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中废墟

(2009-08-09 18:05:09)
标签:

废墟

清风明月

自然村

农业文明

矮墙

山中

杂谈

分类: 散文
山中废墟

 

在太行山大峡谷中行驶,一路欣赏着大山独具魅力的风光,由不得大呼小叫着,却同时为路边一个个自然村都没了人烟感到惋惜。

在大峡谷的边缘上渐行渐远渐入佳境,正如古人所说:“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路况不错,一色的水泥铺成,是前些年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工程时由政府投资修建成的一条路,所有的自然村都通了路,通了电,通了水,但是所有的自然村几乎都没有了人。

路面狭窄,坡陡湾急。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千仞高峰。那山色如同画笔饱蘸了水墨,在宣纸上一层层洇开来,浓淡深浅随远近高低层层递进着,延宕着。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新绿,各种植物在阳光下瑟瑟的抖动着自己枝干,惬意地随风摇摆着,仿佛刚才还是嫩芽初出,转瞬已然葱茏茂密,所有的叶片在一场春雨后迅速地伸展开,透着些鹅黄,带一点嫩红,色彩绚丽,层次分明。各种不知道名字的飞鸟在林梢间穿梭飞舞,花色的、白色的,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春天里尽情歌唱着,恋爱着。间或路边会出现一只野兔或者松鼠,引得我失惊打怪。

临深渊的一边,在重重叠叠的绿色中,站着一座美丽的废墟,石头砌成的墙壁依旧挺立着。悬崖边,高大的乔木硬生生地从石头缝里拔地而起。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年头,这些围绕着住宅,沾着人气的乔木一棵一棵长成了怀抱月亮的参天大树。废墟里一片死寂的荒凉,只有古树上的两只喜鹊窝保留着一点生机。临悬崖的边上,有石头垒起来的矮墙。矮墙里围着一座石碾和一座石磨,那是已经被时代淘汰了的一种生活方式,那是农耕文明最后的印记。向下望去,但闻水声潺潺,探头看去深不见底。壮美的峡谷有着难以言表的险峻,望去令人腿肚打颤,双脚发软。

顺着这座废墟,我寻觅着废墟的主人当年生活过的痕迹。

废墟的旁边是一层一层递进的梯田,田地荒芜了,但那些高大的杨树依旧生机勃勃地高大着,新长出的杨树叶子呈淡黄色,间杂在周围的绿色里,很靓。沿悬崖边有一条小路,走过去,摆着一溜天然的石块,或许是主人用来歇息聊天的地方,旁边有一泓小小的清泉,汩汩地涌流着纯净的泉水,这泉眼一准是主人饮用的水源,这样的水质大概是农夫山泉也无法相比的吧。

我站在这片废墟上,想象着在夏日或者初秋的晚上,有和风徐来,坐在这里看大大的月亮升上来,缀在树梢头,看漫天星斗璀璨,烂银似的布满天空,听雨后蛙声,听风声,水声,松声,鸟鸣声,听秋虫啼啼啼的报告着季节的转换……辛苦一年,有了些收成,吃不了粮食酿几瓯米酒,中秋之夜,坐在这里,摆几碟果蔬,煮几穗老玉米,邀几位左邻右舍,把酒临风,拉拉家长里短,说些俗话俚语,吃饱了喝足了,回到房间一觉大天亮,该是何等的散淡逍遥,何等的“诗意栖居”。真羡慕这座废墟的旧主人曾经有过这么浪漫的生活。也真不理解为什么会遗弃这么好的去处。此一刻,突然就悟出了现代人的悲哀。

记得看过一本白话小说叫《二度梅全传》,其中有一首诗很打动我,因此一生不忘,诗曰:“离了官朝位儿,跳出是非窝儿。清闲老人家心儿,消磨了豪杰性儿。寻一块无人地儿,造几间矮矮房儿。打几扇窗儿。栽几株树儿。山上有草牧羊儿。池塘有水养鱼儿。到春来赏花儿,到夏来乘凉儿;到秋来观菊儿;到冬来踏雪儿;一年四季收些五谷种儿。做几坛酒儿,杀两只鸡儿;烹几尾鱼儿;请几位知心老儿;猜拳行令儿;直吃到三更斜月儿。怀中抱得子儿,脚旁躺得妻儿,这才是无忧无虑快活逍遥的一个老头儿。”这诗中的生活情状几乎成了我一生无法丢弃的理想。

孟浩然有诗云: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 “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种自然恬淡的生活情趣,后人大概只能从书本中去感受了。

清风明月输给了电视机里的庸俗故事,粗茶淡饭、毛庐竹舍输给了火柴盒子似的公寓楼,耕读传家与世无争的理念输给了上大学出人头地的欲望……总之农业文明的崩溃正是现代人自己选择的结果,生活在工业文明的今人没有谁能真正奉行清静无为、抱朴怀素的生活准则了。

过年的时候常能见这样一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种审美标准说到底应该算在农业文明的范畴,拥有这份情怀,需要物质作保障,需要文化做涵养,否则清风明月不过是清风明月,当不了饭吃,当不得衣穿。在温饱尚不能满足的前提下,无价抵不过有价,有情抵不过无情。诗意栖居,只是一组纸面上的词汇,我们除了理解,无可奈何。而一种文化的崩溃必将导致一种生活方式的结束,这是历史的必然。可是农民撂荒土地和粮食危机没有有因果关系呢?

把青山踏遍,我们该去追问哪一位哲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