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声如何叫好?

(2010-05-10 15:06:10)
标签:

杂谈


  很多朋友询问,相声叫好都喊“噫”,为什么,什么意思,怎么来的。在此,将前辈整理的有关此的文章进行缩减,供大家参考。

  八十年代后期,天津兴起了一股曲艺复兴的热潮,名流茶馆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和几个民间曲艺团体的演出场所,长寿园和大伙巷则由杨凤杰、康俊英等演员演出。逐渐地,刘洪元与廉月儒等老艺术家也应民间曲艺演出团体的邀请,轮流在各处巡演。当时的观众群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叫好的方式也是传承旧习,以“好!”和“嘿!”为主。

  九十年代初期,南市口上的中华茶园落成,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的固定演出场所。当时,有一位观众有一种极其吸引人的叫好方式。此君极喜爱刘派京韵,因此叫好多集中在张秋萍老师的节目中。前几场节目,观众的反应很热烈也正常。到了刘秀梅的单弦结束的时候,只听到一声嘹亮悦耳的“嘿噫!”声从后边传来,不禁令人一振!循声看去,叫好的人坐在后排的右侧,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先生,方面大眼,短分头,穿着非常普通规矩,说话声音也不大,一望而知是性格非常内敛的一个人。较好时,只见那位先生闭目吸气,兜紧丹田,随着板一声响遏行云的“嘿噫!”冲口而出,尺寸极其精准,实在是太过瘾了。“嘿”字出口,满宫满调,尤其与众不同的是,收声归韵落在“i”上,拖腔很长,却越发响亮,实在是神完气足。

  这种悦耳嘹亮的“嘿噫!”声,过瘾但从无喧宾夺主,引人不快之感。一是由于此君嗓音清脆,正宫调的弦,二是因为他的叫好一听而知是方家所赏,全都叫在掯节上,非常令人有知音之感。关于这一点,凡是珍藏有当年张秋萍老师现场演出录音的朋友,都会在临近末尾时听到那一声喝彩,不妨自己鉴别评论一下。此外,此君全无哗众取宠的意思,永远坐在后排右侧,且一次演出中绝不多喊,点到即止,因此欣赏者众,却从没有抱怨的,有时甚至给人以不听不快之感。观众在台下甚至可以看出,有时就连张老师在台上都故意等着那一声知音的喝彩呢。那一声“嘿噫”几乎已经成为茶馆中的经典。

  说它经典,应该说不是谬赞。它确实具有“经典”必须具备的不可复制的特性。大家为了拖住后面的“噫”,就顾不得收声归韵,往往把前面的“嘿”声省略掉,变成了比较难以理解的“噫”了。

看“众友”相声队的相声大会时,才发现众多年轻的爱好者朋友依然继承着对那位不知名的听众的模仿。不过很可惜,喝彩声已经由当初的“嘿噫!”讹传为简单的长腔“噫!”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