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文乡村——《失落的家园》前言

(2009-05-01 15:42:10)
标签:

失落的家园

田园诗

六畜

前言

农村

陕北

杂谈

分类: 散文

图文乡村——《失落的家园》前言


2006年去陕北采风,总共走访了20多个村庄,见到了许多萧条的农村和荒芜的田园,心中曾经有过深深的忧虑,但侥幸以为那不过是局部现象,不过是属于陕北地域性的问题。

2009年的初春,正值麦苗“青来菜花黄的季节”,在“凤城论坛”上见到了程立胜拍的《太行梯田》,风景绝佳,色彩绚丽,构图精美,便耐不住的想去亲眼目睹一番。于是周六邀了新结识的几位摄友一起去农村拍照,旨在走出喧嚣闹市,追寻唐诗宋词中的自然风光,让美丽的春色洗涤一番尘心,却沿途不经意看到了一处处空壳村,这些村庄错落有致,高低相间,青瓦青砖,古朴而宁静,镶嵌在山坳间,和周围的景色和谐融洽,浑然一体。用照相机拉近一看,却见许多窗户只剩了黑洞洞的窗框,许多房子残破不堪,空寂而荒凉,看不到炊烟,看不到人影,没有鸡犬相闻,没有驴嘶牛吼,不禁令人心生悲凉。碰到村民一打问,才知村村户户都一样,年轻点的出去打工了,有小孩的因为撤乡并镇并校陪孩子读书去了,村里最年轻的农民都在五十岁以上。

回到家里思来想去,觉得应该把这些行将丢失的农村景象记录下来。农村许多明清时期的古老建筑,是农业文明的最后底线,再过十几年,也许用不了十几年,那些承载过风雨兴衰、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美丽村落将沦为废墟。偏远山区因为没有了居民,更因为工业文明的侵淫,耕牛、毛驴这些被祖先们训化的野生动物,在为人类服务了几千年后,将被淘汰干净,新一代农民因为不再愿意继续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日子,农民将后继无人。

到处可见的新农村,一样的格局,一样的走向,一样的面积,一样的用材,一样的方位,新农村固然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方便了,宽敞了,好住了,但从建筑风格而言,那种整齐划一的乃至欧式的洋房,已然没有了中国田园诗的美感,后人大概只能从古典诗词里去欣赏“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

“开场面轩圃,把酒话桑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这种其乐融融生动的生活场景已经看不到了。有人开玩笑说,日本人再来的话,根本不需要搞坚壁清野。而自古以来,猪、羊、鸡、牛、骡子、驴是农村画面不可或缺的要素,现在的农村除了偶尔能看到羊群和几只牛之外,其它的基本殆尽。

阳城杨柏乡,是赵树理《灵泉洞》故事发生的所在地,四围大山包裹在雨后的云雾中,隐隐约约,充满了壮美和神秘,美的令人惊叹。走进一户农家开的饭店,问老乡有没有山木耳和土鸡蛋,老乡说,哪里有啊?人都没有了,剩了几户,谁还养鸡啊?我们的鸡蛋都是从镇上买来的,木耳也是从镇上买来的。听了之后令人扼腕。不是为了没有吃上这一口,而是为了农民不仅不想种地了,也不养六畜了,那么农村还剩下什么呢?

过年的新对联依旧在家家户户或破败或暂新的门框上鲜红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只是传统的内容,带有某种历史的惯性,与现实状况已相去甚远。农村出乎想象的冷寂,成了许多人心头的疑问,让人产生疑问的不止这些,一方面我们的人口多到不堪重负的程度,一方面在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农村没有了人迹。一方面我们的粮食不断涨价,一方面大片的土地撂荒。一方面在靠近城市的地区,可耕地被开发商占用,失地农民成了靠打工为生的一群,一方面在偏远山区许多土地没有人耕种,一方面大批的大学生就业无门,一方面又让大量的农民工涌进城市……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为即便知道了也不可能改变什么。

毋庸置疑,正是农村天然美景孕育了中国的山水画和古典的田园诗,因此,这种失落不止是家园的失落,更是传统文化的失落,出版这本书,仅在想留下一笔见证,告诉后人我们的农民曾经有过怎样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我们共同拥有过的家园模式曾经是什么样子,我想这是一个文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墨子见素丝而哭,为之可以黑可以黄,曾子见歧路而哭,为之可以南可以北。我没有古人的睿智和哲思,但看见破败的农村也想哭,为我们失落的家园不会再重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太行深处
后一篇:珏山夜色之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