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自从得知《我不愿让你一个人》的书稿通过的那一天起,我就心思着应该为这本书写点什么。但我天性矫情,总是会因为想的太多导致做的太少。果不其然,明明写起东西来很啰嗦的我,却在这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面对这样的一篇东西呈无话可说状。写出来的只言片语,不是嫌它太严肃就是嫌它太逗比,不是嫌它太做作就是嫌它太不正经,最终一无所获。
1
我是一个严肃不起来的人。甚至工作的时候表面绷着,俨然一副公事公办认真做笔记的中年妇女模样,但很可能我正在为领导口中某句口头禅的数量而画着“正”,或者我正在笔记本里策划着一场和领导的日常相关的因果循环。
就像这本书,明明有一个这么温暖可爱的名字,我书的宣传语都说我是一枚“治愈系作者”(捂脸)。我本应将“治愈”发扬光大,用温暖的语感来写这篇文章的,虽然做不到像午歌写他的创作手记那样的一往情深,也做不到像小川叔那样通透犀利循循善诱,但至少我也应该字斟句酌,引经据典的给大家一些启发。可细细想来,自从开始写文章以来,我都只是想要讲一些我收集来的故事,至于读者的观感,我却从未考虑过,这个“治愈系”的标签实在是羞愧的让我想哭。
韩寒说:每个人都懂得很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而我则是已经过了大半辈子,却依然不能严肃的讲个道理。所以这本书里的大部分道理都是编辑改稿的时候加上去的,书中承载了编辑太多的心血,他的心血凝结成一个又一个道理,盛开在我那些故事树中,所谓锦上添花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只是我这块锦并非什么好锦,而他的那些花则确实是芬芳的好花。希望所有阅读的人,都能够闻的到那些花的香气,感同身受也好,沁心养神也好,都是我这个不会讲道理的人的福分。
2
关注了我豆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书中的大部分故事都并非是我的故事,而只是我根据现实生活中听到的故事所做的改编,比起讲道理,我更喜欢讲故事,我讲的那些故事看似编造,但里面却遍布了曾感动过我的点滴。
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说一个男孩和自己相恋了7年的恋人分手了,女孩很痛苦,想去挽回,却看到那个男孩和别的女生牵着手的画面,7年的感情残骸如此沉重,让这个女孩连重新站立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她很痛苦,发誓不再相信爱情,抑郁辗转,变的固执且冷漠。一年后,她听说那个男孩去世的消息并得知真相:男孩是因为癌症晚期才和女孩分手的,在他生命残存之时,他替她做了决定。而女孩更希望的也许是陪着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这个故事很简单,甚至狗血的不像真事。当那个女孩坐在我的对面面无表情的告诉我这个故事时,我甚至还有些怀疑,可是当她讲完这件事时,她双眼的空洞与麻木却深深的撼动了我,我突然觉得很是无助,人生中有很多事情,过去了就无法再回头,何况是这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已经自作主张的以圣人之姿前往了另一个世界。
女孩的状态让我很是心疼,我想如果这个故事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那该多好。
于是便有了:《生命曾经灿放如花》这篇文章,书里收改后的名字是《爱情本就是一场冒险》
故事里的言青如愿的完成了现实中的她没有完成的那一段陪伴。书中的故事结尾,编辑加了一段正面的结语,说“宋公子一直都会住在言青的心里。”
可我并不敢这样认为。谁敢肯定在言青未来的人生中不会痛苦和后悔呢?人生路上,从来都没有哪一个选择是绝对正确的,何况这条路上不仅仅只有痛苦和悲伤,还有生离与死别,而这两件事,没有谁能够轻松又平常的应对。
3
《不结婚的人都该去死》的原文,前半部分是我零散的真实经历。
一个原本独身主义的朋友结婚之后变成了劝婚一族;
一个深圳的老司机对我的苦口婆心;
当然其中的言论还包括家中亲友们的。那些特别重的话,也都是在劝婚一族们劝说之后,敏锐的洞察到我表面附和内里无视的虚伪嘴脸时的应激反应。
