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孔庆东老师回应“北大副教授工资单”的文章,显然孔老师有些生气了。我们通常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传授知识,铸造灵魂,的确如此,这是一种令人尊重的职业。老师们自己也这样认为,只是工资水平太不能与这样高的评价相适了。问题就来了,老师,尤其是大学老师就会感觉自己这样伟大的身份居然占据着社会少量的财富,很是民族悲哀。在我们现在的体制下,这个状况确实客观,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说大学教师是何等的贫穷,也并非如此。
两个月前我刚离开大学,我读的那个学校不是名牌,也没在发达地区,老师们平时也总说本地的其他学校老师收入都比我们学校高,即便这样,我们的老师也算是生活富足、优哉游哉的了。如果和大款比自然相去甚远,但是在大众收入中就算是不错的了。阿忆所列的工资条上的那些项目几乎每个老师都有,但是老师的收入又岂止一张工资条所能包含的呢?据个例子,法学学院的老师,大多是职业律师,律师执业就是收入;各地方还会经常不断的请大学老师去做个报告,讲个业务,这又是收入;社会上组织一些考试,请大学老师辅导,出题,判卷之类的,还是收入。如是等等,大学老师的收入又怎么是工资单说明得了的呢?即便税务登记有时候也很难全部载明。法学如此,经济学、管理学等等也是如此。
上面说的是应用学科,创收渠道自然很多,非应用学科就一定穷了吗?也不尽然,这几年很多非应用学科的老师也在努力寻找市场契合点,把自己的研究用一种普适的方式参与进市场运作,形成文化时尚。这样的做法,对于老师,对于社会都是有益的。孔老师不也是这样吗,还有易中天老师。这不会产生收入吗?还有轰轰烈烈的考试经济,把很多待字深闺的学科卷入市场,于是很有一批老师大受其益。如是这般,老师穷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在市场中创收,这就不能说是社会或者体制的问题了,这就是市场经济,人个有志,不能强求。
学问之于市场,似乎太过庸俗,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把二者对立来看,于是学者的贫穷就是最好的冠冕,也于是一代代洪学大儒在潦倒下中道崩徂,这难道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吗?
大学,一直金光闪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