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汉魏晋南北朝陵墓演变

标签:
转载 |
2012.05.18新改版
汉魏晋南北朝陵墓演变
http://s8/mw690/672f297dgd30410e693c7&690
一.汉朝时期
《汉书·霍光传》“黄肠题凑”一词时说“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根据《后汉书·礼仪志》大丧条下刘昭注补引《汉书音义》篇说:“题,头也。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也”。由此可知,“黄肠”是指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题凑”是指木头头部向内堆放的墓葬结构。因西汉流行用柏木构筑,故称“黄肠题凑”。柏木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上等名贵木材,古人之所以选择它用于墓葬,主要取决于其材质优良、耐水湿、抗腐性强、有香味,可以保护棺木不受损坏,而且施工方便、工期短。
2. 汉代贵族墓享受不到黄肠题凑的待遇,又因受森林资源萎缩的影响,后期也受佛文化的影响,寻找出路,墓葬材质、形制一变再变。
西汉墓为竖穴木结构,大墓有墓道,墓顶为平顶,形制为长方形,后期因受森林资源萎缩的影响,出现小型砖墓,墓顶分平顶和券顶两种,如张安世家族砖券洞室墓。到了东汉森林资源进一步萎缩,又出现了黄肠石题凑墓,如曹腾墓,以及稍大的砖室墓,单室逐步发展为多室,形制为长方形,如刘崇墓、刘畅夫妇墓,后期受印度佛文化的影响又探索出了穹窿顶墓,形制为方形。需要一提的是,贵族墓如果得到皇帝恩准,也用黄肠题凑,如《汉书.霍光传》就有“光薨,皇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黄肠题凑一具”的记载。
汉代券顶墓特点:解决了森林资源萎缩的问题;牢固、不腐烂,千年不塌(小型墓);缺点,跨度窄,解决不了帝王陵大面积的要求。一般超过3.3米,易坍塌。(汉砖与力学决定了的。)坍塌的墓如:
东汉贵族墓从最早的木质平顶墓逐步变为砖券顶墓、砖穹窿顶墓,但由于不够成熟易坍塌,汉帝王也没贸然使用。黄肠题凑是汉朝最高级别的葬礼,并贯穿始终(依山为陵除外)。按双轨制行走是汉代墓葬的基本特点。
二. 曹魏时期
三. 西晋、北朝时期
黄肠题凑陵墓消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佛教本土化的兴起,促成穹窿顶墓广为流行,如茹茹公主墓、张肃俗墓。北魏前后佛教本土化得到大发展,有文字记载的砖佛塔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叫太康寺塔(三层)。其后的发展佛寺佛塔达到泛滥的程度,史载:“东晋有佛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刘宋一千九百一拾三所,南齐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北魏末年有寺院三万所,僧尼二百万,北齐时,寺院更达到四万所,僧尼三百万。”古邺城南城出土大量的佛元素文物可见一斑。官府和民间大肆兴建中国式佛塔,闻名于世的有洛阳永宁寺塔(公元516年)、开封嵩岳寺塔(公元523年),其砖制攒尖顶技术运用到地下建筑是必然,如南唐二陵、宣武帝陵。四角攒尖顶墓的出现,是建材建筑工艺成熟和佛教本土化的体现,攒尖顶墓分圆攒尖顶、四角攒尖顶,从出土的情况来看,圆攒尖顶早于四角攒尖顶。这一时期穹窿顶、四角攒尖顶陵墓均为帝王和贵族时尚首选。
西汉长沙王后墓“黄肠题凑”
http://s13/middle/672f297dgb58d16fece6c&690
山东省定陶县“黄肠题凑”西汉墓
http://s16/middle/672f297dgb3824f211aff&690
张安世家族墓(西汉)砖券洞室墓
http://s6/middle/672f297dgb7d3e4debdd5&690
砖埠镇东汉墓
http://s8/middle/672f297dgb41a73e56b57&690
刘崇墓(东汉)
http://s7/middle/672f297dgb3824fd84f26&690
http://s8/middle/672f297dgb47471de4c57&690
曹腾墓东汉(1975年摄)
穹窿顶墓
http://s10/middle/672f297dgb3824f7cbb69&690
西高穴墓四角攒尖顶墓示意图
http://s16/middle/672f297dgb3824faa76cf&690
曹休墓(曹魏)
http://s4/middle/672f297dgb3824f5e3ac3&690
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平面图
http://s11/middle/672f297dgb38325c3dcfa&690
http://s16/middle/672f297dtbfccf3815bc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