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相声之《闹公堂》
(2010-05-14 15:06:29)
					
											标签:
																				
                            杂谈 | 
					
			《闹公堂》,又叫《九艺闹公堂》。首创于20世纪30年代中晚期,一说是由相声前辈张杰尧写的本子,不知真否。第一位整理加工并上演的艺人是魏文亮先生的老师武魁海先生。他首演成功后,被京津两地的相声艺人争相学演。1935年,常宝堃先生和父亲常连安先生在胜利灌制了唱片,这也是本段相声的第一段录音。常先生上演后取得了轰动的效果,以后,谁演谁火、久演不衰。90年代,武魁海高徒魏文亮先生不断上演,留下了多段录音,目前看到的有与张永久先生、孟祥光先生、马志存先生和孟凡贵先生合作的录音。另外,还能看到的录音有马季与赵炎的版本。到如今,这段相声在茶馆剧场里也不断搬演。
   
这段相声的主要内容是说有一个戏迷,偶然间得了一个县官(传统版本里说是在一个督军府里演堂会的时候当上的,是棉花县的县官;现在的版本一般都不再说演堂会的问题了),可找的三班衙役(掌印夫人、师爷、喊堂的、带案的、掌刑的、回事的)都是曲艺和戏剧的演员,到了该县上任后碰到了一件花案。案件的原告和被告也都是戏剧演员。这样一共九个人在大堂上都唱起戏来,公堂俨然成了戏园子。这种夸张的手法和多样的唱段令人耳目一新,听来过瘾。
   
关于这段相声有两个问题需要提一下,第一个是关于段子里涉及到的唱段,这也是段子最大的特色。段子里有不同的唱腔唱段达十种左右,这就一方面要求搬演该作品的演员有一条好嗓子,唱功过得去;另一方面要求其涉猎广泛,有足够宽敞的肚囊儿。段子里出现的唱段经过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进行着革新。从常宝堃与常连安先生的录音资料中可以看到这段作品最初的面貌,所涉及到的戏曲种类分别是:京剧、莲花落子、卖药糖的吆喝声、拉洋片的唱腔、靠山调、乞丐的叫街垒砖调、京东大鼓、评戏和数来宝。这九宗艺中,莲花落和靠山调是不常见到的。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又叫莲花乐。清乾隆后,与民间流行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被统称为“十不闲莲花落”。演出形式有单曲和彩唱两种,演出时需有“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就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一般是右手拿两片大竹板用来打板,左手拿五片小竹板来打眼,这样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常用的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而“大口落子”与“小口落子”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乞丐所唱,后者艺人或票友所演。靠山调又称北城调,是北京北城一带说唱长篇故事的曲艺形式。以兼说兼唱的方式演出,题材与鼓词相同,活泼生动、十分有趣。后北城调逐渐衰落,这种曲调被单弦吸收。另外天津时调中也有靠山调的腔,两者其实并无关系。由于篇幅有限,其他曲种不一一介绍了。这种版本在以后的演出过程中有的完全保留了下来,有的进行了改编。比如京剧、卖药糖的吆喝声、拉洋片的唱腔、乞丐的叫街垒砖调和数来宝还能在后面的录音里听到,而魏文亮先生在演出时已经加入了流行歌曲、跑旱船民歌、山东快书和河南坠子;马季先生基本上沿用了这种版本,郭德纲在演出的时候又加入了河北梆子和铁片大鼓等曲艺种类。在演出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去补充和修改。
   
第二个需要说的是段子里的真名实姓问题。据我了解,这段相声的本子里,九位闹公堂的人都是有名字的,而且是真名实姓,确有其人。我们从常宝堃先生的版本里可以知道,戏迷县官就是演员本人,也即用第一人称来表演的,这在后来就不多见到了(马季老师还是用了这个)。而另外的掌印夫人、师爷、带案的、原告均是真人,分别是于瑞凤、清明泉、大金牙和刘文彬。其中,前两位是莲花落著名老艺人。大金牙是河北任丘人、原名焦金池,因镶着两颗金牙,被称作大金牙。他嗓音洪亮、口齿清楚、表情丰富、活路很宽。刘文彬是京东大鼓艺人,他定名了“京东大鼓”这门艺术,并收徒授业,逐渐使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嗓音粗犷、富有韵味。这种使用真名实姓来“现挂”的情况有两个要求,也有两种结果。两个要求是:第一,必须是曲艺圈内人士,还要关系亲近、掌握尺度,这样不容易造成误会;第二,必须有足够的把握学的很像,否则会产生不利的效果。两个结果是:第一,这个可以称为名人效应,来提高节目的吸引力;第二,可以在一些专门的曲艺或相声演出的时候互相砸挂,达到足够的效果。关于这一点,魏文亮先生还进行了保留,但人物也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本子里出现了电影演员,当然主要的还是曲艺演员,比如河南坠子演员和山东快书演员等。但可能是选出的演员对于观众来说并不十分熟悉,所以没有能够达到足够的效果。效果不错的是郭德纲与于谦合作的版本,里面拿于的父亲作为县官来穿针引线,后面案件涉及到的人都是德云社里大家熟悉的演员,剧场效果不错。但可能对于那些不了解德云社的人来说也是很难捧腹的。这正说明了现挂的难度,这一技巧还需要不断磨砺。
   
目前能听到的版本里,常宝堃与常连安版本最早,段子也比较短(这一点是以为当时唱片的问题,不能强求),所以节奏显得紧些,另外常宝堃先生嗓音条件并不是特别适合学唱,不过里面一些不常见到的曲艺形式非常珍贵。魏文亮与多位捧哏名家都上演过这段,效果都很不错,特别是与张永久先生和孟凡贵先生演出的时候,可能是观众更了解戏曲,现场效果更好。魏先生受到了老师的教导,再加上本身的条件,演出的时候非常卖力气,表演的非常精彩,形体潇洒、包袱准确。马季与赵炎先生也表演过这段,可能因为戏曲曲艺受众的缩小,也可能是节目时段太短,没能足够的铺垫,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郭德纲与于谦先生演出里,郭先生嗓子条件较好,再加上小剧场的观众热情高,效果火爆。
推荐版本:
    魏文亮、张永久:★★★★★
其实魏文亮先生留下的几段录音都是非常不错的。他表演这段相声除了本身的条件外,还有老师武魁海的亲口传授。体现出了他一贯的包袱火爆、干脆的特点。另推荐与孟凡贵先生版本。
    常宝堃、常连安:★★★☆☆
由于录音的时候并没有带观众,所以听不出现场效果。段子比较短,有一些唱段并不十分清楚。这是时代的问题,并不能以此否定常先生的艺术造诣。
    郭德纲、于谦:★★★☆☆
郭德纲爱唱,从小学过不少戏曲曲艺形式。自身条件不错,表演这段也是非常适合的。              							
		
						
		
		
		
		
		推荐版本:
前一篇:说说相声之《报菜名》
										后一篇:男人一生必听的10段相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