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师傅经

(2010-07-26 11:01:47)
标签:

杂谈

和尚作坊:
  喜欢曲艺的人都知道有一段传统相声名叫《师傅经》,说得是业余和尚做法事的故事,有的演员还言明只有天津才有师傅经,其实不然,北京也有师傅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四奶奶去世就是邻居霍先生在明光寺附近请来的师傅经,傍晚时,先来了一个挑大圆箩的人,送来法器和僧衣并代写引魂幡,人们管他叫“铺归”,可能是搬运行李的意思吧!天黑时,几个穿着打扮各不相同的人陆续来到,他们套上僧衣戴上僧帽,手持法器便念起经来,直至次日天明散去。这些所谓的和尚都不是出家人,而是具有其他职业的业余和尚,晚间出去念经只是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罢了。在北京,有专门组织联络业余和尚的地方,有人把它戏称“和尚作坊”,北京的“和尚作坊”有若干处,我上小学时,天天经过的安定门大街就有一家。安定门的这一家位于安内大街路东,国子监西口以南,南邻小邮局,是一间门面的门脸房,前槽有玻璃窗,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屋里靠窗码着大小不同的鼓和镲,以及四处堆放的笙管唢呐,法铃、木鱼、九音锣等乐器和法器,屋里还有好几个一米来高的大圆箩以及桌椅等其他摆设,常见有几个人围坐方桌旁聊天喝茶等候顾客。和尚作坊除能应接“师傅经”外,还应接门吹吹鼓手,糊制烧活等业务,有的甚至连橱子,杠夫也管代应,就连附近那些有残疾专干下手活的人也与和尚作坊有着密切联系,哪儿一有法事他们就会自动跑去,主动干些刷锅洗碗倒赃水,扫地擦桌拿烧活等,以待丧主赏个块儿八毛的,安定门里有个叫“傻大爷”的就专干这个。“和尚作坊”一但应了活,他们会根据丧家的要求按时凑人前去。“师傅经”最少三人,最多十三人,每一个人被称作一钟,可分为三个钟,五个钟,七个钟,九个钟,十一个钟,十三个钟几档;门吹一般少则三人,多则五人。无论是和尚还是门吹,人多费用就多,反之人少费用少,本家可视自己财力有所选择。那些年,吹鼓手大都是以此为业的,只是“和尚”是业余,他们当中有蹬三轮的,拉板车的,有摆小摊的,缝破鞋的,甚至还有未成年的中学生,我中学同学吴**就曾随其父亲去念师傅经,那时每棚经下来刨去“和尚作坊”经营费用外,叁与者按其不同作用取得不等报酬,像我同学这种近乎“滥竽充数”之人恐怕也就拿人家个零头吧!如果不是为了生计,谁能不顾青春年华而去熬精守夜呢?好在初中毕业不久假和尚这一职业没有了,年轻人可以安心学习或工作了,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充实自己。如今“师傅经”早已成为了过去,“和尚作坊”更是远离我们而去,只当是看了京城历史的一段插曲吧!。

                                                                                转载自《居京琐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