我之所以写了一个那样的结局,是因为我在经过这样一轮又一轮的被劝婚之后发现,你说服他们不要劝婚的成功率,和他们劝你结婚的成功率基本一致,大家都各持一词占据着一方领土,谁也别想侵犯谁的国界。
他们劝你说:“你该结婚了”
你心里的想法是:关你屁事。
而你对他们说:“不要干涉别人的人生”
他们心里的想法是:真不知好歹,我这都是为你好。
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终将是一场无解的辩题,只不过被劝的人总是单独行动,而劝婚的人却时常采用群攻之法,还举着“我是你长辈”“都是为你好”等大旗全幅武装的上阵,所以被劝的那群人只能常常挥舞着小白旗,出演接下来的相亲戏码。
这件事对于我这样不擅长辩论的人来说,一般都只能采用:认同,赞美等招数来抵御,可是时间长了,心里难免会积存一些怨恨,“关你屁事”这样的回敬语,因为长期不用造成的积压让人心中郁结。所以我便写了这样的一篇纯粹是为消解心中怨气的文章,用题材式反转的方式写出了一个结局,因为我觉得在这个次元已经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历史性的难题了,只好选择其它次元的解决方法。我解了气,那篇日记里的评论显示,好像很多人也和我一样解了气,皆大欢喜。
书中的文,因为出版的关系对结局进行了修改,文中的“我”还是祭出了“长篇大论”的大招,用以应对那代表着劝婚势力的司机。那道理出自编辑的手笔,不得不说,我敬爱的编辑在写道理和辩论方面的才能远在我之上,这一段话很多朋友也很喜欢。我很开心。因为这段话在大家的实战过程中还是帮的上忙的,比我那个异次元的结局实用太多了。
经过这么多次“被劝婚”的考验让我明白,不管是结婚的问题还是其它,你若有了明确的主见和想法,任何人的“劝”都只会停留在“劝”的层面,哪怕他摞出“不结婚的人都该去死”的狠话,这样的“劝婚”也成为不了“逼婚”,因为它根本对你的行为产生不了任何影响,只会让你产生一些诸如烦燥、幽怨等不适反应而已。我就是我不愿意把“劝别人结婚”这件事称为“逼婚”的原因。
那些我身边的劝婚族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教导了我:只要内心坚定,任何大风大浪都无法让你为之倾斜,何况只不过是一些小小的口舌之争呢。
4
《我不愿让你一个人》能够得见天日,要谢谢很多人,书中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们当然是最应该被感谢的,他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那些故事,还有一些无法用道理阐述的乐章,它们正在演绎着,并将永远这样演绎下去,那些故事早已融进了我的生命,让我能够成长为现在的样子,能够享受人生中美好或不那么美好的一切。谢谢那些故事,也谢谢故事里的人;
感谢天雪文化的编辑们,如果不是他们,我的那些凌乱的篇章绝对无法成书,它们没有逻辑没有章法,像秋天散落在地上的落叶,是编辑将它们分类整理并加入自己的感悟和总结才最终结集成书,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没有他们,这本书也不会让那么多的人看到。
还要谢谢那些深夜陪我聊天的豆瓣好友,在这本书结集的过程中我遇到了非常多的难题,这些难题是首次接触出版的我从未遇到过的,我也数次想过要放弃,是他们的鼓励和倾听让我走到了今天。
感谢肯屈尊为我写序的翩翩,感谢愿意为我写推荐语并出现在我书的封底的这么远那么近、午歌、烟波人长安、小岩井。
我的这些浅薄之言终能成册,实在是我在这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这当然不是一本成熟的作品,甚至可以说它不但青涩,有些地方还很稚嫩,但我仍然希望那些我人生中经历和感受过的故事能够通过我那稚嫩的文笔传达到你们那里,让你们也听听那些融入我生命的乐章,也许真就有了共鸣了呢?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书名,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因为我深知,如果愿意用心的去倾听去陪伴,那么也就倾听与陪伴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