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北印象之十七——西门台城

(2010-12-22 16:37:50)
标签:

陕北

西门台城

城墙

信天游

牧羊人

分类: 散文

西门台城遗址位于靖边县龙舟乡西门台村西,属明清时代建筑,现存东西南城垣,城墙残高5.5米。城内散步砖、瓦及青瓷碎片。 

陕北印象之十七——西门台城


 

在靖边游览过的几个城堡中,最值得留下一笔游记的,要数西门台城。

西门台城不同于别的城堡之处,在于它不只是记载了历史风云,还有它奇特的美感。

车在城墙前停了下来,我先看了一眼位于城墙脚下一块石碑,碑文背后的内容就是本文前面的引言。石碑由靖边县政府于2006年6月镌刻树立,从这里我对西门台城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

在塞外,残存城堡城墙随处可见,有时候车轮就碾压在古城墙之上。而城垣的遗址基本上也大同小异,看多了,也就减弱了新鲜感。以为和其他几个城堡都差不多,然而西门台城的美却完全出乎我的想象。

 

陕北印象之十七——西门台城

 

首先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一户倚城墙而筑的窑洞。

窑洞就挖在城墙遗址上,没有院墙或篱笆墙,矮矮的,旧旧的,院子里种植着一棵不知名的树,树梢在阳光里泛着白光,一屯玉米扎在树下,很有些荒蛮原始的味道。有了这么一户人家,古老的城堡遗址就有了点生机,有了一丝活色。

 

陕北印象之十七——西门台城

 

往前走了十多米,就看到令人瞠目的别样风情。城墙豁然开着一个门洞,门洞外是残存的城墙,被岁月风雨剥蚀而成犬牙状,在蓝天下横成壮观的一排,黑黝黝的,充满着沧桑神秘的色彩,有一种远隔了时光的恍惚和粗糙的美感,古老原始,狰狞颓唐,承载着历史的血雨腥风。

我倚墙而立,突然感觉时光凝固,血液倒流,有一种灵魂被撞击,视觉被定格的呆滞,不想做任何事情,就想这样看着这些画面,任思绪自由飞扬,穿越时空去探寻往日的点滴,去捡拾散落在泥土之下的文化碎片,去品味当年这里的边声悠悠、战马踏踏、军旗猎猎……

我用镜头对准了城门洞里面的风景,拍了又拍,根本没有听见早已走在前面的小王在叫我。小王听不到我的回答,又折了回来,问:”孙老师,我叫你好几声,你怎么不理我?”我说我根本没有听见啊。我说的是真话,我真的没有听见,因为就在那一刻,我的灵魂飞走了,除了心灵和眼睛,其他的感官闭锁了。想起两句古话,叫“神欲行而官知止,肉眼闭而心眼开”。说的或许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我不想破坏这样一种状态,远远地跟在小王和向导的身后,任思想飞快地流淌着。

 

陕北印象之十七——西门台城

 

城堡里当年军队操练演习的平地,已是平坦而宽阔的农田,有一农妇和农夫在整理着土地。想必他们就是居住在城墙下的那户人家。城墙下一条小路,沿小路走过去,是一个很宽的豁口,是后人为了便于行走挖开的。隔着豁口可以看到远处山头上蜿蜒起伏着的古长城和烽火台,宛如一条巨龙的化石。山下一个隐隐约约的村落,那个村落就是阎家寨子。

 

陕北印象之十七——西门台城

 

从豁口处翻过城墙,又一道殊胜的风景扑面而来,给人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新奇。这里的民居大都完好,有的院落整齐,青砖贴墙,但都被主人废弃了,没有人烟。穿过村子,踏上一条崎岖的小路,就到了一个关卡所在地,那关卡也只剩下了遗址。从地势上看的确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不知何年何月为何人所置。向导说,以前有一个樊老总,曾经领着兵在此驻守,说樊老总其实并不扰民,对老百姓很好,但这个樊老总是何许人,是什么时代的事情,向导也说不清楚了。向导就是阎家寨子人,告诉我们,关卡遗址上原来有许多窑洞,参差错落很好看,后来学大寨,都给平掉了。被平整的土地边缘带隐约露着几个洞口,诉说着当年的时光。

 

陕北印象之十七——西门台城

 

绕过关卡遗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深深的沟壑,沟壑里流淌着弯弯曲曲的河水,沟很深,很大,往边上挪动了几步,就感到头晕腿颤,小王走得太靠边了,被向导喝住,说不敢再往前了,小心掉下去,又说在这里每年摔死的羊有“好少的”,土话就是很多的意思。地上到处可见青瓷碎片和陶罐碎片以及砖瓦的碎片,一口水井圆圆的,井口在正午的阳光下白晃晃,走过去看一眼,深不见底,扔了一块石头进去,半天才听见落地的声音,证明了这里曾经有过很讲究的建筑和生活。

 

陕北印象之十七——西门台城

 

移步换景,转过去,又是一幅不同的画面,沟壑下横着一道宽阔的河滩,河滩上散落着点点羊群,河岸边种植着一排毛头柳。我被这样的前所未见的壮美震撼了,只此一站就觉得不虚此行了。我不停地按动着手中的快门,可怎么拍都觉得无法表现其原貌一二。 

陕北印象之十七——西门台城

 

远看牧羊人如同米粒,不辨男女,而那些羊群则如草芥一般,小得可爱。我对着牧羊人扯起嗓子喊道:“放羊的,给来一首信天游好不好!”我连喊了两次,牧羊人都没有回应。其实我也知道,那些完全出自民间的信天游,在生活中早已没有人去唱了,如今在电视里和舞台上的信天游,远离了现实生活,和羊肚子毛巾一同走入了历史,成为民俗文化的标本了。农民的趣味如同农民的衣着一样也被现代物质文明同化了。腰鼓,锣鼓,包括信天游、剪纸,都是从前流传下来的民俗,表现得也都是从前的故事,这些民间艺术如今都已被产业化,走上了电视、舞台、饭店、歌厅换钱去了,来自生活的艺术已然绝迹,今人的村庄田园不可能再产生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现代人包括农民在内,生活都变得干巴巴起来。有哪些新“民歌”不是套了前人的调调换换内容而已。“荞麦壳壳羊腥汤,死来活个相跟上。”这样的生活模式还在,这样的歌声也在,但这样的艺术却已经不属于现在。现代人谁又能举出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民歌来?

 

陕北印象之十七——西门台城

 

    回归的途中,阳光恰在正午时分,从城门洞里看西门台村,是另一番风情……

  

陕北印象之十七——西门台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