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心湖云影》
92年的秋天,我学医在太原,学校和《山西日报》社紧挨着,几乎每天都能看见。
这一天,我怀揣自己的习作,鼓起勇气就进了报社的大门。
上了楼,编辑部的门开着,里面有几个低头忙着的人。稍作犹豫,我走到一个老编辑跟前。
老先生抬起头,目光里满含慈祥,这目光平静着我的情绪,也舒缓着我的紧张。
我说明来意,并把写着字的几张稿纸恭恭敬敬放在老先生的面前。老先生耐着性子把稿纸看完,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而是从桌子上找出一本书,对我说:这本书拿回去好好看看。
谢过老编辑,我小心走出编辑部的门,在楼道里仔细看,书的名字是《心湖云影》,作者是孙喜玲。
回到宿舍,我把自己舒张在高高的上床,避开同学的烦扰,把《心湖云影》捧在手心。
一个下午,一个晚上,我物我两忘。我被感染着,我被感动着,尤其是《洪荒地》,让我一次又一次泪流满面......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闭上双眼,电影般,脑海中清晰呈现出这样的画面:
一个女人,出生在晋东南。
很小的时候,住在一个青砖铺就路面的小巷,有一个小脚的母亲,女孩常随母亲去推石碾。
六岁,因为怕“在家里会饿死”,母亲忍痛让女孩随舅舅、妗子到了吕梁。
那个名字叫稳嫒的妗子,那个一个枣核能含一天的妗子,给了女孩无尽的爱。
“‘没有人理我了,都不和我玩儿。'
‘来,妗子和你玩儿'
‘我不和你玩儿,和大人玩儿有啥意思,哇---'
妗将我搂在怀里,千哄万哄,直到我哭够了,连忙点着火给我炒豆子吃。”
.......
“所有人家的院墙上挂起了枣筛筛、枣串串、枣辫辫。妗子搜集了一些被称作鼻子枣、裤裤枣、葫芦枣的畸形枣给我玩儿,我用针线穿起来,套在脖子上当项链戴。”
......
“我开始哈欠连连。
妗放下针线服侍我钻进被窝,坐在枕边轻轻地拍轻声地唱......
我在这絮絮的催眠歌中沉沉睡去。”
......
“‘快起,亲,叫你哩’妗推醒我,给我拿过衣服来”
......
在妗子阳光般的温暖中,女孩享受着呵护,享受着娇宠,享受着疼爱。
吕梁的山,黄河的水;粗犷的山歌,翠绿的枣林;春天的燕子,夏日的野杏;共同滋养着女孩的成长;猫朋狗友,舅舅外公;山鬼巫师,婚嫁河丧,共同丰满着女孩的童年。
一天天,一年年,冬去春又来,五年过去了。
不识愁滋味的女孩忽然发现妗子常常抹眼泪。终于有一天,妗子流着泪逼她写信,并第一次打了她,“一笤帚落到我的肩上,不疼,心却痛了起来。”而妗子的心比她更疼。饥荒让妗子没有了选择,同样是怕饿死,只能忍痛让女孩回到老家去,据说,老家的情况已有了好转。
于是,女孩流着泪,一步三回头离开了疼她爱她的妗子,而妗子的眼睛肿得象核桃。
女孩离开了吕梁山,回到了老家晋东南。
十四岁就进了县剧团。做演员,做乐员,女孩长大了。写诗歌,写散文,女孩成了女人。丈夫是司机,女儿叫咪咪。咪咪两岁多,女人又去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
睁开眼,我混沌迷茫的心似乎开了一扇窗。
看过张爱玲,看过琼瑶,看过尤今,看过三毛。没有哪一次比这次共鸣的更强烈。可能是因为她们离我太遥远。
我出生在晋东南,工作在吕梁,《心湖云影》写的是我熟悉的环境;其中的风土人情是我有深刻体会,而没有能力描述的;我也是女人,我也是留下两岁的儿子来圆大学的梦,个中的酸甜苦辣是我深有感触,而没有才情表达的。
很感谢那位老编辑,让我在读《心湖云影》中看到了自己的浅陋和稚嫩,更要感谢叫孙喜玲的女人,让我体会到真实的魅力,真情的感动,对写作有了朦胧的启蒙。
时光一晃,一下就晃掉近二十年。
二十年来,忙于工作,忙于生计,文学几乎无暇顾及,只是偶尔写一点点感觉。
去年,我被借调到文联。比起医院,工作一下子轻松起来。不用坐班,不用值班,我拥有了大量自己的时间,我成了一个闲适的女人。
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东西,也整理自己的心情。我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听歌,跳舞,做瑜伽;看书,写作,玩电脑。
不由就想起《心湖云影》,翻开来读,依然令我沉醉,依然让我动容,尤其是妗子,似乎也是我的妗子,疑惑是母亲,她是全天下无数母亲的缩影。
真正的好作品是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正。
比起靠写男人女人而走红的作家,比起靠裸写自己而走红的女人,比起靠谩骂名人而让自己出名的人,孙喜玲是寂寞的,而一旦有一天,你烦躁了媚俗,你烦躁了快餐,你不再被马诺们、凤姐们,芙蓉们迷惑,你静下心来,品读一下《心湖云影》,或许,你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你会找到一种原生态的感动,我相信,在你的心灵深处有一方最纯真的净土。到那时,说起山西,说起晋东南,你想起的不仅仅只是赵树理,还会想起孙喜玲。此刻,我就想起孙喜玲,这么些年过去了,她还好吗?还写作吗?可有新书出来?
感谢网络,让我和她相遇在博客里!
她比我想象的还要勤奋,不信?你去看看她那硕果累累的作品!
她比我想象的还要谦恭,不信?你去看看她给你的回复,多用心,多体贴,多平易近人!
我没有上过正规的中文系,不懂文学评论,此文仅仅表达我一份真实的感情,不恰之处,请孙老师体谅,请孙老师指正,也请博友们批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