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喜玲的博客
孙喜玲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163
  • 关注人气:4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2010-01-10 14:57:44)
标签:

芦子关

羌村

唐肃宗

雪景

杜甫

陕北

分类: 散文

 

 

杜甫有一首诗,诗名叫《塞芦子》: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
    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这首诗歌是杜甫当年因“安史之乱”背井离乡,路过芦子关时写下的。
    芦子关也称芦关和芦关岭,位于靖边县天赐湾乡池河村与安塞县接壤之处,芦子关北控河套,南制延州,东扼绥州,西抵灵武。芦子关主峰大墩山、小墩山海拔均约一千七百米以上,其四周崖高险阻,东西两边崖立如门,深迎开阔,形似葫芦,故称芦子关。秦汉以后一直是兵家必争的边塞重地。
    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诗中写道:“周水犹传檄,芦关未撤烽。”
    芦关,就是指这座在历史上著名的古塞芦子关。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史载,战国末年诸国战争激烈,匈奴贵族乘机占据阴山和河套的广大地区,芦子关成了边防要塞。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曾统兵30万屯驻在这一带,北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在此镇守十余年。汉初名将李广做上都太守时,曾驰骋芦关内外,驱逐匈奴。唐长庆四年(公元825年),朔方节度使李佑,在芦子关一带造五城,成为抵御外敌的重镇。宋淳化五年(公元995年),金明镇史李继曾在此地修筑砦城,声名远播。北宋名将范仲淹在延州(今延安)时,在芦子关大破西夏来犯。杜甫、司马光和范仲淹等历史名人赋予了芦子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安塞民谣有
:“芦子关,芦子关,风萧萧兮延水寒,安得猛士守北蕃……”
    《安塞县志》里关于芦子关有这样一首诗歌(作者不详):“芦关居要塞,北连沙漠边,阴山横其背,积雪冈峦颠,骑驴寻梅者,推敲访名贤。鸿爪留印迹,坐寒月夜毡。”    
    “骑驴寻梅者”指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天宝十四年(公元75年)七月暴发了震惊唐王朝的“安史之乱”。时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杜甫,携子挈妇,开始了逃亡的生涯。765年5月,杜甫从陕西蒲城县出发,风餐露宿一路艰辛,来到延安州羌村(今富县)落户。为的是去甘肃灵武寻找肃宗。杜甫从羌村出发北上,经石门,过徐寨,上万花山,沿川到达延安七里铺。途中经过芦子关,不幸被叛军虏擒,押解到长安。九个月后,公元757年4月,诗人终于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穿越两军对峙的防线,投奔风翔,被肃宗任为左拾遗,后因谏遭贬,再度回延安州羌村探亲。
    杜甫的这段乱世经历,在后来的一系列诗歌中都有独到的反映。他在一首《彭衙行(郃阳县西北有彭衙城)》中,对当年在芦子关一带的逃亡经历和遭遇作了详尽的描写,说: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餐。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芦子关不仅形势险要,而且风光独特。有文章记载,芦关风光,最以雪景而闻名。芦子关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最美丽的塞北雪景。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远远望去,依稀可见山峁上的旧时城垣。


    笔者来到芦子关的季节是2007年的初冬。
    红峡怪石是我对芦子关的最深刻印象。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一条涧水从高低不平布满红砂岩的河床中流过,曲折跌宕,飞流婉转,水花奔溅。平缓处的河水瘦细,已经有些结冰。两条细细的木竿横在河面上,供行人往来。小王调侃说,这是世界上最窄的桥,可以进吉尼斯大全。
几个年轻人立在崖畔上看着我们,小王想和当地人了解一点关于芦子关的故事和传说,但所有的人都以摇头作答,没有人能说得上来。只告诉我们,当年的城墙在哪里。远远看上去有一段还十分完好。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过了桥,向东望去,阴晴分明,山光水色都在剪影里,湛蓝的天空游动着几丝白云。窑洞前堆放着大堆的柴草,圪旦上放着一辆四轮拖拉机。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看不到著名的芦子关雪景,只有一群雪白的羊散落在河滩上,还有毛头柳枝杈上挂着的玉米秸杆。
    芦子关口,有一块靖边县政府于2006年6月立的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书:“芦子关遗址”。
    正是:
   
雄关今何在,遗址勒石碑。
   风烟尽散去,往事可问谁?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陕北印象之二——芦子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