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护民族精神的家园

(2008-01-09 16:33:09)
分类: 评论

在省城首发式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稿: 

 

——粗读《河东文化系列丛书》

 

当拿到这套丛书的那一瞬间,我有些吃惊,为那漂亮的设计和精美的包装,也为那拎在手里沉掂掂的感觉。

这套丛书的主编是运城政协主席、作家安永全先生,凭着对他才华道德以及人品能力的了解,凭着他是一个河东人对家乡的热爱,把一套丛书出版的如此精美,倒也不在意料之外,其中周宗奇的《守望潞盐》部分章节曾经在《黄河》杂志上读过一些,其手笔的生动老辣和资料的丰富翔实自不必说,而用或小说或散文的语言乃至现代人口头语的调侃来表现史料性的内容,给人一种幽默的轻松,更是令人叹服。但其它几册如《人中龙凤》、《回眸远古》等写得究竟如何,没有阅读之前,心中难免有些掂掇,这些年,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冠为文化,这文化那文化,听的太多,见的太广,用的太滥。而许多书籍只不过徒有书的外在形式而已,值得认真一读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极容易被淹没在一片伪文化中,让人失去关注的兴趣。

在接到这套丛书的当天晚上,我关闭了电脑电视,把这厚厚的一垛书放在床头,认真的翻阅起来,原本只是想泛泛了解一下,却不知不觉一篇挨着一篇读到了临晨三点。放下书,久久走不出作者的文章,认识到传承和整理这样的文化历史,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千秋功德。由之想起了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放在这里也许并不十分贴切,但其意义差不多正是这样的。

因此说,这套丛书的的厚重不仅仅是手感上的,更是内涵上的。其独到之处在于整体用了散文的风格,学术的史料,严谨的态度,故事的手法。因此读来轻松愉快且引人入胜,如同本丛书总编辑安永全在《序》中所说:“以一种轻松、灵动和曼妙的芳姿,灿然走进现代,”也走进了读者的眼睛和心灵。

记得小时候,在黄河岸边的山村,经常看到村民,用两片木板,中间夹了黄土,再用杵夯实,夯一层,再夹起来夯一层,就这样一层一层的筑成了院墙,院墙筑好后,把木板拆掉,墙体上就留下一道一道木板夹过的痕迹,过些时日,墙头上会长起一些细小的野草,在风中摇曳。再过些时日,墙根下会有蚂蚁洞,墙皮里面会有蝎子窝,阴暗潮湿的地方会长出青苔……。那时候不懂得这是农业文明,只觉得简单不过又天经地义,认为土墙本来就应该那样筑。读了《河东文化系列丛书》中的《人中龙凤》(冯建国著),才知道,那种原始的建筑工艺叫“版筑”,发明人正是河东历史上最早的圣人傅说,傅说因生于河东傅岩,出身奴隶,以地名为姓。傅说因了这项发明被后世称之为“版筑之父”,此事在《孟子.告子下》有所记载。傅说以他超凡的智慧被商王武丁拔擢为宰相,使殷商得以大治。屈原在《离骚》中万千感慨的写道:“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讲的就是这样一段历史。而这段鲜为人知的,只有零星记载的历史和人物,在这套丛书里有着充分的阐述。由此可见,这套丛书不仅史料价值丰富,其中知识含量也很高。可以正视听,可以明是非,可以解疑惑。

安永全先生在他序中写到运城流传的一句话,说:“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东。”浏览一下《河东文化系列丛书》,才知道这个说法是有充分依据的。

作为帝王之都,华夏之祖,炎黄之根的河东,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渗透着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文化”一词在这里是当之无愧的称谓。《河东文化系列丛书》的编辑和作者,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其意义正是在传播华夏文明的火种,是在守护民族精神的家园,是在尽华夏儿女的天职。因此可以说此举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