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啼笑皆非的产品广告

(2007-08-24 15:48:01)
标签:

人文/历史

企业文化

苏东坡

居无竹

食无肉

分类: 散文

    干女儿丁芳华从杭州给我寄来一箱子临安出产的石笋干,浙江名品,口感很好。一天,取出来泡发的时候,顺便对包装上的说明仔细看了一眼,于是就看到了赫然印着的一首广告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也不俗,除非天天笋炒肉。”破折号后面落款:苏东坡。我一下子糊涂起来,觉得自己太没有文化了。前两句不必说,那后两句俚语一样的俗话,出自苏东坡之手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三年前在杭州临安洞霄工搞资源调查时,因为涉及苏东坡,因此对苏东坡的生平有了些了解,曾生出了想写《苏东坡》电视连续剧的愚念。因此阅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回到太原几乎通读了苏东坡全集,翻阅了蔡东藩的《宋史演义》,又查阅了《宋史》相关原文。把北宋年间和苏东坡有过节有关系的人名几乎全部捋了一遍,写出了万数字的人物简介,后行内文友劝告,说找不到投资商写了白写,工程浩大,又没有整块的时间,想想有些憷头,就束之高阁了。但因此对苏东坡的生平遭遇、文学成就可说是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苏老先生什么时候写过这样两句俗到骨子里的诗。
    竹子的观赏性和食用性原本属于两个概念,虽然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毕竟吃和看是不同的。苏东坡发配黄州时写的《初到黄州》,有两句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想必诗人在写这两句诗歌的时候一定是肚子很饿,所以把美景和美食连在一起来说。名家大家的手笔,即便是世俗了一点,也一样成为名句广为流传。苏东坡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个十足的美食家,因此即便说吃也是一件值得后人效仿的风雅。但天天吃笋炒肉虽然可以使人不瘦,但绝对和不俗风马牛不相及。有道是“历代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如果吃一道菜就能使人风骨俊雅,那大家都不需要读书了,都去下馆子吃菜好了。如此难得的乾坤清气就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了。 
    宋朝人崇尚风雅,追求精神生活,以雅为审美底蕴,尤以苏东坡为代表。可是在这首诗里苏老先生竟然粗俗到不堪的地步,是他人的附庸还是苏轼的戏作,没有研究不可以轻下结论,不过说怪也不怪,这是一个颠覆一切传统的时代,文字也好,文学也好,文人也好,几乎都被当代人践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农业是百业之首,历代和读书并列在一起受到社会的尊重,古人的理想多是耕读传家,可是“农民”成了骂人的代名词,“作家”也一样是不怀好意的称谓,如果说你是“诗人”,那几乎等于在骂你神经病了。践踏庄严神圣的事物,把圣人贬为庸人,颠覆传统和经典,随意曲解名著,不只是平民、网民的一大爱好,就连号称学者之流为了惊世骇俗也在推波助澜 ,有教授出版研究孔子的著作,书名为《丧家狗》,这些都被当作是时尚和前卫。在庸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本想去故纸堆里查看个究竟,却因一直有缠手的杂务穷忙,也因不是什么必须完成的研究课题,没过几天便把此事撂到了脑后。
    近日从朔州回来,正赶女儿即将开学远赴西安,于是我放下所有的事情,抽出时间来陪女儿,人一闲就想读书。晚上睡觉前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笑林广记》胡乱翻阅着,不期翻到了这样一则笑话:
    一人延师,供膳澹泊,而颇文雅,题东坡语于书室曰:“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师正苦庖肉不继,戏续其下曰:“若要不瘦又不俗,须要餐餐笋炒肉。”
    读毕一笑,才又想起来那则广告。
    再查,才知苏东坡此诗出自《于潜僧绿筠轩》,原句为:"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临安石笋干的广告,虽然牵强附会,张冠李戴,意思颠倒出十万八千里,却还算是有点出处。有些广告用语基本上就是胡乱拼凑的。记得郑州有一座立交桥,桥身上曾经有一幅广告,叫“亚细亚商品陶人醉”,这则广告堂而皇之的在那座桥上悬挂过很长时间,因为语焉不详,所以记住了,只是想起来有点啼笑皆非,后来又听了“朝花夕拾杯中酒”的歌曲,不理解朝花夕拾和杯中酒有什么关系,更不明白“峥嵘岁月何惧风流”是什么意思,感觉自己也算是读了几本书的人,活着活着就成了新新文盲了。
    不仅是企业广告文化,如今文化人的文化也多数不敢恭维了,再有名的书法家,笔墨间都会透出浮躁和浅薄来,古人的那种凝炼、厚重、沉稳的风格已是荡然无存。所以今天大多“家”的名称后面都无法和伟大结缘(有也多是人为加上去的)。企业名称、街道名称、小区名称更是毫无文化可言。著名的杭州只有“湖畔居”“知味观”“胡庆余堂”等老牌子、老字号依旧散发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馨香,此外的字号没有一家能有产生出这样的感染力。街道名称用了“朝晖”“文一”“文二”“文三”“教工”之类的名称,实在与风情万种的西湖格格不入。
    这样的文化,不叫“文化”也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