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不要让你表达赞誉的掌声变成让人厌恶的噪音

(2014-12-01 21:30:58)
标签:

杂谈

之前看到一个说听音乐会时,在乐章间能不能鼓掌的文章,文章的最终观点是“想鼓就鼓”、“想什么时候鼓就什么时候鼓”。看了文章里的一些理由,我仍然觉得很难苟同,可回复的时候发现帖子被删掉了,一大段评论没有发出去,我便想着把自己关于这方面的想法写下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从五年前开始,一般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我每个月都会去听一场音乐会,因为我学了三年的钢琴,算是个古典音乐入门学员,身心灵仍然对古典音乐行着跪拜之礼,可谓奴性的很彻底。所以,我除了很不喜欢听到肖斯塔科维奇的曲目之外,听到交响乐、室内乐、独奏音乐会等等,都能够让我得到巨大的满足。

但我几乎从来不会把这件说给别人听,也不会邀请别人和我一起去听音乐会,我妹和我认识了近8年,也是今年才知道,我每个月会去听一次音乐会的习惯。因为我深知古典音乐并不是中国大众能够完全接受和喜爱的东西,一般不太会在身边找到同好,也不会得到太多的共鸣,所以确实多说无益。

我在深圳听音乐会的这五年间,我深深的感受到深圳人对音乐会礼仪的认识正在不断的提高,这绝对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而且也让我更爱这座城市,深圳的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的,这内里的一些细节,只要你留意你便能察觉。

回想五年前,音乐会现场有小孩子哭的、讲话的、吃东西的、大声咳嗽的、拍照的、随意走动的,真是惨不忍睹,我觉得如果没有进行信号屏蔽的话,很有可能手机铃也会响成一片。现场的服务人员全都在四处阻止这些行为,基本处于忙的要死的状态。

你能想象当你沉浸于《肖邦f小调夜曲》的悲郁之中时,听到旁边聒噪女孩在讨论关于“虽然钢琴家身材不错,可是那一脸的折子实在难以下咽”的话题时的复杂心情吗?

你能想象当你正在被舒曼的某段谐谑曲带入轻松洋溢的情绪里,面带微笑,神情放松的时候,突然传来小孩子莫名其妙的大哭时的心情吗?

而关于鼓错掌的事件更是不胜枚举,演奏者挥手停止观众掌声的事件也有很多(这样的时候无疑已经是影响到音乐家们的演奏情绪了)。我甚至还见过利用乐曲间休止符鼓掌的情况,如果真照那篇文的作者说的,想什么时候鼓就什么时候鼓的话,那倒是给这些利用休止符都能鼓个掌朋友们找到了一个不错的理由?只是他一个人爽了,台上台下的其它人做何感受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这些情况都在逐年递减,听古典音乐的环境也越来越好。我觉得大家都在不断的熟悉着这项外来的艺术形式,而且音乐会礼仪这件事也已经渐渐变成了一种常识。到了今年,现场除了几声没忍住的咳嗽声,和一些人不自觉的拍照之外,可以算的上非常安静了,而且音乐厅现在会在现场屏幕上做乐章提醒,乐章之间都会提醒观众不要鼓掌,所以如果不是刻意为之基本不会再出现鼓错掌的情况。

欣赏古典乐时确实是将你带入某种情绪之中的。不同于流行曲目或者民谣可以通过歌词直抒其意,古典音乐是完全通过音乐来传情达义的。这样的特点就代表着这样的传达方式需要一个安静且不会被其它声音影响的演出环境,这也正是会有音乐会礼仪的源由。

那篇文章里说在古典音乐正流行时的18世纪,乐章之间是可以鼓掌的,而且音乐家们也乐见其成,并为一些特定乐章的掌声而开心不已。这确实属实,不但如此当时的乐章设置也并不像现在这样严谨,很可能演奏完第一乐章的快板,观众很开心,演奏者便会再找一个其它乐曲的快板来演奏,之后再开始演奏同曲目的第二乐意,而且你们看电影里那个时期的音乐会,有时甚至会有很多即兴的成分,因为很多时候他们不但是演奏者,还是作曲者。这样的氛围以及受到追捧的程度,是建立在大众(特指当时买的起票去听音乐会的族群)都对古典音乐相当熟悉的基础之上的。

