品读这两本书。
http://s12/bmiddle/0032Hygagy6Jm4WYNFp0b&690
《古印评改200例》
2003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李刚田所著。此书对于吾等没有在篆刻上登堂入室的初学者是无法读懂的。首先,选评改之印是古印谱上“有评改价值的、艺术上不甚完美的作品”,换言之,所选之印乃秦汉印中的次品,或者是年代久远,破烂不堪之印。其次,改则大刀阔斧,很多印只取原印的文字,重刻而已,例如“周衍”,改印不失为一方可用的私印,但和原印完全两种风格,此种评改同比上述几本书个人认为意义不大,这是作者自己的篆刻集,借用了古印内容而已。
http://s5/bmiddle/0032Hygagy6Jm59DdKk24&690
篆刻评改类的书籍笔者所见不多,但通过这类书的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眼界,对篆刻爱好者而言大有裨益,若没有阅读过的同好可以阅读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