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入的四本曲艺书

http://s14/mw690/487b112atd8a94ab27a0d&690
http://s4/mw690/487b112atd8a94c603ed3&690
http://s6/mw690/487b112atd8a94d76f9f5&690
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编,内部版,1979年
关于收藏者:前言称该书文字是傅惜华先生珍藏。傅惜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俗文学研究专家和藏书家。他又名傅宝泉,1907年农历五月初五,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姓富察的满族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旋即爆发了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了250多年的大清王朝,以后又是各路军阀连年混战。社会的动荡使傅氏家族的生活每况愈下,所以,傅惜华在北京蒙藏专门学校毕业之后,就没有能继续升学,而是走向了社会。但他从学生时代养成的博览群书和刻苦钻研的习惯,为其以后从事艺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少年时代的傅惜华在兄长傅芸子的影响下,对我国的俗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进入了艺术研究的殿堂。傅惜华从19岁时起,便在北京的《益世报》上发表了《戏曲汇考》一文,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他用过的笔名有碧蕖、曲厂、曲盦、曲庵、涵沪、寒山、仲涵等,因其书斋曰碧蕖馆,故其别号又名碧蕖馆主。
1931年,傅惜华在梅兰芳、齐如山等人创办的北平国剧学会任编辑部主任,代理事长,并参与主编了《国剧画报》、《戏剧丛刊》。他曾与傅芸子主编《华北日报•俗文学》周刊,1941年后,没有上过大学的傅惜华在北京大学开始讲授中国文学、戏曲。建国后,他在梅兰芳为院长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任研究员、图书馆馆长等。
藏书话:文人参与创作的曲艺,恐唯子弟书莫属。雅致而不孤高,细腻而不矫情让子弟书成为清末文学绽放出的最后一朵奇葩。多年前夜听骆玉笙先生京韵大鼓《剑阁闻铃》,一句“眼睁睁既不能救你又不能替你”眼泪夺眶而出,子弟书之美不能言表!今得遇此书,幸甚得之!
http://s6/mw690/487b112at7c10ea178655&690
清·吴研人著(卢叔度辑注)《俏皮话》(附录:新笑林广记、新笑史)
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年一版 1981年二版二印
关于作者:吴研人,(1866年—1910年)清末小说家。原名沃尧,字小允,又字茧人,佛山人。笔名有偈、
佛、茧叟、茧翁、野史氏、岭南将叟、中国少年、我佛山人等,尤以“我佛山人”最为著名,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藏书话:书中之笑话,今天读来大多已不好笑,甚至寡味,联系当时背景,可知其意味深远非哈哈一笑所能及也。
http://s6/mw690/487b112atd8a98c8241c5&690
吴晓铃 范宁周妙中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藏书话: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话本起源于中国唐代人的说话,也称作话。话本在宋代逐渐盛行,开始有刻本流传。话本一般指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人的底本,但皮影戏、杂剧和诸宫调的底本,也称作话本。后来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小说也称为话本。又有人只把小说家的底本称作话本。话本多数以叙说为主,中间穿插一些诗词,也有以唱词为主的。明代人则称为评话或词话。元代以前的话本留存不多,讲史家的话本一般称作平话,小说家的话本多称作小说,还有称作诗话的。话本本来是说话人演讲故事的底本,往往只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编印成书,就成为一种通俗读物,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明清人模仿话本体裁而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近人称为拟话本;讲史类的作品则称为演义。
http://s1/mw690/487b112atd8a9a368c1b6&690
薛汕校订,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一版一印
岭南才子钟映雪(字戴苍)先生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