整体来看古典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是有它不同的特点的,但总体来看不论是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亦或是19世纪的一些后期作品,这些乐曲都是讲究整体性与完整性的。那篇文章的作者所讲的那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古典主义时期,因为古典主义音乐对情绪的表达是比较含蓄且理性的,单一乐章的独立性都比较强,而且每一乐意的结束段落都相对突出,会让人有种已经结束的感觉,而且这个时期的音乐若真的在乐章间鼓掌对整体作品的呈现其实影响并不会太大,但这也并不代表没有影响。

但是巴洛克时期及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则不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受宗教影响很大,而且乐章之间经常会是ABA的形式,即会在第三乐章的时候出现主调再现,整体的连贯性是相当紧密的,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更在意的是音乐感受,如大家最熟悉的夜曲、叙事曲等等,都是这个时期才创作出来的音乐风格,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时期的音乐是最容易被大众喜爱和接受的,如果把古典主义音乐比做美声的话,那么浪漫主义音乐就是通俗音乐。像舒伯特、舒曼、肖邦、门德尔松等等这些大家特别熟悉的音乐家都是浪漫主义音乐家的典型代表,李云迪演奏的大部分钢琴曲也都是这个时期的音乐。但相对的,这个时期的音乐因为以感性居上,乐章与乐章之间的关系与连贯性就显的更加的重要,随时随地牵动你的情绪。国内比较“著名”的几次乐章间鼓掌被演奏者喝停的事件,也大多都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

有些人拿对音乐的熟悉程度来说事,即,熟悉音乐了就知道哪些乐章可以鼓掌,哪些乐章不可以鼓掌了。但是你要知道古典音乐曲目犹如一个巨大的音乐宝库,在古典音乐盛行的短短2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们创造出了数量惊人的曲目。拿我打比方,虽然我自认为是一个外围古典乐爱好者,便我很确定自己是没有能力在第一次听到一支乐曲时就能够很清楚的辨别它的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的,自然我也并不能确定,我在听完一个乐章后表达激动的“善意的掌声”,会不会影响到音乐家继续演奏的情绪。所以我选择了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在乐章之间我从不鼓掌,哪怕听到一段很另人激动的音乐,很想表达自己对音乐家的敬仰,但是我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影响到音乐家以及其它和我一样享受着音乐的朋友。

现在时代不同了,听音乐会不再需要西装革履、正装前往了,它不再是一种只属于某一阶层的高大上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去聆听去感受的美好。拿门票价格来说,我买过最便宜的票只要50块,期间还受邀听过免费的音乐会,这其实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但是古典音乐却并没有因此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在高中小学音乐教育里也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系统的教育。正因如此,确实会有很多对古典音乐完全陌生的朋友也会去现场聆听,他们有的纯粹是因为好奇的、有的因为朋友或者乙方的赠票等等。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从什么途径走进音乐厅,只要进入这里,那么还是应该以音乐为重。那么你的行为就要因为“聆听”而受到约束,纵观音乐会礼仪,大部分的条例也都是想要说明:请你不要制造影响音乐家演奏以及其它听众情绪的噪音,而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希望我们用来表达对音乐家的赞誉,以及激动情绪的掌声,成为上文中的那个“噪音”吧!

其实写了这么多,我只想说,你可以完全分不清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你也可以完全不懂什么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你甚至可以深深诟病觉得听这种音乐的人都是大傻缺。但是当有一天你有机会去了音乐厅,听到音乐会的时候,请不要影响到其它人的聆听,如果你实在纠结于什么地方该鼓掌什么地方不该鼓掌的问题的话,那么你其实可以全程不鼓掌,也绝对不会有人责怪你的。因为鼓掌这种行为,剥开它表达赞誉的外壳,只不过就是左手拍右手而已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